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第十条是什么意思
全村我最美的回复
我翻了翻,没人回答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并不难,也许是兴趣相投的人不多,所以成了一个苦恼。
这个问题是《论语》里的原话,答案可以在原话里。这是《论语》的第十条。原话是这样的:“你看见崔子,看见那些穿衣服的,和瞎眼的,就一定要去做,虽然你看见了。过了就一定要去。”这是周礼,大师复原的内容之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道德范畴。
什么意思?翻译成白话是:孔子遇到了穿孝服的人,或者穿官服的人,以及盲人。如果你坐在车里(孔子有一辆牛车),你必须站起来,站起来,集中注意力;如果走路,从这里路过,一定要迈一小步,快速通过,哪怕对方比自己小很多。如果是意译,就是对失去亲人的人表达自己的哀思,对政府中的人表达自己的敬畏,对不幸或弱势群体表示怜悯和同情。
人要有恻隐之心,敬畏之心,怜悯之心。
贯穿《论语》,反复说“孩子在丧亲者身边吃,末尝饱。如果孩子每天哭,他就不会唱歌。”"人有三种恐惧:对命运的恐惧,对成年人的恐惧,对圣人的恐惧."在这里,我们不能理解孔子的世故和圆滑,也不能理解它是一种依附的趋势。这说明了孔子的人生原则,也就是所谓的态度。
即使在它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不是要去参加亲友离别的告别仪式吗?所谓对政府的恐惧,应该是对法律的恐惧。是不是缺乏对法律的恐惧而入狱的人?漠视弱者,甚至欺凌弱小,不是同样受到道德谴责吗?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生活态度仍然是我们今天无法超越的道德底线。从这个层面来说,这就是孔和老夫子的伟大之处!
小虫子许的回复
第一条与第二条哀公问社(1)于宰我,宰我(2)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3)。”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注释】(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3)战栗:恐惧,发抖。【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第三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假如不是按正道来摆脱贫贱,那宁可不摆脱它。第四条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匆忙时必定如此,颠沛时必定如此第五条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施行仁道吗?第六条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大概这样的人是有的,但我没见过。第七条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材无法雕琢,粪土似的墙壁无法粉刷第八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现在我看人,听到他说什么,却要考察他的行为第九条三已之,无愠色多次罢免他,没有生气的表现第十条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
面儿姐的回复
【原文】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③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④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⑤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⑥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⑦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一到这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夫子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态度而使得人家主动地把政事告诉他。夫子这种求得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得的方法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闲说】
夫子至于是帮必能闻其政,是求之也。然而他的求之与别人的求之,有着本质的不同。夫子以和厚,易直,庄敬,节制,谦逊之盛德光辉接与人。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但是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终不能用。这就是孔子的悲哀,恰恰也成就了孔子的伟大。
每事问。不耻下问。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这也是他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却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学而不问,或问而不学,都不是正确的学问之道。孔子的伟大的学问,不仅来自于他的好学,而且更来自于他的好问。“进太庙,每事问。”入国问政,入乡问俗。这就是我们可爱可亲的孔夫子。
就是这样既可爱又可亲、可敬的伟大而又悲哀的人物。曾经被我们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总要将他打到在地,踩上一脚,使其永远不得翻身方才解恨。现在看来,我们是多么得可笑。像孔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被无知的人们轻易地批倒批臭,打翻砸烂呢。真是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 求加分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