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里的雅称是什么
展梦白的回复
古代对学子雅称有:学子,弟子,学童,门人,门生,门下,生员、生徒、学徒、艺徒等等。1.门人:古代先生在家中教授的学生,故称。《论语里人》:"子出,问门人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
2.门生:后汉时亲自授业的学生叫弟子,转相传授的为门生,也叫"门人"。《后汉书贾逵传》:"皆封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
3.门下士:同门生。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5、门徒:同门生。汉王充 《论衡书解》:"世儒……位最尊者为博士,门徒聚众,抬令千里,自虽死亡,学传于后。"
4.青衿:古代读书人穿青领衣服,《诗经》 中有:"青青子衿 "之句,后因以"青衿"代称学生。唐唐彦谦《送樊琯司业归朝》诗:"黉室青衿尽,渠门火旗扬。"
5.学子:《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郑玄 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6.学侣:原指学伴,后引伸为学生。《南史贺琛传》:"年将三十,信事讲授……彭城 列溉为行事,闻琛美名,命贺相造。会琛正讲,学侣满筵。"
7.弟子:学生把老师当作父兄,故自称"弟子",后亦泛称学生。《论语雍也》:"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
8.桃李:《韩诗外传》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以后"桃李"称学生,常用以称誉其师培养学生之众。唐白居易 《春和令火绿野堂种花》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9.高足:本指良马。后称高才学生为"高足弟子",省作"高足"。南朝宋羊欣《宋古来能书人名》:"高阳 许静氏,镇军参军,善隶书,羲之高足。"
其他还有:门下生、门弟子、后学、徒、徒弟、徒康等等。
i4cuSatsu的回复
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现在应该读入“今”。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汉?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宋?林景熙《酬谢皋父见寄》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萧三《他……》诗:“他是青年学子最敬爱的教授。”弟子:《论语·雍也》:“ 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宋·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学童:年幼的学生。《汉书·艺文志》:“ 汉 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鲁迅《呐喊·白光》:“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吱的念起书来。”门人:即弟子。《礼记·擅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郑玄注:“门人,弟子也。”门,意为师门。门生:也指学生。东汉时“门生”则指再传弟子。门人、门生与弟子有别。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中说:“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后世也指亲授业的学生。门下:指门生、弟子。《淮南子·道应训》:“ 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适《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怀晖 也是 道一 的门下,其书今不传了。”门下士、门下生、门下客:指学生、弟子。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前溪、洵川间。其门下士数十百人”。郭沫若《我的童年》:“他是张之洞、王壬秋的门下生,听说张之洞的有些学说是剽窃他的。”明唐顺之《送邹东郭掌南院》诗:“此去谈经门下客,几人相对坐春风。”门弟子:谓及门的弟子。《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门弟子又省称“门弟门徒:指的是弟子或徒弟。徒,意为弟子、门徒。学生的一些别称也就冠以“徒”字。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侣”。“徒人”,弟子、门生。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论谈,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凡创一学说者,辄广求徒侣,传于其人,而千里负笈者,亦不绝于道。”生员、生徒、学徒、艺徒:“生徒”即学生、门徒。郭沫若在《盲肠炎·一个伟大的教训》一文中说:“我自己对于经济的知识,原不过是一个初等小学的生徒,我的见解,当然是不能作数。”“生员”指古代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北史·儒林传序》:“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干有余人。”“学徒”,指从师受业的人。“艺徒”指跟随师傅学艺的学生。桃李:同一个老师,会有不同的学生。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意思是说,春种桃李,收获的将是绿萌的凉爽和丰硕的果实;春种蒺藜,不能采其叶,得到的只能是伤人的蒺藜刺。后来,人们就用“桃李”来比喻栽培的学生和所荐举的人才。所以今天我们常常听到:“桃李满天下”、“门墙桃李”等说法。高足、上足:是对别人学生的敬称。据说汉代将马分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就是上等快马,又名“上足”。人们遂将“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对别人学生的敬称。小子:“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也可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论语·阳货》有名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公传》:“其于后生小子,直言训诲之无隐。”仁弟:“仁弟”也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器重与爱护。老师通常叫学生为“同学晚学、晚学生、后学、后进等是学子们在前辈、老师面前表现谦虚谨慎的自称。门下晚生:清代时门生对老师的老师、父亲的老师或老师的父亲称为“太老师”,而自称为“门下晚生”以示恭敬。 同舍生、同砚席、同笔砚、同学、同窗、同门、同席、同门生、同门友、书友、学友、砚友:都是指在同一老师门下学习的学生。这些我们均能从字面领会其意义,并在古书中时常见到。如《古诗十九首》中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题”。“同舍生”,舍意为学舍。宋陶谷《清异录·五窟》:“老拙幼学时,同舍生刘垂尤有口才。”“同砚席”,意为同一砚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论诗文或同学。刘禹锡诗:“常时同砚席,寄此感群离。”“同笔砚”,也作“同笔研”,指在一起学习的人,即同学。宋代陈亮《与勾熙载提举书》:“今之君子,或少同笔砚,或二十年游从之旧,一旦贵贱少异,便如路人。”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学姐、学兄、学长、年兄等是同窗之间彼此的称呼。对那些年长才高者,敬称为“大师兄”。通常大师兄的地位仅次于老师。“年兄”,原是那些科举考试同榜登科的人相互之间的称呼,后来逐渐成了同学之间的尊称。
唯安的回复
我: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你: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他: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 相关尊称1、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2、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4、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5、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尊称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