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中什么是上下
加卤蛋的螺蛳粉的回复
首先这些词语应该放到语境中去理解
例如:
上,“上使外将兵”——这里指皇帝;
下,“连下数城”——这里指攻占;
左,“左,谪官为左迁。自汉起至 唐,亦谓去朝廷为州县曰左迁。”——《增韵》
右,“无出其右者”——这里的右表示为尊位。
读文言文时,应根据内容理解。
一 、上 shàng
形容词义:
1、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时间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3、远;久远。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5、广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6、丰足。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动词义:
1、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徐宏祖《游黄山记》
2、上报;呈报。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方苞《狱中杂记》
3、进献;送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崇尚;提倡。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5、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6、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
7、向前;前进。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8、去;到。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9、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上台。
10、当值。如上直、上宿、上番。
11、放到;放进。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2、安装;装上。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3、陷入;遭受。
14、合符。
15、教授;学习。如上书、上馆。
16、燃点。如上火、上纸、上灶、上香。
17、拧紧。如上弦、上绳。
18、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19、记住。如上心。
20、涂;搽;敷。如上药、上色。
二、“下”是名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1、本义:位置在下。例如:《说文》:下,底也。又如:《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再如:《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2、 地。例如:《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3、 臣下;百姓;群众。例如:《左传·昭公十八年》: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4、 方面。例如:《西游记》: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5、 特指湖泽。例如:《书·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6、 地表之下 。例如:《礼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7、 里面。例如:《三国演义》: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8、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下一刻了。9、 指时间、处所、范围。例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及郡下。10、 位在下的人。例如:《论语》:不耻下问。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忍为之下。再如:《资治通鉴》:上下齐同。“下”是动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下来。例如:《左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又如:《世说新语·方正》:下车引之。再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2、落下;降下。例如:《尔雅》:下,落也。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弯屈。例如:《三国演义》: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4、卸下。例如:沈约《和谢宣城》:宾主下尘榻。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下担捋髭须。5、发表、宣告。例如:《战国策·齐策》:令初下。又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既下。6、去;到。例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下襄阳。又如:《资治通鉴》:
顺江东下。再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买舟而下。7、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例如:《史记·陈涉世家》:皆下之。又如:《三国演义》:乐毅抉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8、歇宿;收留。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徐孺下陈蕃之榻。又如:《西厢记》: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9、投降。例如:《韩非子》: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10、居人之下;谦让。例如:《三国志》: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又如:唐·韩愈《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1、安扎。例如:诸葛亮《兵要》:各依本方下营。12、拍。例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抚尺一下。又如:清·方苞《狱中杂记》:薄暮下管键。“下”是形容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身分、地位低。例如:《史记》:吾羞,不忍为之下。2、幼小。例如:上下(长幼;尊卑)3、次序或时间在后。例如:《孙子·谋攻》:上下同欲。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道齐桓。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自王以下。
三、左右
“左”
“右”除了表示地理方位外,还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1、 区别职位高低。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尊贵位置,而以“左”为较低的位置。
⑴“右”表职位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⑵“左”表职位低或降职。
A、职位低。如《汉书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唐代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职为左迁,仕诸侯左官也。”左官即“不仕于天子而仕于诸侯官也”。
B、“左迁”旧时谓降职远调,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九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韩愈《左迁蓝关示之孙湘》,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2、区别贫富差别:秦汉时,豪族大户人家居住在城市或乡村的右边,称为豪右或闾右;而贫民只能居住在左边,称为闾左。后来闾左称指贫民百姓;闾右(右姓、右族)称为世族大家。如《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3、区别座次:古代礼俗,席座及车骑(兵车除外)以左为尊,以右为卑;主客之间,主居右(乘车时叫陪乘、车右)而客居左。主人乘车去迎接客人时,空出左边的座位(因为御者用右手执鞭御车,主位在右边,会妨害主者,所以主位居左)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如《史记信陵君窃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因此成语有“虚坐以待”。
4、表凭证: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联,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即左联,常用为索偿的凭证。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
5、“左”、“右”合用表称代、尊称或约数。
⑴称代。左右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近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⑵尊称。旧时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以不得抒愤懑以晓左右。”
⑶约数。用在数字后面,相当于上下。如王充《论衡气寿》:“百岁左右。”
口袋藏风的回复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现在的翻译是君子是为了提高自己而去学习那些仁义礼义,小人都是为了向他人炫耀追求财富名利。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宪问篇,该片主要记录的就是君子必备的某些品德和一些孔子对社会现象所发表的评议。
这句话非常经典,甚至影响了人们对于上下两种观点的看法,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向上就是寻求更好的改变,而向下则是卑下的低劣的。由于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固定的身份,所以不耻下问,这个词语在古代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开创性的。
当一个身份高贵的人向身份低劣的人寻求知识的时候,反而更能凸显出身份高贵的人的求贤若渴的心。这句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应用,就拿我们现在的学术环境来说,尽管优秀的人才很多,但是真正做学术潜心研究的人却很少,中国人都是打着做学术的名义,而在捞取实际的好处。
其次这种说法在现在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在古人的思想中,研究学问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的思想境界,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提高思想境界是不足够的,当思想境界提高之后,物质生活没有提高,这样只追求提高精神而不改变物质的生活,是现代人无法接受的。
所以对于当代人来说,学习知识改变自己应该是两方面的内容,学习知识不仅可以让我们改变现存的物质生活,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同时他也会提高我们的自身思想境界,让我们做一个更好的人。
花栗鼠的开心果的回复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孔老夫子的人生目标,那就非“ 平天下 ”莫属。如果用一个词来说明平天下的“平“字,我以为“ 上下有序 ”很合适。构建一个上下有序的天下。如果要列举一个孔老夫子心中平太下的范例,那非鼎盛期的 周朝 莫属。孔老夫子做梦都是专梦周公的。以至现在人把睡觉都说成梦见周公了。周朝最重要、最核心、最著名的治国政策是什么?当然是 分封制和宗法制 了。那什么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呢?我百度一下,复制过来,稍稍有点长。分封制:周朝初期,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不过也有异姓功臣。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 诸侯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居民,有权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叫他们作诸侯的卿大夫。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是周朝社会的基本结构。 分封制确定了周朝从周天子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大金字塔的等级结构。而且通过层层分封,使得这个大金字塔可分解为众多小金字塔,再层层往下分,直到最小的元素家庭。一个个从小到大的圈子,最小是家庭,最大是天下周朝。 分封制确定了天下的上下关系。 宗法制: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可以看出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相配套的。而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原则,完全避免了竞争。所有的一切,出生了一声哭叫,就完全定好了。不用争,也不必斗。 所以宗法制使这个有上下的天下避免了争斗,保持了有序。 孔老夫子所处的春秋,天下已乱,礼崩乐坏。孔老夫子心中的稳定稳固的大金字塔倒塌了。而孔老夫子却一心想重建这座大金字塔,要重建上下有序的天下,要和天下!地球人都知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孔老夫子却一心想开历史的倒车,想重新回到周朝。怪不得有从批孔,说孔老二搞复辟。孔老夫子真想搞复辟吗?道家链接: 道家老子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道德经》35章有讲: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 简单说也是整个天下和谐有序。 天下往,安平泰。 和儒家的平天下是一样一样的。只是老子认为这种稳定的大系统自周朝后以不复存在。系统内部的强力振荡已使这个天下已不能维持大而稳定。在大(天下)和稳定(安平泰)之间,在两者不可得兼的前提下,老子选择了稳定。于是老子在《道德经》80章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大而稳定不行,老子退而求选择了小而稳定。稳定的小系统。而孔老夫子仍是执着于大而稳定,一种固执的执着。从《论语》找证据:《论语》学而第2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明显可看出孔子反对犯上作乱。这里两层意思:社会分上下,分等级;二是上下等级是要维护的,不能犯上,也就是说上下要有序。《论语》八佾有: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要服从金字塔尖。《论语》八佾有:子曰:“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讲的是揖让不争,不争是为了和谐有序。《论语》里仁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让是为了不争,不争即为和谐有序。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