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国学文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安妮的回复
教育的好坏,是跟一个国家的经济挂钩的,中国人均GDP87位,教育水平90位,其他国家也一样。我们只能培养傻子做苦力,外国人培养人才当老板,这就是世界格局。
教育有一个前提,孩子是“人类之子”,所有国家都对他们有义务去教育,但方向肯定不一样。如果你去没他也会把你当自己孩子管。
对于教育我们国家不是“无为”,更多的是“无奈”。
在世界逐步走向一体的情况下,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世界上有竞争力呢,但是人才分为两种一个是主导行人才,一种是机械性人才。说白了就是一个当老板的,一个打工的。主导行人才主要出自欧美,机械性人才欧美为主,中国、印度为辅。
为什么我们国家不改变教育方向?培养优秀人才?不给人打工!就当老板!就强欧美人的饭碗!
我们培养“老板”谁要啊?谁给出钱投资?还不是外企。
比如扎克伯格,世界最年轻的富豪,他的想法很多中国孩子都能做到啊,但是人家起步缺钱,室友给拿了两万美金,出去融资,有风险投资公司,一口气500万美元,最后有国籍炒家2年帮公司炒到20亿。你觉得中国哪一点能做到?哪个大学同学会借给同学2万去“玩”?还是哪家公司会给一个傻小子投500万?更别说外国财团帮忙炒了。
如果你想进入世界系统,那么中国只能站在底层,只能重视培养给扎克伯格打工的人,如果不总是这部分饭碗都没了。
我们孩子是废品,是垫底的,但总比没饭吃强。只能做废品中的极品,让人家当废料用。要想做老板,出国吧,他们系统会好好教育孩子的。
但说实话,中国人不怎么聪明,美国500万犹太人,名人一大堆,什么世界银行行长伯南克,股神巴菲克、娜塔莉波特曼、扎克伯格····,华人在美国也有350万,最有名的就是李安和骆家辉······,人种进化上就低人一等,在美国同样环境下就看出了,别老唠叨了,谁TM不想到上游去,底子太差了,啥都不如人家。就是中国官方表面老做成我们是除了美国之外的世界第二。其实啥都不是
蕊蕊的回复
网上的一部古装悬疑剧突然火了起来,网上对这剧的评价是好评如潮,许多网友表示这是看过最好的古装剧,这部剧就是《长安十二时辰》。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我们看到了长安城畅销的“胡饼”和“美酒”,还有混血乐器琵琶、唐朝与现在不同的饮茶方式,昆仑奴、胡商等他国人种尽聚长安,让我们看到了史书上记载的古时地球的中心,大唐都市长安。在剧中也有一个配角让我们印象深刻,就是那个被张小敬在街上抢了马并后来和张小敬一起入狱的赶考书生岑参。在狱中岑参尽显文化功底,对于张小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即使是他国语言也能如实翻译,让我们看到了古时大翻译家的风采。那么疑惑就来了,唐时的人们是怎么学习的呢?或者说唐朝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
唐朝那个时候还是封建社会,社会上存在着阶级,最普遍的就是士农工商阶级,各个阶级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大多是不同的,主要的参与学习的方式应该就是民间私塾和官府学校了。顾名思义民间私塾中的学生大多是平民子弟,而官府学校招生面对的就是达官显贵的子弟,或者如果是真的天才,估计也会招收,那我们就来说说民间私塾和官府学校首先就是民间私学,我们都知道,春秋时孔子开私学,门下弟子三千,打破了官府士族对于知识的垄断。后来各种私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唐宋时期,官学强盛至极,科举制也日臻完善,高、中级私学的发展受到抑制,但层次较低的蒙学却获得发展。
唐朝在行政方面,以县为单位,在学校制度方面,县以下的乡镇学和市镇学,均属小学性质,划归私办,听任私人办理。当时的名师大儒,多聚徒讲学,传授经业。如以考定五经著名的颜师古、孔颖达,在未做官时,都是“以教授为业”。
然后就是官府设立的学习机构,官方学校也是分了类的,弘文馆和崇文馆是贵族学校,国子监是公侯学校。弘文馆学士为长官,负责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参议朝廷制度及礼仪。收学生38名,都是皇亲国戚、一品官、宰相和功臣的子弟,入学年龄为14-19岁。凡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监。 崇文馆本为皇太子读书之处。而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除了这民间私塾和官府学校以外,还有少部分书香门第或商人家庭,他们的子女就是在家里自己学习的,专门请老师到家为他们的子女进行一对一的教育,通过长久的学习后再报科考步入仕途。人尽皆知的诗仙李白就是如此,李白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勤奋学习,饱读诗书: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诸子散文,倒背如流。
愛不言弃こ的回复
中国和西方由于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又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近代社会的发展变革使两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差异互补,不断提升和塑造着我们的思维,但有一些观点一直在我们的意识里交织着,就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人和东方人的思维差异性,现实中我们如何吸收东西方文化,这是时常和朋友聊天会触及到的话题,在此作一个浅显的梳理。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塑造着华夏名族的内在性格和品质,不管有没有读过书,我们的祖辈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给我们留下了中国人思维的烙印,这个烙印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易经、儒家、佛法、道家这些哲学思想根植在我们血液之中,指引我们做人做事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道理。华夏文明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足以说明我们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文明,它的内在驱动力非常强大,历史上多次战乱洗礼,城墙摧毁,但文明一直延续着生生不息。
那么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呢?总体上来说就是和,讲求天道自然法则,我们是农耕文明,沃野千里使得大部分时间生活稳定,只要风调雨顺,不发生战乱,我们在安稳中滋养着内心的和与道。儒家思想是一种精神美德,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思想观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里面有很强的精神品质,这也造就了我们讲品格、追求道德修养的思想内在,也形成了我们柔性、保守、含蓄、凡事追求圆满的意识形态,钢则易断,柔则长存,这也许是我们文明一直持续的底层原因。
事物都有两面性,柔另一方面是我们缺乏西方或草原民族的冒险、争斗、拓展的精神,多少与次草原民族的冲突最后不得已修筑长城抵御外敌,近代以来屡次被西方列强敲开国门,这里面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国土面积大本身已经很富足,没必要往外拓展,外敌入侵往往都是国力衰弱的时候,中国历代强势王朝军事上还是很强的。但我们历史上没有强调过狼性文化、没有建立海权意识,没有完整的商业体系却是事实,甚至在很长时间对以上文化特性是一种冲突对立状态。
直至近代工商业社会的发展,有大量的仁人志士开始反思。但是这种反思在某些阶段过犹不及,直接否定了我们文化,觉得我们文化有很多糟粕,束缚了人的思想,让人缺乏拓展精神等等。所以国学式微,西学旺盛,但这也同样出现了问题,没有国学的根底,相当于不了解国家的历史,不了解自己思想的来龙去脉,挥舞着西方知识的武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然后又有仁人志士指责西方的文化侵害了我们,提出盛兴国学的口号,看起来左右都有些问题,事实上两种文化对我们都是有益处的方面,但在平时与人的大量沟通中也感受出对这两者不明就理的状态,也就是我们该把时间花在哪方面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那我们该怎么抉择与权衡呢?
我们先来搞清楚国学和西学对我们的都有什么影响,国学按照《四库全书》划分为经、使、子、集四大类,平时常听到的诸子百家、易经、左转等。国学总的来说是树人树形,哲学思想,人文政治方面,也就是我们思想的基座,基座稳固,那么我们行走于世间才能通达,有处世智慧。但我们的国学真正要学透学精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孔子三千门徒也就七十二贤士,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只有智力才能卓越者才能悟到前人思想和知识的内核,想想古代或者现代吟诗作画者都是出类拔萃之人,每年科举考试秀才也好、状元也罢基本都是顶尖人才,数量有限。其余的芸芸众生基本上是来自父辈言传身教或者上几天私塾,依葫芦画瓢略知一二,悟到文化的精髓变得很困难,最后就形成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状况,个人对历史、道德甚至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所以我们又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经验文化的状态。
上面说到精英文化,那我们先来看看精英思维的模式,大道理或者哲理性的语句通常就是一句话,说白了是先祖们从各种现象、经验、规律总结出的一个抽象我们要理解到就得反过来论证、推理、拆解、例证,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悟性”,这个悟性在没有推理轮证阶梯的前提下依赖于个人的智力摸索和长期沉下心来学习的。这种思维模式应用在现实场景:一个人要在生活中混得风生水起,要领悟力特别强,领悟领导意图,领悟周围人的想法,然后做出一系列对路的推断抉择,但是往往很难做到百分百的对,大量的沟通偏差或者无效沟通导致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我们平时不断和人讲“道理”,你有你的理,我有我的理,其实最终谁都说不服谁,每个人对道理的理解千差万别,因为真正“通理”的人少之又少。道德的问题,我们总体上对道德有一条标准,就是不能骗人、不能害人、不能随地吐痰等等,但往往事情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你觉得骂人没有道德,他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各自拿着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对方,道德制高点、道德大棒成了诟病,也造成了大量矛盾,这就是经验文化导致的模糊边界产生的问题。生活中我们碰到有的人天资聪颖有自己一套推理阶梯能够顺着正确方向推进,走得通,说服力强,有的人天资一般,就会堵在某处,显得愚钝,这就导致理解的问题参差不齐,体现出来就是沟通上的不协调。
人类的文化都是前人从日常行为、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然后形成方法流程,第三步上升至科学原理,最后形成哲学思想,后人再通过解读这些思想转化成当时便于理解的书面语言或者大白话来学习文化。其实我们民族“制造”文化思想主要是春秋时期,后续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做解读这些文化思想,或者做知识的“集成”,钱穆、梁启超、梁漱溟等文学大家以及前些年比较火的易中天、余秋雨、马未都等当代文化名人都是在给我们做解读知识的事情。我们的文化发展要么是普通大众形成的经验文化,要么是精英阶层能理解的哲学思想,而且古时的文言文表达和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一般人对古文古意“啃”得费劲就会容易放弃,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最懂文化的人来解读。由于人的成长、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性格的差异性,就会导致每一个人的解读与另一个人解读有偏差的情况,然后接收的人因为悟性和角度的不同在理解中也会产生偏差,这可能是我们文化中模糊边界以及文化可复制性偏弱的问题,也可能跟我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一直缺失着中间方法流程和科学原理那两个环节有关。
西学主要是西方哲学并由哲学衍生出来的心理学,物理、化学、数学基础理论以及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起来的机械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当然还有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牛顿力学,总体上西学偏自然学科以及人文学科,西方的哲学和中国哲学有很大差别但也有共通性,互补性,西方哲学思想从古希腊开始强调二分法,以个人为核心,以理性和斗争为主要表现,强调对世界的拓展性。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天人合一的圆满,以集体、社会、家庭为核心,强调整体和共融和谐,强调个人修为。这样的底层思维注定了发展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以及欧几里得几何,这两个学术研究的发展可能是奠定西方思维形态最重要的基石,上面我们说的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文化基本只有经验技巧和哲学视角两端,而西方就是因为构建了逻辑体系和数学体系让西方思维体系弥补了方法流程、科学原理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这带来什么发展呢?就是文化的可复制性传导性大大提高,这种复制性让一般人对文化的解读有一种广泛的共通性,数学公式、流程化、逻辑层层推理严谨,边界清晰,对事物认知变得清晰。当然近代中国也建立了大学,也有同样的课程,通过知识的复制源源不断“生产”出大量各型人才,但普通大众的思维体系依然保持在经验技巧层面。
西方文化同样有天然的缺失,那就是缺乏人文关怀和宗族观念,缺乏个人感知世界的温度,什么东西都讲究标准化,就会忽略每一个个体的知觉,这种可复制性在人工智的到来就会率先被替代掉,而中国的诗词歌赋或者与大自然共生产生出来的个人感受与境界,这在未来的世界弥足珍贵。罗列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实意义在于现实中我们如何优势互补,增强自我思维能力。并在困惑于中西方文化如何分配时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打造我们的知识体系,让结构更加合理,更适应现实社会。
那么我们如何取长补短,在这两者之间平衡出最好的状态呢?幼儿园到高中应该在国学方面多下功夫,国学是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根底,这个根底打牢了以后的人生道路才能稳健。大学到45岁左右应该多一些时间研读西方知识文化,特别是我们文化里缺少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要在大学建立起来,易中天在一次采访中就说过中国人为什么写不出特别好的侦探小说?就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另外我们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的各个专业,比如:市场营销、金融投资、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等等都是起步于西方,这方面的书籍其实对现代化社会各行业具有针对性的,也是形成现代化思维的有效工具,国学更偏重个人修为,内向型特征,提倡无用之用,西学更偏重社会化,外向型特征,属于有利之用,在事业需要前冲的阶段尽可能多学西方专业知识也是一条必经之路。最后从40岁左右又返回来像第一个阶段一样大量修习国学,这个阶段通常有一定事业基础,心境也和之前完全不一样,历经世事无常再修习国学,从祖先的思想中源源不断吸取精神营养,这时候更能理解无用之用的大智慧,搞明白自我存在这种哲学问题,国学中的大智慧对于人生下半场更具挑战性的经营生活,经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