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留侯论语言特色是什么
高一的回复
苏轼的散文创作 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显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的;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又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批评五代“文教衰落,风俗靡靡”,都是强调“明道”和“致用”这两条。但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这虽然不是很新鲜的见解,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文学的个人性;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范围的意义了。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答谢民师书》) 这里公然对孔子加以曲解。孔子所谓“辞达”,原只是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事实与思想,而苏轼却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这些地方,他比也具有艺术爱好的欧阳修走得更远了。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骈体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这也同欧阳修一致(见《上欧阳内翰书》)。苏轼更加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正如他在《文说》中的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段话恐怕不无自炫,但确确实实,苏轼的文章在所谓“古文”的系统中,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气势之类的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并且吻合他自己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 苏轼的散文作品中,有不少是史论或政论,如《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教战守策》等。这些议论往往就常见的事实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如《范增论》不一般地谈论范增功过得失,而从他应该在什么时机离开项羽这一新颖角度阐发开去,议论文人谋臣如何“明去就之分”的道理。文中忽而引证古语,忽而插入比喻,忽而转为叹息,写得虚虚实实,时张时弛,使一篇短文波澜横生。又如《贾谊论》,先是批评贾谊虽有才能却不懂得表现才能的分寸与时机,让人似乎觉得他的不幸是缘于自身的过错,后半部分却又转入人君应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与前者合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写得跌宕起伏。这一类文章中,也有些是随意搬弄历史以显高明,写得不大合情理。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反映出苏轼好为新奇的“文人”性格,比之一般四平八稳的议论有趣味得多。这是苏文为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所述及的,以性质而言不属文学散文,但从中可以感受到苏轼的个性与才华。而更能代表其散文成就的是随笔、游记、杂记、赋等感情色彩较浓厚的文体。 这一类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比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性质相近而体裁单纯、结构清楚的散文,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如《石钟山记》先是对郦道元、李渤就石钟山命名缘由所作的解释提出怀疑,而后自然地转入自己的游览探察过程,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提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全文以我为主,气脉流贯从容,叙事、写景、议论的衔接十分自然,而且最后的议论部分只是轻轻带过,不摆出一定要教训人的强硬姿态。而《放鹤亭记》则从云龙山人迁草堂、建亭缘由说到彭城的山势、亭的位置、季节与风景的变化,再说到主人的鹤与鹤飞的姿态,这才说到亭的命名。 下面一转,从自己与宾佐僚吏的游览,发出一通感叹议论,从鹤的典故说到人生情趣,又从卫懿公好鹤亡国的故事,翻转到隐士全真远祸生活的可羡,最后以山人一首高逸旷达的歌子收尾,给人以飘然远去之感。全文不过数百字,却摇曳多姿,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著名的《前赤壁赋》也是如此,在自夜及晨的时间流动中,贯穿了游览过程与情绪的变化,把写景、对答、引诗、议论水乳交融地汇为一体,完全摆脱了过去赋体散文呆滞的形式与结构。在苏轼这一类文章中,表现“意”即作者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文章结构雷同的情况很少,总是随“意”变化。 在语言风格方面,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如《石钟山记》中的一节: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到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宵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夜深人静,月照壁暗,山石矗立,栖鸟怪鸣,几笔之间,便是一个阴森逼人的境界。又如《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前面说到苏轼因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常透过无限的宇宙时空框架来体验人生,观照自然,这种理性认识其实是很多人都有的;而苏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找到最佳的语言形式表现他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感受。 苏轼还有一些小品文也是独具风韵的妙品。晚年的一些作品,尤其言简意深,内涵丰厚。如《在儋耳书》写自己初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的心境: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这篇似庄似谐的短文,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开朗的情怀,使人读后感慨万千。又如《记承天寺夜游》,先以小序交待自己月夜不寐,至承天寺访张怀民,恰张亦未眠,便一同漫步,正文仅三十来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一幅鲜明澄澈的月夜图景,一种空渺寂寥的感受,情与景与理化成一片,意味深长。这一类文章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艾小墨的回复
文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很多的方面相关的历史研究,还有文学作品的创作,通常人说的“文学”一般只是文学艺术。文学有自己的历史,所以用这个概念不轻松,但是最终还是体现在文学的作品上。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文学,只是人们没有在意罢了。小孩子的时候先是学习说话,然后是学习写字,开始写作文,到后来也只有几个人能当作家。
文学作品是文学发展的表现,尽管它很大程度反映的是时代的特征。文学不是深奥的东西,就像接受流行文化以后,也不觉得有什么更特别的,在很多人眼里搞文学就是非常人,实际文人也在生活里面,不同的是文人思考生活、总结生活、反映生活。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不是每个文人都像鲁迅那样不停的战斗,相比之下简单的适应生活的人,还是缺少开拓精神的,至于一些伪善的人,在生活里面到处都是,伪文人也是存在的。我个人认为真文人是心中“有耻的”。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学的,从广告词到小商品的标签,话剧的台词,电影,流行歌曲都含有文学的内容,今天看到一句广告词“西湖床垫,千锤百炼 ”。小学就开始学习汉字,那时候学的很多的汉字只是表面的,中国的汉字是博大精深的它附带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认真的去探求文字的奥秘,这是中国人要认真去做的。中国古代的文学是很灿烂的,诗词歌赋流传到这一点很多人了解,但不一定真正用心的去读过,中国的古代的思想没有西方的那样有很清晰的脉络,但是这些思想很多都蕴涵在古代的文学作品里面,“学不可以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等,实际上中国人读懂古文的人不多,文化传统就剩下“文言文”了。研究文学史是文学学习的重要的内容,我们不缺乏能力而是缺乏系统,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全民素质。
文学也是受到生活的限制的,搞文学创作,首先要在文字上下工夫,博闻广见,作者用心写的才作品才是文学,必须强调的文学是有精神的,没有精神的不是文学,文学蕴涵着美和文化底蕴。文学创作很多人可能就会简单的认为就是小说、剧本、评论、散文等等,和文字相关的东西,这是从读者的角度说的,从文学创作的本身说,这是文人对生活的体验的感受和逻辑思维的重新组合,里面有真实、有美,真正的作品是凝结着作者的心血的,璐瑶的作品给很多人真实的感受和感动,那是因为作者用笔在反映现实的生活,这生活离我们不远,作品背后努力则是作者对生活的亲身体验。
文学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创造,就像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一样。这里面给人们带来的美的感受和生活领悟,是很多意识的东西是物质发明所不具有的。很多人也认为写文章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经常写就会写的很好,文学的创作不是文字的游戏,当然文学形式是多样的,人们对的文化基础和生活的阅历对作品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读者的角度,读者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同样也限制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还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是反映一段时期的历史,可能会很长的篇幅,这就要读者坚持看下去,我相信其中一定有你需要的东西在里面。我并不反对文人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样文学的作品才有多样性,我也认为文人也要不断地创新表达到形式,作者在传播文化的也要让人们欣赏作品,但是从创作的机理上,我决不认为出书多买书多的人就是优秀的文人,商业作品其实就是商品,抄袭重复,没有灵性,这一点很明显。很多之名作家的作品经久不衰,而且一般不会高产,好的东西是经的起考验的,比如钱钟书的《围城》,郁达夫的散文。
文学尽管很庞大的事物,可还是要由人来做的,在强调创作水平的也是要我们做合格的读者和观众的,经常会有朋友说什么什么书读不懂,什么电影不喜欢看,社会里面还流行所谓的“高雅艺术”这样的词汇,除了个人的喜好,再就是理解的能力,还就是环境的影响,小说里面有作者的思路,很多人不愿意动脑子,所以看不进去。今天电影很多也是在演义文学作品,如果导演改个套路,很多人的思维就跟不上了,这些都是作为读者的思维不进步所致,说过了文学也是文化,文化没有界限,只是看你对它的态度。
南师大文学院古代文学06年试题 文学史试题 一 名词解释
骚体 苏李诗 文章四友 郊寒岛瘦 游仙诗 春秋笔法. 花间鼻祖 明代四大奇书 临川集 清空 公安派 水浒传七十回本 二 论述
1 左传的艺术特色
2 杜甫叙事诗的特色
3 《牡丹亭》艺术特色
4 分析《红楼梦》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等人物形象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评论 一 把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2 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 ..登临意
3 独督学使者于诸生为执掌其岁考,则诸生之黜陟系焉,飞患病及内外艰,无不与试者。艾南英《自序》
4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勃。杜甫《咏怀五百字》
5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二 名句填空
1 —— —— 君为轻
2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
3 田园将芜胡不归?—— ——
4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诗 填最后一句
5 —— ——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6 试问闲愁都几许—— —— 梅子黄时雨
7 —— —— 赏心悦事谁家院
8 碧云天—— —— 《西厢记》 三 简答
1 弦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目的是什么?”以乘韦先“反映什么风俗?
2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表达什么 反映了当时社会什么现象
3 柳宗元《登柳州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背景?为什么有这种感情?
4 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顾 还是碎骨粉身全不顾? 用诗歌格律说明你的理由?
5 《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其中随园主人是谁?七略是?四库是? 四 写评论文章
1 吴嘉纪《绝句》”白头灶户....“
2 钱大昕《弈喻》第二段 2005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卷 作品阅读和评论 一,翻译
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第一大题:翻译下文
1.以粟易机械者,不为厉陶冶。《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2.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杜甫《咏怀五百字》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4.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宗臣《报刘一丈书》
5.越道避之,因犯卤簿,为前马所执。蒲松龄《席方
6.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王粲《登楼赋》
7.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谏逐客书》
8.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苏轼《方山子传》 二,名句填空
__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_杂花生树,群莺乱飞;__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_;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 三,简答
1项羽本纪,别姬一段反映项羽的性格;
2怀旧空吟闻笛赋用的什么典故;
3杨万里,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
中流以北即天涯。为啥意不佳?
4顾炎武什么诗说张季鹰什么。 四,论述
1,鲁迅说陶渊明不静穆所以伟大,结合作品理解;
2,李清照的白描,结合作品分析;
五,评论写作各400字
1,水仙子,瓦匠,什么词。
2,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也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里多。袁枚《马嵬》 2005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化专业初试试卷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4*5) 1 兴观群怨; 2 太史公书; 3诗缘情而绮靡; 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5 三教合一; 6郊寒岛瘦; 7苏门四学士; 8清空; 9清真词;
10元曲四大家;11四声猿; 12竟陵派; 13立主脑; 14红学 二,论述(4*20)
1,你是怎样看待《庄子》思想特征的。
2,你是怎样看待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
3,“易安体”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4,你是怎样看待《儒林外史》艺术特色的。 2004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卷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70分)
1 风雅颂 2变文 3 建安文学 4神魔小说
5 新乐府 6夺胎换骨 7玉苠堂四梦 8唐宋派
9 阳湖文派 10程乙本 11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2一生低首谢宣城 13格调派 14举人
二,解释(每题20分,计80分)
1,怎样评价《离骚》的思想意义?
2,比较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异同。
3,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与太白为近。”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4, 你是怎样评价《长生殿》中李杨的爱情? 2004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卷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70分)
1 风雅颂 2变文 3 建安文学 4神魔小说
5 新乐府 6夺胎换骨 7玉苠堂四梦 8唐宋派
9 阳湖文派 10程乙本 11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2一生低首谢宣城 13格调派 14举人
二,解释(每题20分,计80分)
1,怎样评价《离骚》的思想意义?
2,比较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异同。
3,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与太白为近。”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4, 你是怎样评价《长生殿》中李杨的爱情? 2004年古代文学专业作品阅读和评论试卷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1,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
2, 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贾谊《过秦论》)
3, 六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
4,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白居易《轻肥》)
5, 信宿而返。(白行简《李娃传》)
6,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无人墓碑记》)
7, 济宁府东门外有个冯主事,丁忧在家。(冯梦龙《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8, 洵千秋间气,天挺人豪。(李玉《清忠谱》)
9, 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
10, 即或势逼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蒲松龄《席方平》) 二,填空(每题3分,共25分)
1,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 。
2,余霞散成绮, 。(谢眺《晚登三山望京邑》)
3, ,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4,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踏莎行》)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典故(共15分)
1,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謌。(江淹《别赋》)
2, 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王勃《滕王阁序》)
3,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4,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 你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马致远《汉宫秋》)
四,简要回答下面问题(共20分)
1,《庄子.养生主》中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请问梁惠王从庖丁之言者所体会到的究竟是何种养生之道?
2,曹植《洛神赋》又名《感 甄赋》,你是否相信感甄之说?(说明理由)
3,孟浩然《临洞庭湖增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作者用此二句表达什么意思?
4,刘辰翁《柳梢青.春感》:“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此三句描写的是何景象?表达的是作者何种感情? 五,对下面两首作品进行评论,每篇评析文字不少于400字。(80分)
1, 顾炎武《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 龚自珍《已亥杂诗》之130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2003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题 古代文学作品评论与写作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0)
1,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幽风.七月》)
2,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秦晋肴之战》)
3, 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4, 武安者,貌侵,生贵甚。(《魏其武安侯列传》)
5,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王粲《七哀诗》)
6,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谢灵运《登池上楼》)
7,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8, 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与高适将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9,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
10, 喜算术,尤明天官,中夜则骑危视列宿。(章炳麟《徐锡麟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据的典故出处(1分)及涵义(3分)(4*10)
1,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跌渫之莫食。(王粲《登楼赋》)
3, 清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王勃《滕王阁序》)
4,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骆宾王《在狱咏蝉》)
5,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见赠》)
6,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7,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苏轼《留侯论》)
8,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文天祥《正气歌》)
9, 借手杀仇长乐老, 脋肩媚贵半闻堂。(孔尚任《桃花扇》)
10,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张维屏《三元里》)
三,简答题(1-8题每题3分,第9题6分,共30分)
1,《幽风.七月》中,“一之日”、“二之日”指的是什么?
2,“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古从军行》)这里的“轻车”何指?
3,“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参”、“井”二词何指?
4,“五岳祭秩皆三公”(韩愈《谒衡岳庙》),请解释此句。
5,“今体被衣冠,座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李朝威《柳毅传》),何谓五常?
6,“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欧阳修《秋声赋》),何以说秋为刑官?
7,(崔宁)“就谭州市里,讨间房屋,出面招牌,写着‘行在崔待诏碾玉生活’”,“行在”一词何义?
8,“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袁宏道《徐文长传》)
“永陵”一词何指?
9,写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词之平仄。
四,对下列两首作品进行评析,每篇评论不少于400字。
1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有开封。
2赵孟頫《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2003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题 中国文学史
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 春秋三传 2永明体 3转益多师是汝师 4 梦窗词
5 行卷 6 文起八代之衰 7 四声猿 8榜眼
9 公安派 10程乙本
二,简答(每题25分工100分)
1, 你是怎样看待《诗经》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的?
2, 举例说明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3, 你是如何评价《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
4, 你是如何看待《儒林外史》艺术成就的? 2003年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科目:古代文学专题
一、 阅读下列评论文章,将其中一个或两个论点加以深化(50)
《长安古意》和骆宾王《帝京篇》、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李峤《汾阴行》一起,突出地显示了初唐歌行在改造宫体诗上的努力和所达到的全新的境界。张若虚(660?—720?)的《春江花月夜》的产生可以说是这一改造运动的顶点 这首诗体现了永恒的世界与短促的生命的对立,真纯的爱情与惆怅的别离的对立,无情和有情的对立。诗人惊愕地注视着这个神奇的不朽的宇宙,以高度的敏感和多情歌唱着人世间的别绪离愁。它发源于南朝的宫体而大大地超越了宫体,因而也就替盛唐以下无数美丽的抒情诗铺下了道路。
二、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对《长生殿》中李、杨爱情的看法(50)
与主题探讨本期学界对应如何评价李、杨爱情以及洪升对此的描写再度引起争论。就持论态度看,也主要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两种意见。但与五六十年代以否定意见为主不同,本期学界则保险为两军对垒的局面。
(一)“否定说”
与五六十年代仅以“帝妃之间不可能有真挚诚笃的爱情”为由而对李、杨爱情予以否定不同,本期持否定意见者,着眼点则多所变化。大致而言,有三种看法,即“庸俗情趣”说、“先天不足”说和“泛情”说。
章培恒《洪升年谱.前言》主“庸俗情趣”说:
洪升在刻画李、杨之情时,也流露出了明显庸俗情趣。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玩弄女性的态度(见《春睡》、《惊变》等),也完全以赞赏的笔调来描绘。换言之,他是把唐明皇对杨贵妃的这种态度都作为“情”的表示而加以渲染的,这就进一步暴露了他所赞美的“情”的实质。也正无论是李、杨之“情”本身,还是对李、杨之情的歌颂,都是封建性的东西。
董每戡也认为:“李隆基对杨玉环并没有什么真挚的爱情,她跟梅妃一样只作为他卸欲的工具而已……杨玉环对李隆基的爱情也不是唯情主义的真挚,只不过爱他是个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周明对李、杨之情也不以为然:“明皇对杨妃的爱,说到底,就是对女色的享受和迷恋,《春睡》和《窥浴》两出表现得最为清楚。”至于杨妃,也不过“是后宫三千佳丽争夺专宠斗争中的胜利者”,“所谓杨妃对明皇的爱,说到底,是她对地位的争夺和保卫而已”。而“正是这种男欢女爱的情欲导致了悲剧的产生”。《长生殿》围绕着“情”实际上展示了这样的内容:“情的沉迷,情的祸害,情的顽固,情的幻灭。洪升认为帝妃的情欲是‘孽障’(《情悔》),是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渊薮,因而应该归于幻灭。”
与上述三家主要着眼于李、杨爱情中的“庸俗情趣”而予以否定不同,王永健虽也认为“在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中,都杂有卑劣的企图”,但同时指出:“李、杨的关系是建筑在人民的痛苦,以及‘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不幸这个基础之上的。”“身为封建帝王后妃的李、杨,其‘钗盒情缘’必然是‘逞侈心而穷人欲’”。“它不能与张生与莺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生死死为情多’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等量齐观”。
与上述三家主要着眼于李、杨爱情中的“庸俗情趣”而予以否定不同,王永健虽也认为“在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中,都杂有卑劣的企图”,但同时指出:“李、杨的关系是建筑在人民的痛苦,以及‘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不幸这个基础之上的。”“身为封建帝王后妃的李、杨,其‘钗盒情缘’必然是‘逞侈心而穷人欲’”。“它不能与张生和莺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生死死为情多’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等量齐观。
吴国钦也认为《长生殿》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剧,蹩脚的爱情戏”,“剧作本身的爱情描写可悲地失败了”。“这因为:传统的李、杨故事中的不道德的成分及祸国殃民的因素,给人欣赏李、杨的爱情造成严重的障碍。”李、杨爱情本身并“不具备纯真的特征”,而洪升“却又要在后半部赞颂李、杨爱情的专一与纯真,这就难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李、杨爱情并不具备古典悲剧‘崇高’的审美特质”,而“把纯真的爱情理想寄托在一对误国的帝妃身上这究竟有多少美可言呢?” 显然,王、吴二人更多着眼的是帝妃之恋的“先天不足”,并由此对剧作中的爱情描写予以否定。
邓兴器则认为李、杨爱情描写的失败,主要在于洪升“提出了一种纯属主观意识的‘情’的观念”:
郭子仪、雷海青之所以忠,是“总由情至”;杨国忠、安禄山之所以*,皆“无情耳”。有情的终于灭贼复国,杀身成仁;无情的终于“乐极哀来”,身败名裂。在李隆基、杨玉环的身上则同时含有这两方面的因素。既有“真情”的一面,也有“寄情声色”,用情不专、不真的一面。……显然,像这样把决定人们政治立场和国家兴亡变化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个人意志和感情在起作用的思想,不但哲学上是荒谬的,政治上也无异于是在宣扬一种对封建王朝决定忠忱的“至情”。在这一点上,洪升所说的“情”,与他的前辈汤显祖所提倡的反理之情,是有着不同的政治内容的。尤其是从这种“情”的观念出发,洪升还进一步提出了所谓“情悔”的思想,更是有害而荒唐的。
着眼于洪升“纯属主观意识的‘情‘的观念”实即“泛情观”对其爱情描写的负面影响,与前述诸论大异其趣。 (二)“肯定”说
不同于五六十年代学界主要强调李、杨爱情的精诚专一,本期持“肯定”说者几乎都指认《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描写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理想,只是在立论角度上各有不同而已。
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曾说:“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有感于此,本期不少学者试图通过对两剧之“情”的比较,以把握和理解《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
最早从这一角度进行阐说的是刘辉。其《洪升与〈长生殿〉》一文即认为:“洪升所讴歌的这种真挚爱情,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对于禁锢人们爱情的封建宗法制度,是一股冲击力量,是《牡丹亭》的继续和发展。”在《爱情和时代的悲剧》一文中,刘氏又进一步指出:
在生死不渝的爱情追求上,《长生殿》可以和《牡丹亭》相媲美。这种生生死死求索执着的爱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理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换句话说,《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迸发出时代理想的火花。这在封建社会后期,理学统治的那个时代,更加可贵。李、杨爱情的美学价值,首先体现在这里。
赵山林也认为:“《长生殿》中的‘情’与《牡丹亭》中的‘情’,在包含民主因素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长生殿》中的‘情’是对《牡丹亭》中的‘情’的继承”:
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爱情追求,鲜明地表现了“反理之情”巨大力量。洪升的《长生殿》通过杨玉环的爱情追求,同样热情地讴歌了“感金石回天地”的“真情”。两剧人物形象不同,“情”的表现形式有别。……但在包含民主因素这一基本点上,两者是完全一致的。《牡丹亭》当然是冲击了封建理学的统治,《长生殿》又何尝不是对封建理学的一种冲击!封建理学中最重要的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在《长生殿》里,作为“臣”、“妻”的杨玉环却向作为“君”、“夫”的李隆基要求平等、专一、始终不渝的爱情,而且居然如愿以偿。很显然,这是封建时代妇女要求解放的一种曲折反映。
黄天骥《论洪升的〈长生殿〉》一文则着眼于李、杨爱情的特殊身份及其所处的具体环境,认为,在封建时代婚姻关系中的一夫多妻制和宫廷生活的特殊情况下,杨玉环的嫉妒和专宠,实质是要求丈夫爱情专一,这当然是合理的。“洪升同情杨玉环的处境,同情她的妒,这反映了他对封建时代婚姻关系的看法。他希望看到夫妇爱情专一……洪升注视着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命运,提出爱情专一,精诚不散这一 不可能实现却又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理想,无疑是民主思想的表现,是封建时代妇女要求解放的曲折反映。” 自己做一遍吧,再看书找答案,记得牢撒^^ 希望能帮助你~加不加分无所谓,祝你成功~
球小圈的回复
南师大文学院古代文学06年试题文学史试题一 名词解释
骚体 苏李诗 文章四友 郊寒岛瘦 游仙诗 春秋笔法. 花间鼻祖 明代四大奇书 临川集 清空 公安派 水浒传七十回本二 论述
1 左传的艺术特色
2 杜甫叙事诗的特色
3 《牡丹亭》艺术特色
4 分析《红楼梦》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等人物形象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评论一 把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2 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 ..登临意
3 独督学使者于诸生为执掌其岁考,则诸生之黜陟系焉,飞患病及内外艰,无不与试者。艾南英《自序》
4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勃。杜甫《咏怀五百字》
5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二 名句填空
1 —— —— 君为轻
2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
3 田园将芜胡不归?—— ——
4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诗 填最后一句
5 —— ——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6 试问闲愁都几许—— —— 梅子黄时雨
7 —— —— 赏心悦事谁家院
8 碧云天—— —— 《西厢记》三 简答
1 弦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目的是什么?”以乘韦先“反映什么风俗?
2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表达什么 反映了当时社会什么现象
3 柳宗元《登柳州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背景?为什么有这种感情?
4 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顾 还是碎骨粉身全不顾? 用诗歌格律说明你的理由?
5 《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其中随园主人是谁?七略是?四库是?四 写评论文章
1 吴嘉纪《绝句》”白头灶户....“
2 钱大昕《弈喻》第二段2005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卷 作品阅读和评论一,翻译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第一大题:翻译下文1.以粟易机械者,不为厉陶冶。《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2.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杜甫《咏怀五百字》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4.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宗臣《报刘一丈书》5.越道避之,因犯卤簿,为前马所执。蒲松龄《席方6.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王粲《登楼赋》7.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谏逐客书》8.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苏轼《方山子传》二,名句填空
__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_杂花生树,群莺乱飞;__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_;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三,简答1项羽本纪,别姬一段反映项羽的性格;2怀旧空吟闻笛赋用的什么典故;3杨万里,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为啥意不佳?4顾炎武什么诗说张季鹰什么。四,论述1,鲁迅说陶渊明不静穆所以伟大,结合作品理解;2,李清照的白描,结合作品分析;五,评论写作各400字1,水仙子,瓦匠,什么词。2,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也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里多。袁枚《马嵬》 2005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化专业初试试卷
中国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4*5)1 兴观群怨; 2 太史公书; 3诗缘情而绮靡; 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5 三教合一; 6郊寒岛瘦; 7苏门四学士; 8清空; 9清真词;
10元曲四大家;11四声猿; 12竟陵派; 13立主脑; 14红学二,论述(4*20)1,你是怎样看待《庄子》思想特征的。2,你是怎样看待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3,“易安体”的艺术特征是什么。4,你是怎样看待《儒林外史》艺术特色的。2004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卷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70分)
1 风雅颂 2变文 3 建安文学 4神魔小说
5 新乐府 6夺胎换骨 7玉苠堂四梦 8唐宋派
9 阳湖文派 10程乙本 11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2一生低首谢宣城 13格调派 14举人
二,解释(每题20分,计80分)
1,怎样评价《离骚》的思想意义?
2,比较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异同。
3,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与太白为近。”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4, 你是怎样评价《长生殿》中李杨的爱情? 2004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卷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70分)
1 风雅颂 2变文 3 建安文学 4神魔小说
5 新乐府 6夺胎换骨 7玉苠堂四梦 8唐宋派
9 阳湖文派 10程乙本 11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2一生低首谢宣城 13格调派 14举人
二,解释(每题20分,计80分)
1,怎样评价《离骚》的思想意义?
2,比较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异同。
3,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与太白为近。”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4, 你是怎样评价《长生殿》中李杨的爱情? 2004年古代文学专业作品阅读和评论试卷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1,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
2, 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贾谊《过秦论》)
3, 六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
4,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白居易《轻肥》)
5, 信宿而返。(白行简《李娃传》)
6,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无人墓碑记》)
7, 济宁府东门外有个冯主事,丁忧在家。(冯梦龙《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8, 洵千秋间气,天挺人豪。(李玉《清忠谱》)
9, 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
10, 即或势逼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蒲松龄《席方平》)二,填空(每题3分,共25分)
1,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 。
2,余霞散成绮, 。(谢眺《晚登三山望京邑》)
3, ,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4,郴江幸自绕郴山, 。(秦观《踏莎行》)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典故(共15分)
1,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謌。(江淹《别赋》)
2, 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王勃《滕王阁序》)
3,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4,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 你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马致远《汉宫秋》)
四,简要回答下面问题(共20分)
1,《庄子.养生主》中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请问梁惠王从庖丁之言者所体会到的究竟是何种养生之道?
2,曹植《洛神赋》又名《感 甄赋》,你是否相信感甄之说?(说明理由)
3,孟浩然《临洞庭湖增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作者用此二句表达什么意思?
4,刘辰翁《柳梢青.春感》:“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此三句描写的是何景象?表达的是作者何种感情?五,对下面两首作品进行评论,每篇评析文字不少于400字。(80分)
1, 顾炎武《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 龚自珍《已亥杂诗》之130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2003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题 古代文学作品评论与写作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0)
1,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幽风.七月》)
2,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秦晋肴之战》)
3, 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4, 武安者,貌侵,生贵甚。(《魏其武安侯列传》)
5,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王粲《七哀诗》)
6,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谢灵运《登池上楼》)
7,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8, 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与高适将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9,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
10, 喜算术,尤明天官,中夜则骑危视列宿。(章炳麟《徐锡麟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据的典故出处(1分)及涵义(3分)(4*10)
1,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跌渫之莫食。(王粲《登楼赋》)
3, 清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王勃《滕王阁序》)
4,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骆宾王《在狱咏蝉》)
5,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见赠》)
6,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7,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苏轼《留侯论》)
8,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文天祥《正气歌》)
9, 借手杀仇长乐老, 脋肩媚贵半闻堂。(孔尚任《桃花扇》)
10,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张维屏《三元里》)
三,简答题(1-8题每题3分,第9题6分,共30分)
1,《幽风.七月》中,“一之日”、“二之日”指的是什么?
2,“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古从军行》)这里的“轻车”何指?
3,“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参”、“井”二词何指?
4,“五岳祭秩皆三公”(韩愈《谒衡岳庙》),请解释此句。
5,“今体被衣冠,座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李朝威《柳毅传》),何谓五常?
6,“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欧阳修《秋声赋》),何以说秋为刑官?
7,(崔宁)“就谭州市里,讨间房屋,出面招牌,写着‘行在崔待诏碾玉生活’”,“行在”一词何义?
8,“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袁宏道《徐文长传》)
“永陵”一词何指?
9,写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词之平仄。
四,对下列两首作品进行评析,每篇评论不少于400字。
1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有开封。
2赵孟頫《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2003年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初试试题 中国文学史
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 春秋三传 2永明体 3转益多师是汝师 4 梦窗词
5 行卷 6 文起八代之衰 7 四声猿 8榜眼
9 公安派 10程乙本
二,简答(每题25分工100分)
1, 你是怎样看待《诗经》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的?
2, 举例说明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3, 你是如何评价《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
4, 你是如何看待《儒林外史》艺术成就的? 2003年古代文学考研试题
科目:古代文学专题
一、 阅读下列评论文章,将其中一个或两个论点加以深化(50)
《长安古意》和骆宾王《帝京篇》、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李峤《汾阴行》一起,突出地显示了初唐歌行在改造宫体诗上的努力和所达到的全新的境界。张若虚(660?—720?)的《春江花月夜》的产生可以说是这一改造运动的顶点这首诗体现了永恒的世界与短促的生命的对立,真纯的爱情与惆怅的别离的对立,无情和有情的对立。诗人惊愕地注视着这个神奇的不朽的宇宙,以高度的敏感和多情歌唱着人世间的别绪离愁。它发源于南朝的宫体而大大地超越了宫体,因而也就替盛唐以下无数美丽的抒情诗铺下了道路。
二、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对《长生殿》中李、杨爱情的看法(50)
与主题探讨本期学界对应如何评价李、杨爱情以及洪升对此的描写再度引起争论。就持论态度看,也主要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两种意见。但与五六十年代以否定意见为主不同,本期学界则保险为两军对垒的局面。
(一)“否定说”
与五六十年代仅以“帝妃之间不可能有真挚诚笃的爱情”为由而对李、杨爱情予以否定不同,本期持否定意见者,着眼点则多所变化。大致而言,有三种看法,即“庸俗情趣”说、“先天不足”说和“泛情”说。
章培恒《洪升年谱.前言》主“庸俗情趣”说:
洪升在刻画李、杨之情时,也流露出了明显庸俗情趣。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玩弄女性的态度(见《春睡》、《惊变》等),也完全以赞赏的笔调来描绘。换言之,他是把唐明皇对杨贵妃的这种态度都作为“情”的表示而加以渲染的,这就进一步暴露了他所赞美的“情”的实质。也正无论是李、杨之“情”本身,还是对李、杨之情的歌颂,都是封建性的东西。
董每戡也认为:“李隆基对杨玉环并没有什么真挚的爱情,她跟梅妃一样只作为他卸欲的工具而已……杨玉环对李隆基的爱情也不是唯情主义的真挚,只不过爱他是个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周明对李、杨之情也不以为然:“明皇对杨妃的爱,说到底,就是对女色的享受和迷恋,《春睡》和《窥浴》两出表现得最为清楚。”至于杨妃,也不过“是后宫三千佳丽争夺专宠斗争中的胜利者”,“所谓杨妃对明皇的爱,说到底,是她对地位的争夺和保卫而已”。而“正是这种男欢女爱的情欲导致了悲剧的产生”。《长生殿》围绕着“情”实际上展示了这样的内容:“情的沉迷,情的祸害,情的顽固,情的幻灭。洪升认为帝妃的情欲是‘孽障’(《情悔》),是一切罪恶和痛苦的渊薮,因而应该归于幻灭。”
与上述三家主要着眼于李、杨爱情中的“庸俗情趣”而予以否定不同,王永健虽也认为“在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中,都杂有卑劣的企图”,但同时指出:“李、杨的关系是建筑在人民的痛苦,以及‘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不幸这个基础之上的。”“身为封建帝王后妃的李、杨,其‘钗盒情缘’必然是‘逞侈心而穷人欲’”。“它不能与张生与莺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生死死为情多’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等量齐观”。
与上述三家主要着眼于李、杨爱情中的“庸俗情趣”而予以否定不同,王永健虽也认为“在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中,都杂有卑劣的企图”,但同时指出:“李、杨的关系是建筑在人民的痛苦,以及‘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不幸这个基础之上的。”“身为封建帝王后妃的李、杨,其‘钗盒情缘’必然是‘逞侈心而穷人欲’”。“它不能与张生和莺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生死死为情多’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姻缘’等量齐观。
吴国钦也认为《长生殿》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剧,蹩脚的爱情戏”,“剧作本身的爱情描写可悲地失败了”。“这因为:传统的李、杨故事中的不道德的成分及祸国殃民的因素,给人欣赏李、杨的爱情造成严重的障碍。”李、杨爱情本身并“不具备纯真的特征”,而洪升“却又要在后半部赞颂李、杨爱情的专一与纯真,这就难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李、杨爱情并不具备古典悲剧‘崇高’的审美特质”,而“把纯真的爱情理想寄托在一对误国的帝妃身上这究竟有多少美可言呢?”显然,王、吴二人更多着眼的是帝妃之恋的“先天不足”,并由此对剧作中的爱情描写予以否定。
邓兴器则认为李、杨爱情描写的失败,主要在于洪升“提出了一种纯属主观意识的‘情’的观念”:
郭子仪、雷海青之所以忠,是“总由情至”;杨国忠、安禄山之所以*,皆“无情耳”。有情的终于灭贼复国,杀身成仁;无情的终于“乐极哀来”,身败名裂。在李隆基、杨玉环的身上则同时含有这两方面的因素。既有“真情”的一面,也有“寄情声色”,用情不专、不真的一面。……显然,像这样把决定人们政治立场和国家兴亡变化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个人意志和感情在起作用的思想,不但哲学上是荒谬的,政治上也无异于是在宣扬一种对封建王朝决定忠忱的“至情”。在这一点上,洪升所说的“情”,与他的前辈汤显祖所提倡的反理之情,是有着不同的政治内容的。尤其是从这种“情”的观念出发,洪升还进一步提出了所谓“情悔”的思想,更是有害而荒唐的。
着眼于洪升“纯属主观意识的‘情‘的观念”实即“泛情观”对其爱情描写的负面影响,与前述诸论大异其趣。(二)“肯定”说
不同于五六十年代学界主要强调李、杨爱情的精诚专一,本期持“肯定”说者几乎都指认《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描写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理想,只是在立论角度上各有不同而已。
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曾说:“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有感于此,本期不少学者试图通过对两剧之“情”的比较,以把握和理解《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
最早从这一角度进行阐说的是刘辉。其《洪升与〈长生殿〉》一文即认为:“洪升所讴歌的这种真挚爱情,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对于禁锢人们爱情的封建宗法制度,是一股冲击力量,是《牡丹亭》的继续和发展。”在《爱情和时代的悲剧》一文中,刘氏又进一步指出:
在生死不渝的爱情追求上,《长生殿》可以和《牡丹亭》相媲美。这种生生死死求索执着的爱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理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换句话说,《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迸发出时代理想的火花。这在封建社会后期,理学统治的那个时代,更加可贵。李、杨爱情的美学价值,首先体现在这里。
赵山林也认为:“《长生殿》中的‘情’与《牡丹亭》中的‘情’,在包含民主因素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长生殿》中的‘情’是对《牡丹亭》中的‘情’的继承”:
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爱情追求,鲜明地表现了“反理之情”巨大力量。洪升的《长生殿》通过杨玉环的爱情追求,同样热情地讴歌了“感金石回天地”的“真情”。两剧人物形象不同,“情”的表现形式有别。……但在包含民主因素这一基本点上,两者是完全一致的。《牡丹亭》当然是冲击了封建理学的统治,《长生殿》又何尝不是对封建理学的一种冲击!封建理学中最重要的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在《长生殿》里,作为“臣”、“妻”的杨玉环却向作为“君”、“夫”的李隆基要求平等、专一、始终不渝的爱情,而且居然如愿以偿。很显然,这是封建时代妇女要求解放的一种曲折反映。
黄天骥《论洪升的〈长生殿〉》一文则着眼于李、杨爱情的特殊身份及其所处的具体环境,认为,在封建时代婚姻关系中的一夫多妻制和宫廷生活的特殊情况下,杨玉环的嫉妒和专宠,实质是要求丈夫爱情专一,这当然是合理的。“洪升同情杨玉环的处境,同情她的妒,这反映了他对封建时代婚姻关系的看法。他希望看到夫妇爱情专一……洪升注视着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命运,提出爱情专一,精诚不散这一 不可能实现却又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理想,无疑是民主思想的表现,是封建时代妇女要求解放的曲折反映。” 自己做一遍吧,再看书找答案,记得牢撒^^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