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什么人必读论语
不回家的人的回复
学堂在线,清华大学,刘燕妮老师主讲的《儒家修身之道》中的《必读书一》,文字版。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参考书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讲的修身之道涉及到的现代的知识比较多现代的知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关于《大学》《中庸》的中国哲学的这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涉及到心理学、领导学还有涉及到一些社会学方面的东西所以有几方面的相关的参考书这些参考书第一部分叫做必读书是要求大家回去一定要读的只有几本而且都是比较短后面的是扩展读的如果你对我讲的相关内容感兴趣你可以去找那些书来读也许我们会在某些地方布置一点功课在相关章节上要求大家去读某一部分内容这些书不要求你都读主要是提供给你一个参考性的、资料性的(书目)对那些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或者是对扩展你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第一部分关于必读书必读书第一本基本上相当于教材就是四书里面的《大学》那一篇实际上它就是一篇文章可是我在这要强调我们要用原本的《大学》 什么叫原本?这里面有一个历史上的原因最早《大学》和《中庸》这两篇都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献如果你去读的话它都是在《礼记》里面注《礼记》 解说《礼记》的人才会去讲它后来这两篇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在唐朝的时候就是韩愈和李翱他们认为这两篇的作用非常的大它的第一次的单行本的出现是在南宋朱熹老先生把这两篇单独拿出来他认为它非常重要作为单行本来说一直到南宋才开始出现主要是因为朱熹把这两篇文章拿出来和《论语》《孟子》放在一起 组成了四书作为儒家的经典因此你会看到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指的就是《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这样的四部书《中庸》如果我们一定要追的话可能还要早一点最早是梁武帝曾经把《中庸》单拿出来做了注解可是它最有名的还是从南宋开始主要是朱熹 在朱熹之后《大学》《中庸》就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重要的内容这样拿出来是很有道理的它使儒家的学问学习起来变得很有次第一般从《大学》开始就像朱熹说的 《大学》是修学进德之门也就是说你先要了解《大学》对于学习有一个次第然后读《论语》 再后读《孟子》 最后读《中庸》《中庸》是稍微深奥一些 放到最后(四书之间是)这样的关系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朱熹他在做这个的时候他同时做了一件事情他把《大学》重新排列了一下就是经一章 后面传十章这个调配很多人是不同意的比如说王阳明认为也是说古人的学问没有那么做的还是原本看起来更像古人所以我们在这里还是用这个原本来做教材朱熹的注解作为最重要的注解我们经常会提到它主要的注解都是他的他的注解是很棒的不愧为儒家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孔、孟然后就是朱(熹)、王(阳明)就是这么一个关系王阳明的《大学问》也是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解释的就是《大学》最重要的那几个关键内容这几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王阳明解释了这个三个最重要的说概念都有一点小就说是三个最重要方面的问题吧尤其是关于“明明德”这部分讲得特别棒虽然有一点古文 但是我尽量解释大人者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分大人小人大人者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这样的人就是这个特点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犹一家 中国犹一人焉你说这可能吗? 我们接着往下看他说另外一种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 小人矣什么叫“间形骸”?形骸指的是人的身体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之间的这种分割因为这个而分出来“尔”是你而分你我的话 这样就叫做小人我们今天看我们几乎都是小人然后他接着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 非意之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你的观念和你的心念其心之仁本若是就是说他的心具有那种仁的特点本来就是这样他不是靠说服自己不是靠推理 不是靠逻辑然后说我要这么做或者我希望这么做他的心就是这样 他就能做到这样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岂惟大人不仅仅是只有大人 “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你看这个王阳明很有意思他前面讲说大人是什么样 小人是什么样他说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不仅仅是大人小人之心也莫不然说那么小人是什么样呢?他举了这个例子他说 见孺子之入井这是儒家典型的这个例证就是说当一个小孩掉到井里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就是说你心里这个很难过 很不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也就是他的内心与孺子而为一体刚才我们讲说大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那么如果一个小孩掉到井里面你也觉得很难过 你也觉得很惊骇然后你也觉得心里不舒服那也就是说你跟这个孩子是一体的孺子犹同类者也 你跟他就是一类的看到 鸟兽哀鸣觳觫就是说看到鸟兽痛苦哀鸣的话而必有不忍之心那么他的仁就是跟鸟兽为一体换句话说 我们跟什么为一体不是靠观念不是靠意念不是靠你的推理而是你感同身受 这叫做心之仁后面你看王阳明接着说很有意思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你也有怜悯之心 你的仁跟草木为一体因为草木也是有生机的 就是“有生意者”如果见到瓦石 这个是最没有意识的东西如果你看到瓦石的毁坏而有顾惜之心就是我们觉得不应该这么浪费 不应该受到破坏“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 虽小人之心也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就是说小人也会有这些特点可能他不像君子那么多 那么广 那么深厚那为什么他会有这个呢?王阳明说是因为小人也有天命之性就是那个“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 是故谓之明德”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这跟儒家的说法很像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明亮的是因为我们的无明太多了 被遮蔽了所以本性是明德 自然灵昭不昧只不过因为分你我 分他和我这种分割遮挡了我们的那个天命之性那你的明德就被遮蔽了这种遮蔽 我们可以通过修行重新“明明德”所以这段话非常非常的重要虽然它只是阐明了“明明德”但是如果我们说想找一个最简单的话来阐明儒家修行的基本原理那么就是这一段下面的 关于修行的次第上就是说你怎么来做才能达到这种大人的状态呢?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是这样来做到的这个是修行的具体的道路所以叫做“大学之道”这段话是阐述儒家“修身之道”的基本原理用我们今天的话 大学里有很多的教科书里面也有许多“原理”这段就是说明《大学》基本原理的 你要看清这段话不是随便说的 不是推理的是有像这样的人我们知道王阳明是开悟的圣人他是有真实的体验的真实的内心的经验 这个非常的重要不仅如此 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也很有意思他们有些话很接近如果你对这段话理解不够的话那么我给你读一段心理学家的话你一定能听得懂我们今天的人所熟悉的这些概念我们看心理学家是这样说的自我正是因为从整体割裂开来失去了与人类和精神的联系 他才会患病正如弗洛依德在《自我与本我》当中所说的那样 自我确实是“恐惧之地”自我是“恐惧之地”你觉得很难理解我们今天很多人觉得他这个用词你觉得难以理解但是我们说自我是快乐之地 你理解吗?你说我肯定是不快乐的要说自我是幸福之地 你说什么呀?但是 如果说是恐惧想想我们有多少的恐惧我们考上大学又在恐惧什么? 找工作其实你肯定会找到工作只不过你想要找的那个工作可能你要有点恐惧然后你又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都是因为恐惧 所以自我是“恐惧之地”那么怎样才能不恐惧呢?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说只有当他回到“父亲”和“母亲”那里时才是如此父亲和母亲是一个形容词 是一个代词指代的是指精神和自然在这个地方弗洛伊德的用法是指只有当自我回到精神和自然当中的时候我们才能离开那种恐惧这个精神不是指的你个人在那胡思乱想指的回到我们整体的精神我们与自然为一体指的是这个这个时候你的自我就不会生病这是谁说的呢?荣格在他的《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当中说的他在检讨现代心理学跟传统科学之间的差异他有这么一段话说得很好讲的就是这种切割和分离就是我们本来是一体的但是我们画地为牢本来这种切割 划分 分你我 分我和他是一个方便的假设并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可是后来我们就把这个方便的切割当作了真的在科学领域也是这样我们看他是这样说的我们允许科学划分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建立起局限性的假设因为科学研究必须采用这种方式他画一块地方只研究这些别的学科研究那些 要划分清楚但是人类心理不能分割开来它是一个拥抱着意识的整体 它是意识之母科学思想只是它的功能之一科学永远无法穷尽生活的所有可能性心理医生不应该允许病理学的有色眼镜来改变自己的眼光他永远都不应该允许自己忘记患病的精神也是人类的精神尽管他患着种种疾病他也分享着人类心理生活的整体这跟王阳明解释大人跟小人的心理都是叫做天命之性是一样的在这本书的另一个地方荣格是这样讲人的心理我们每个人的心理 有一个方面不是个人的而是来自一个民族 一个集体或者甚至来自于整个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一个包容一切的心理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最伟大”的人的一部分我们离这些太遥远了 我们已经忘记了而中国文化一直在讲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讲的“圣人”是什么“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犹如一家也”是这种感受 也是我们这个课程里面无法回避的在讲到这个儒家修身之道的时候一定要用到的 大家要注意朱熹的注解 王阳明的《大学问》文章加上注解教材原则上用的就是《大学》的原本一直到这个“齐家”为止后面就不算我们的这门课的课程内容了以后我们会讲整篇《大学》“大学之道”那个课程里面会讲全部所以 大家注意这三篇是最重要的
粉红酸果酱的回复
参考《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大概能得出元明清三代的古代文人要做的功课。
用红楼梦影射的清代背景,权富人家比如贾府培养下一代的流程来简单捋一下:一、家学内容:学龄前由内亲内眷(姑、姨、姐)开蒙,教“字号”(即单字的大字)。【注:似乎别人家也有父母教的,但是这家只让内亲内眷教。】六学入家学1.念书:
六学开始:《三字经》、《小学集解》、《龙文鞭影》、《幼学琼林》。
八岁开始:四书、《孔子家语》、《孝经》。
十岁开始:《诗义折中》、《书经图说》。并开始学对对子与缀句,进而诗赋。
十二岁开始:《周易折中》、《礼记》、《春秋》、《尔雅》、《说文》。
十几岁开始:《古文观止》、《古文释义》、《文章轨范》、《古文笔法百篇》、《古唐诗合解》、《赋学正鹄》、《骈体文钞》、《六朝文絜》、《昭明文选》。
再之后:前三史、《资治通鉴》、《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史论》。2.习字:
六学开始描红,用自家某代祖先特制的四孔格,共三十二字。
八岁开始小楷行书:先选《词林二妙》中一家学习,再临唐晋小楷。以清代家庭教育比较正统的汉族读书人子弟为例说明,因为这个最为常见。(将家子弟另外有一套培养方案。还有些特殊出身的读书人比如满人考翻译科的,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二、清代教育质量比较好的省份的童生考上秀才和举人之前的训练流程·是什么样的?
一个家长教育观比较有追求(就是说至少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储备文官,不只是考上就好)的小孩,是这样培养的:四岁发蒙认字,用《千字文》等蒙学书籍。
认了字,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建设基础三观。每天先温习旧书,能背诵串讲则过关,旧书温完,上新书。
其次《论语》《孟子》,建设深度价值观和人生观。七八岁左右要过学、庸、论、孟四书关。
先读孝、学、庸,后论、孟,这个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
接着过五经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建设高阶世界观。这些读完差不多就十五六岁了,可以去试试考秀才。个别奇葩会专攻一下礼学(把《周礼》《仪礼》都读了)或者专攻春秋学(《左传》外再合读《公羊传》《谷梁传》)所以那种某清代名儒十几岁就遍读十三经的说法,只要这个学生比较勤快,家里看得紧,不冶游浪费时间,是很正常的。家里要管得足够紧,对于没有读书传统的人家,或者家长光挣嚼裹就不容易的人家,真的太难太难了。
三、日常生活:
先带背书,背通了才能上新书。讲解新书时,普通老师会给你讲经书的朱熹注解,文艺老师会给你讲经书的汉晋旧注和唐人义疏,二逼老师会夹带点私货讲讲国朝和前朝大儒的议论。
至于教科书,如果你是书院学生,不一定要自己家里买套书,政府给各州县书院都分发这套教材,可以到书院里去看的。再说了,没有书可以去抄书借书蹭书啊!
书背完了,年纪小的小屁孩念对句;大孩子要学写诗(因为无论考秀才举人进士,都要考试帖诗的!规定很严格,要专门训练,背韵部、历代名作)那些蒙学小书之类其实是教人从浅到深学写试帖诗的。为什么以前科举要考写诗而今天不考?试帖诗格式既然有定规,考官细读一下还是能批改得过来的;当代高考的考生那么多动辄几十万,改格律诗改得过来吗?
四、还有一些特殊小技能,比如:
记住本朝的讳字(皇上的名字和同韵部的字,用了同韵部的字考试时也要被斥退的),知道某些特定的格式怎么写(知道提到“天神”“上帝”时要抬几格,提到“皇帝”和“朝廷”分别要抬几格)。
写一手圆筋光黑大的小楷也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是会试和殿试。反面例子:龚自珍因为字写不好没能进翰林,恨得不行。正面例子:乾隆朝某年状元秦大成会试倒数第一,因为房师的嘱咐苦练写字,居然殿试逆袭抡元。读经是输入的话,写文章就是输出。记得以前看过的资料中,正式开笔写文章(就是学做“制艺”),智商正常的同学,在十二三岁以后可以达成这个人生成就。个别十岁前能写文章写诗的小朋友,大家会颂称之为神童。五、下面是选修课:
小学(四部分类算在经部,但其实不是经学,是经学附庸,比如《说文》《尔雅》),子学(常用的是《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和史学(前四史和国朝故事)。有追求的同学还是得学,因为越是高级别的考试,越要考策论甚至当朝政事!(前朝末代探花商衍鎏先生说了,这种时间紧迫、书写繁重、打腹稿时间有限的变态考试也有应付的办法,就是提前分门类别押题,然后各题目预先拟个底稿,再写点套话。无论如何总得有点料在胸中才能写得来腹稿吧。)数学?是重要选修课(文科生请勿抱侥幸心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平面几何总要的,不然经书中涉及计算的部份怎么办?再高阶一点的,下面请听题:”问:扬子云不读非圣之书。圣之训通,其能成一家言者即圣也。诸子之学,亦宜涉猎。……天文之学,古重占验,《黄帝》、《巫咸》、甘、石 《星占》 何不见于 《艺文志》《灵台秘苑》、《开元占经》 犹可循览欤“这是孙星衍在山东学政任上出的观风题。
(观风题性质类似于现代的高考模拟题,省学政大人到属下各县巡视所出,秀才在考乡试前都要做。)
这个还不够酸爽的话再来一个当时文风最盛的省份的乡试真题,不是上面的模拟题了:”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凡见于经传者,其词可举欤?
众星之名有以国与人为名者,有以官与爵为名者;中星之义,有以午为中者,有以未为中者,其故可考欤
占天以二十八宿为纲维,分度以赤道为则,而唐一行考四宿分度与古不同,至宋皇祐初又与唐异,绍圣间惟有四宿与旧法合。《宋中兴天文志》 云“黄道横络天体,列宿躔度随岁差而增减”,顾有谓五十年退一度、百年退一度者,有取前二说中数谓七十五年退一度者,又有谓恒星东行、岁本无差者,其说可详欤?
句股算术,西法较古术为密,言天得诸实测,言算取以捷法,如平圆浑圆、八线三角,其详可推欤?
后有取古法 《九章》 句股测量与新法相较者,且有以西术易 《九章》 者,其要可稽欤?
伏读 《御制数理精蕴》,通中西之异同,阐天人之微奥。宜何如悉心研究,以襄敬授人时之至治欤?“这是嘉庆九年江南乡试的第三场,经史时务策论体第三道,共六个小题,都做完才能给分。那一科的解元叫李兆洛,赏拔他的考官叫张敦仁。物理的话考到的概率同数学,建议改用“博物学”这个概念,《诗经》、《尔雅》、三礼里面很多有关内容,所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基础教育是开蒙到你考上秀才为止,执行者是家庭教师或者私塾(第一阶段)。
高等教育是你成为秀才到考上举人为止,执行者是县立书院和私立书院(第二阶段)。考秀才和举人,训练目标是写制艺、试帖诗、策论。在清代的话,一般人参加科举考试,考到举人就妥妥地够用了,个别文风不盛的边塞之地,本县能有考上秀才的考生就算胜利;会试和殿试真的只是少数人的事,不要以为全国生员都铁了心要成进士。
一部份没有经济压力的举人(称贡士)进京参加会试,这类考试性质是选拔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公务员,不需要再专门接受教育了,只有临考前的补习(第三阶段)。
会试通过,成进士之后,才能冲刺高级政务官,不是进士出身,想做高官,非常困难。考会试和殿试,则专门训练策论和书法。相关用书有哪些?
明代主要是用国家官修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当基本教材。有明一代,治经取士,几乎都以这套教材为根本。后代学者们考证出来《大全》是抄袭元人成书,不但违反学术规范,而且有学无根底之嫌。考生也不认真读四书原文,而是记诵经注,预先成文以备场中应试。简直和现在的高考考生猛背一堆《读者》《青年文摘》风格的范文预备高考作文一样,对学养没什么好处。因此顾炎武吐槽:《大全》出而经说亡。《四库提要》批评是:《大全》出而捷径开,八比盛而俗学炽。另有选修课教材若干。《大明会典·学校》:国家明经取士,说书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尚。今后务将颁降《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及当代诰、律、典制等书,课令生员诵习讲解,俾其通晓古今,适于世用。所以就不要批评当时考试不关心时务了!当然实际讨论政务时,是笔砚党还是真的能干事的,那就两说了。清朝则稍微讲点学术道德,雍正朝开始海宇平定后,另外编了本朝新定教科书。比如三礼类用钦定周官义疏(2册) 、钦定仪礼义疏(2册) 、钦定礼记义疏(3册) ,这是《钦定国子监则例》里规定过的教材,不是说唐人疏比较绵密,宋人说义理可观,格调比较高,你就能随便用,不是这样的!
儒家儒家...
晓看红湿处丶的回复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家排第一。
认识中国文化传统须从儒家开始,而认识儒家则须从孔子开始,认识孔子则必须从《论语》开始。《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多有戏说的成分,但也点出了《论语》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自宋儒朱熹将《论语》编入《四书》,论语更成为历代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必读书目。作为儒家思想源头的《论语》,在封建科举制的裹挟下,成为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的一本经典著作。作为经典,论语都有哪些与众不同?语言简练却发人深省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语为主,语言简练却发人深省,是语录体的典范之作。
因此《论语》中出现的许多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语,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还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后生可畏、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等。哲理表现的生活化
《论语》善于从生活中提取具体的场景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如孔子以朽木和粪土之墙做比宰予白天睡大觉的行为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因为宰予之前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学习,因此孔子又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用宰予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轻信他人的表白还要看他的行为。
当子贡询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保存起来还是卖了,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一语双关,把自己比做待价而沽的美玉。有些生活化的表达还富有诗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河水的川流不息来象征光阴的流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来赞颂人的不屈精神,给后世文人无穷的创作灵感。动人的情感力量
《论语》谈的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却并非说教,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先进》篇中记载了孔子和弟子颜回之间的深厚情感,孔子赞美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伤心欲绝,顿足捶胸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弟子担心他哭坏了身子,劝他节哀,他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为自己最得意的弟子的死而悲恸欲绝,逾礼过分,但他认为应该为这样的人而悲恸,像颜渊这样品德美好的人,怎样哭都不过分,都不能表达哀痛之情,我们不为这样的人恸哭还为谁呢?
这种表达深厚感情的语言比比皆是。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围困的时候,颜回走丢了,最后好不容易才逃出来,孔子见到颜回,又惊又喜,说:“吾以女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两位夫子的言语中传达着热烈而深挚的感情。颜回深知老师对自己的钟爱、器重,自己死了,老师不知会怎样地悲痛,因此逃难时他一心要回到老师身边,见到老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阅读这些对话,我们又怎能不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打动呢?鲜明的人物形象
《论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都随其言谈而呼之欲出。孔门的几大弟子,语言各是一种风格,颜回的虚心虔诚、子贡的智慧巧妙、子路的莽撞冒失,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智商很高,是一个明白事理、迎合实际的人,他当过官,不肯过穷日子,投机做生意发过财,赚过很多钱,但是孔子说他达不到仁的境界,《八佾》篇记载子贡可惜告朔祭礼上作牺牲的羊,觉得浪费,孔子就讽刺他说,你爱惜羊,我更爱惜礼。
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个性最为鲜明,他爱憎分明、心无成府、口无遮拦,《子路》篇记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请孔子出来当政,孔子将从何入手,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也。”子路听了,放肆大笑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气得孔子只好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曾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虽然经常言语冒犯孔子,却打内心尊敬孔子。子路的顶撞和孔子的批评,为《论语》增加了很多趣味。情趣盎然的场景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为历代读者所喜爱的美文,写孔子与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其言辞都能充分体现个性,而曾皙的形象描绘得最有情趣,三位同门侃侃而谈时,他始终在弹琴,轮到老师点将了,只见他随手一挥,“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充分展现了洒脱不羁的个性,而对美好蓝图的描绘,更是生机盎然,如一幅水墨画,令人悠然神往,以至于老师一声长叹:“吾与点也”,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阳货》第一章写孔子千方百计地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的谈话也很性格化,文字不长但将阳货的盛气凌人、挖苦打击,孔子的尴尬无奈,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密切联系周围的环境气氛,写得很戏剧化。
《微子》写楚狂接舆的高歌,对孔子的赞扬和劝告,使孔子非常感动,欲上前攀谈,他却一路小跑的走掉了。这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隐士的飘逸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回味咀嚼的余地。
《论语》中很多这样的文字,小故事,小片段,写人记言都情趣盎然,耐人寻味。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夫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这种思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不是尚书
孔门十哲德行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政事有冉求、仲由。言语有宰予、端木赐。文学有言偃、卜商。孔夫子最喜欢颜回,师徒之间亲如父子。但尚书最喜欢的是子路。这位弟子直率,有话就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人无完人,纵然是老师,做得不对子路也要指出来,这份坦诚和豪爽就是尚书最喜欢的品格。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