邀请你回答 2025-09-20 04:49 93 人浏览

论语什么什么何如

努力和解的回复

意思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原文节选: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

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扩展资料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

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是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完全二哥的回复

意思: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爱于人民而又能救济人民,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德吗?”

出处:《论语 雍也》。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广泛地给民众施以好处,而且还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呢?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

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是圣德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称为是实行仁道的办法了。”相关内容解释:

孔子的回答告诉我们首先要学会让自身通情达理,再去帮助、感化别人,这样的人就是仁德的人。在当今,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几乎是很少的,从古至今,人们的理想愿意是不错的,但是想要达到博施济众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也不要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孔子曾说过“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应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已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点,便是仁者,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境界了。

其实,我们按小的范围说,当我们有余力时,可以先成就自己公司的员工,可以先从仁德开始做起,然后再可以成就他人,我们先没有那么高的标准来广施于众,那就让我们活好每个当下,小河汇与江河,都是先从开源沿渠而汇成江河乃至大海,让我们自己先做好修身,齐家,然后才能铺佐助于社会。

安然一笑的回复

注释: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审处之辞。末,犹无义。其人不知熟思审虑,虽圣人亦无如其人何也。

译文:先生说:“从不说如之何如之何的人,我也就无如之何了。”

分析:孔子所言“如之何”到底说的什么意思呢?钱穆先生解说“如之何”是“熟思审处(shú sī shěn chǔ)”的意思,所谓熟思审处,指反复思考,审慎筹划。说一个人不能熟思审处,那孔子也就不知道对这个人怎么办了。读后感觉翻译的不太满意。

如何理解“如之何”呢?能不能“如之何”=“如之奈何”?如果可以我们倒是可以读一读以说“如之奈何”而出名的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刘邦的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为之奈何”=“如之奈何”)。“为之奈何”翻译成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

刘邦出身低微,且颇有顽劣之名,但在楚汉战争中能够击败项羽,最终统一天下,建立西汉王朝,对于他的成功,两千年来议论不绝,见仁见智,难有定论。项羽很英勇、很英雄,刘邦很无赖、很猥琐,读历史时很多人会为项羽鸣不平,但历史就是那样,刘邦成功了,项羽失败了,为什么?最佳答案大概还是刘邦自己的总结。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禽也。”(选自《史记·高祖本纪》,白话译文: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刘邦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说自己真实的看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简慢无礼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人。但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却妒贤嫉能,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打了胜仗不给人记功,得到土地也不给人利益,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吧。”刘邦说:“你们只知道一个方面,却不知道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任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捉拿(打败)的原因。”)

这就是刘邦成功的原因,刘邦会用人。但我们看书时,会看到刘邦的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碰到了困难,遇到了麻烦,在做决定之前,他就会问“为之奈何?”——“这可怎么办?”好像很没面子,好像很弱智,其实是用“为之奈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于是一向战无不胜的项羽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孔子说的“如之何”会不会就是“如之奈何”呢?会不会是孔子在批评那些不会问“如之奈何”,而自以为是的人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如之何”就不是熟思审虑之辞,而是征求意见的意思了,而后面的“如之何”还是孔子的感慨,那么本章就可以这样翻译:

孔子说:“从不说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读《论语》一个很大的困难在于,我们不知道论语语言的环境,不知道里面的话是在什么情形下说的,针对什么说的。

有上面的理解,再想开来,孔子是一名教师,孔子教学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并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子曰:“不心愤求通,我不启示他。不口悱难达,我不开导他。举示以一隅,不把其余三隅自反自证,我不会再教他。”)当孔子与子贡谈论贫富喜好时,子贡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时,孔子大感欣慰。(『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白话译文】子贡说:“贫人能不谄,富人能不骄,如何呀?”孔子说:“这也算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那就更好了。” 子贡说:“《诗经》上曾说过:像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这意思吗?”孔子说:“赐呀!像才可和你谈《诗经》了。因为告诉你这里,你能知道到那里,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那么如果孔子本章是在教学生,“如之何”可不可以是设问之辞,“如之何”=“如之为何”,翻译成白话“如此是为什么呢”,简言之“为什么”呢?强调学生学习时要有质疑精神,我看也通。孔子前面的半句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经常问问为什么,只是期望有别人,有老师教给自己知识,不能从自己内心里求究竟,对于这样的学生,孔子感叹,我是不知道他为什么了,这样的学生是学不好的。如此本章也就可以翻译成

孔子说:“从不问为什么为什么的人,这样的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了。”

读书或许我们也不能最终明确书作者的本意,但经此一番思考,倒是可获得这样的启示:读书可以让我们思考。遇有疑难,我们需问问“如之何”,思考一下“如之何”,或可有熟思审处的“如之何”了。补充一点,论语里还有很多如之何,试择两例,以便于理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季康子问:“如何可使民众敬其上,忠其上,并肯加倍努力呀!”孔子说:“你对他们能庄重,他们自会敬你。你让他们都能孝其老,慈其幼,他们自会忠于你。你拔用他们中间的善人,并教导他们中间不能的人,他们自会互相劝勉,加倍努力了。”)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定公问:“君使唤臣,臣奉事君,该如何呢?”孔子对道:“君能以礼使臣,臣自会尽忠奉君了。”)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