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孔子兵书》、《左传》、《楚辞》、《吕氏年数》
1、《论语》
《论语》,是孔后辈子及再传学生记实孔子及其学生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浮现了孔子的政治主意、伦理思惟、道德不雅观念及教训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年夜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年数》,总称“四书五经”。2、《道德经》
《道德经》,年数时代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炊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惟的重要发源。道德经分凹凸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庄子》
《庄子》别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厥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往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是以《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重要回响了庄子的攻讦哲学、艺术、美学、审雅不雅观等。其内容丰硕,博年夜高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4、《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此外三本为《年夜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学生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词》:“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5、《墨子》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年数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儿女,生前担负宋国年夜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开创人,也是战国时代闻名的思惟家、教训家、科学家、军事家。扩年夜材料《论语》的写作布景:
《论语》是孔门学生集体聪慧的结晶。其编纂者重若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踪传,首先筹议起草以纪念教员。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学生及再传学生完成。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结体。这些篇章的枚举不必定有什么事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必定有什么联系关系。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尽不是一小我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涌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
《论语》一书有孔后辈子的翰墨,也有孔子再传学生的翰墨,著作年月便有先后了。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回响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月一般指圈外人,相当于“他白叟家”,直到战国,才广泛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白叟家”。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攻讦嘲讽,有的作了回嘴,有的没有答复。其驳议辩难部门对儿女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门,浮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简直定,对“知其不成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力的歌咏。
《古文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缔造的,那时并没有教授。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
孔子精选
孔子的重要著作是“六艺”:《诗》《书》《礼》《易》《乐》《年数》。
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是按照原有材料和线索,进行采集、搜索、收拾、批改,这是“述”。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学生及再传学生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实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
相传孔子作有《往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回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有待考证。
扩年夜材料
诗歌创作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惟家、教训家,儒家学派开创人。他开创了私家讲学的风气,倡始仁、义、礼、智、信。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那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儿女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年夜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惟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年夜文假名人”之首。跟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年夜,祭祀孔子的“祭孔年夜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齐截级此外“年夜祀。
参考材料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国学名言
一、孔子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正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道分歧,不相为谋。 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正人怀德,小人怀土;正人怀刑,小人怀惠。 10、唯仁者能大好人,能恶人。 11、正人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正人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正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正人之于全国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二、孔子人生名言: 1、高昂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往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成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苍生。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年夜节而不成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不雅观色,虑以下人。 14、正人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正人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正人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有正人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平易近也惠,其使平易近也义。” 18、正人和而分歧,小人同而不和。 19、正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正人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正人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正人。 26、正人谋道不谋食,……正人忧道不忧贫。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8、(“撰”往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0、正人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三、孔子做人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正人敬而无失踪,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乡镇,行乎哉? 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全国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正人义认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正人哉!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贰过。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年夜事不成。 19、士不成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认为己任,不亦重乎?逝世尔后己,不亦远乎?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与伴侣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3、正人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正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勤学也已。 25、巧语乱德。 26、巧语令色,鲜矣仁。 27、刚、毅、木、讷近仁。 2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9、听其言而不雅观其行。 30、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1、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2、正人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正人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踪人;不成与言而与之言,失踪言。知者不失踪人,亦不失踪言。 3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色彩而言谓之瞽。 35、好仁欠勤学,其蔽也愚;好知欠勤学,其蔽也荡;好信欠勤学,其蔽也贼; 36、好直欠勤学,其蔽也绞;好勇欠勤学,其蔽也乱;好刚欠勤学,其蔽也狂。 3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8、事君,敬其事尔后其食。 39、礼之用,和为贵。 40、放于利而行,多怨。 四、孔子劝学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5、学如不及,犹恐失踪之。 6、敏而勤学,不耻下问。 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兴于诗,。 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7、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 1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勤学也矣。 19、不学诗,无以言。 20、诗,可以兴,可以不雅观,可以群,可以怨。 2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2、人而无恒,不成以作巫医。 23、有教无类。 24、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五、孔子政治名言 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平易近服;举枉错诸直,则平易近不服。 2、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平易近善矣。 3、正人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裔不谋夏,夷安靖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平易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上好礼,则平易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平易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平易近莫敢不用情。 7、慎终,追远,平易近德回厚矣。 8、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0、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平易近以时。 12、出门如见年夜宾,使平易近如承年夜祭。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居是邦,事其年夜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苍生足,君孰与不足?苍生不足,君孰与足? 16、正人之行也,度于礼。 17、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18、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9、……因平易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0、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21、正人无众寡、无小年夜、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22、正人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看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3、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24、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6、以不教平易近战,是谓弃之。 2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踪之。 28、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平易近不敬。 29、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30、使平易近敬、忠以劝,如之何? 31、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32、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33、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不雅观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