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你回答 2025-09-20 06:24 153 人浏览

什么什么无诲论语

楠爷的回复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篇》第七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注释:

(1)自行:自己准备。

(2)束脩:薄礼。束,十条为一束。脩,音xiū,一小条肉。直译为十条肉,实际上是说礼很薄。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3)以上:来献给。

(4)诲:教诲。

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出身高低贵贱,只要你能自己约束自己,在道德、学问、品行上能有所提高的,只要你来我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礼曰来学,不闻往教。”是说按照礼法,只听说学生来就老师受业,没听说老师去就学生授业。

“自行束脩以上”符合礼制,是体现出学习者谦卑恭敬的心,这种谦卑恭敬的心不仅是对老师的,还是对道的。如果没有这种心,学道无法学好。扩展资料

古代入学拜师时,学生需要提供给学院或者先生的六种带有特殊寓意的礼品。

束脩六礼通常指莲子,桂圆,枣子,芹菜,红豆和干瘦肉条。

莲子,莲子心苦,是指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育自己的学生能够早日成才;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桂圆,是指学业圆圆满满,寓意功德圆满;红豆,蕴含“鸿运高照”之意;红枣,寓意早早高中,盼望学生能够,早日功成名就;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古时候肉是奢侈品,人们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大快朵颐。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就是这个道理。晋惠帝听说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时,竟说出了“何不食肉糜”的雷人话语,成为千古笑柄。

古代没有冰箱,一旦有了稀奇珍贵的肉,就先用水将其煮透,然后用盐裹了,放在屋檐下阴干。再十条扎成一束,放起来慢慢享用。这些肉干也可以用来供奉祖先,以求祖先保佑自己能常常吃到肉。

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

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以代替“束脩”。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脩”了。

几乎没有人再把老师的工资称为“束脩”了,更没有人把“束脩”作为学费交给老师,更不提倡给老师送礼什么的,“束脩”一词让我们了解敬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冲小困的回复

在《论语》中能够读到的是《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但我们找遍《论语》,是找不到孔子说过“因材施教”这句话的。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中无法用哪几句话就能简简单单的表达出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不过孔子又的确是秉承着“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思想教导学生。比如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

他对人说:“跟我同到陈国蔡国,遇着患难的人,都不在我门下了。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很注意诱导启发,针对学生的弱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他对个性刚强、急躁的子路,加以抑制;而对缺乏勇气的冉有,则加以鼓励。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向孔子请教说:“我们听到了一件应该去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去做?”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应该先问问父亲和兄长,怎能一听到消息就去做呢?”

冉有也提出同样的问题,请教老师。孔子却同意他马上去做。学生公西华觉得奇怪,便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而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孔子笑了笑对公西华说:“冉有胆子小,性格很迟缓,所以叫他马上去做。子路的性格很急躁,所以叫他慢一些去做。”公西华听了才恍然大悟。

宰我是孔门下的一个比较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用粪土筑成的墙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我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我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经过老师的严厉批评,宰我改正了缺点,勤奋读书。

对于《论语》中记载的这些,例如《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因此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说法。

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对学生却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动中能比较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授受教育的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有教无类”的提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受教育的范围放宽了。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孔子的学生只要献给“束脩”(xiu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随孔子读书。

当时孔子的学生中,从地区说,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yong雍),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学生如此多类,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见有道理的事,心里默默然记着,学这道理,不敢厌烦。把道理教人,没有倦。这三件事,有哪一件是我能够有的。

孔子是不承认什么生而知之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学习的是《论语》中明确记载的“子曰,有教无类”。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沉思人的回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

译文: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

译文:默默地记住的,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有什么在我哦?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

译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回去了。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

译文: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

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6、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

译文:由,教你知道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出处:战国·孔子《论语》

译文: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的?”“聪敏好学,又谦虚下问,因此称他为‘文’的。”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