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不亦什么乎论语
拿铁生活指南的回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一、原文注释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二、个人感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前在学校时对这句有很大的误解,以为就是学了知识需要经常复习以应付考试。后面经老师指点才知道“习”是“温习、实践、应用、体悟、证悟”之意。学是开始
学是一个动词,是一个过程。有一句老话,大家都听过,活到老,学到老!想起我背单词的经历,每次背完觉得自己会一直直到写作业的时候发现,这个单词好像在哪里见过。我只是做完了学单词的这个过程而已,并没有再去做“习”的动作,所以并没有真正的记住。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学从来就只是开始,而习才是最重要的。
习是关键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懂得学习的,还有一部分人是只“学”不“习”。我们学了很多的知识和文化,如果我们只是学习但并没有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并没有去实践和自己求证真理,这时是“学而不习”,就无法生成自己的智慧。“习”也是求证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并且在生活中去求证、去验证、去应用和实践,这个时候才会“不亦说乎”,我们内心才会生出喜悦。三、出处
《论语●学而》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_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 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穿什么潮我看的回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段话出自于孔子的《论语》,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则是为人态度。扩展资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赏析:
这段话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
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
大富姐姐英代的回复
“不亦……乎”意思是:“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这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
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
例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自: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
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五蠹》。
译文: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出自:战国庄周《逍遥游》。
译文: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扩展资料
文言文中的其他反问句式
1、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
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例如:
(1)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
出自:战国荀子的《荀子·议兵》。
译文:仁德的人对待人,遵循道义的人对待人,那又为何天下有起兵征伐之事?
(2)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要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
2、何……之有
“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意思是“有何……”。
例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译文:孔子说:“虽然是简陋的地方,但只要君子在这里居住,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
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难二》。
译文: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