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中什么是和
宁子安的回复
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为了达到和谐的目的而使其变得和谐
。“知和而和”中的第一个“和”,是名词,是对“礼之用,和为贵”的认识,认识到“和”是目标了;第二个“和”是为了和的目的而去和,是动词,是人的行为。有子认为,礼的推行与应用以能达到融合、和谐是最为可贵。必须有条件讲过程,如果一味地讲“和”,把“和”当成了一个必定目标,变成了“为和而和”,不再经礼的调节与约束,省略了事物融合为多样性的过程,也是不可取的。再或者说:不按应有的秩序办事而达到的“和”是虚假的“和”。
“知和而和”讲的就是不以礼的要求与节制为过程的“和”,变成以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为和而和”。
大静静?的回复
“和为贵”出处为《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礼之用,和为贵.”原意是说周礼所达到统治者与奴隶主们之间一种和谐作用.而这“和”的意义,从它描述的“先王道”中我们知道,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与奴隶主贵族,为了达到不必互相争抢土地粮食,实行了共田式的“公社制”,由此能共同治理,共同奴役下民,由此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公”的概念,形成了他们这“和谐”的现象.有子,是儒家始祖孔子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当中,他算是很会领悟周礼要素的人.然而,从传本《论语》中我们看到,这句话“和”的概念,在里面并不是孔子的强调,反之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不合乎周礼思想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算是老子那样的说道者,他也认为不值得与他一起讨论,这些在礼崩乐坏的情景下,孔子认为部分官家与奴隶主贵族脱离了周礼,变成只为利的小人,已经不能与他们为谋,是可以理解的:而《论语》中孔子还有一句“君子和而不同”有人说这是孔子是强调有子说的这个“和”,这种就不符合孔子在当时,对不同思想者坚决不宜与谋的态度的,这句子应该是孔子在向学生陈述,分清当时的君子与小人无奈共事的现象,这“和”是只讲一种相应,而不是有子这句“和为贵”的“和”.因此说,此后的人把有子理解原来周礼这句“和为贵”转接到孔子身上,大篇思想论述,那么当时孔子的与不同思想的人不与谋的理念,与这种有子理解周礼作用的“和”就产生矛盾.
“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认为,如果用他们认为完美的周礼制,就可达到上层的和谐的治世思想.不错,当时西周的表象,礼确实是达到当时官家奴隶主们的和谐,但真正回看西周历史时,却不是主因礼制才会出现儒家认为靠意识形态约束的和谐.首先周朝的建立,周武王以武为先,推倒不同治理思想的商朝,又以武加强震慑下民,对邦国保持武力牵制,如此根据当时情形才列出相应的礼制,总的来说周朝是以武为先.也就是说西周的治理是先手段排除不和谐状态,然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产生出相应的礼制,礼制也只是一种符合当时时势的调理剂.但后来儒家却拿周朝的不同情形产生的周礼,强加在不同情形的朝代,引发混乱,如此儒家也就是寓言说的“刻舟求剑”理念.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有.山东肥城市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有子故里在县西北八十里东故社有家庄,后裔聚族而居”.又载:“有子,若,鲁人,少孔子十三岁.……唐赠卞伯,宋追封平阴候.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时墓碣,五十一年学使赵佑会同巡抚奏闻,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孙承袭,今移居城内.”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他.因有子 言行相貌像孔子,对他十分尊重.于是大家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象当年对待孔子一般.《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但亦曾辩证地论述礼与和的关系.他说道: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 和为最可贵.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史记》亦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可行也.”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周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
苔条年糕的回复
知和而和: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
“知和而和”出自《论语·学而》的《礼之用》。
原文如下: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所谓“为和谐而和谐”,就是牺牲国家的利益,只求一团和气,平衡权贵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是绝对行不通的。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