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1]学[2]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定义
国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附录经部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史部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子部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其他兵书《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集部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其他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之正心
用儒家经典《大学》三纲八目来解释LZ的问题比较合适,
《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与生俱来的智慧,不需要学习,本来就有,人人都有。但因我们后天的心里存见,价值偏见,造成了思维洞穴和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局限,所以要"明",明“明德”(孟子把这过程叫“养浩然之气”),是一个人是否有大智慧的根本地基。明得越多,智慧越大。反之,并不是说没有智慧,而是智慧的范围很小,俗话说的玩小聪明,机心重,会盘算,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都是指智慧的范围很小。因为眼浅皮薄的人,所见的“本末终始”(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半径就小,就越是没法做成大事。所谓事后方知、一见便知、未来先知,这就是描述智慧大小的三个层面。
最大的智慧,当然是未来先知。这个智慧,是把胸怀放到天地宇宙那样大,所见的“本末终始”(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半径就有天地宇宙那么大,这就是“亲民”(并非政治术语),天地宇宙没有私心,对一切平等付出,无有高下贵贱之别,故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最大的亲民。
我们人类作为天地宇宙万物之灵,就要回归到天地的本来状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亲民,多站在别人的立场着想就叫亲民,少些自以为是就叫亲民,孝顺父母就叫亲民,奉献自己就叫亲民,舍己为人就叫亲民,吃得亏就叫亲民,为人仗义做事诚信就叫亲民。。。在亲民的实践中渐渐扩大胸怀,智慧的半径就随着胸怀的半径越来越大,从而认知范围以及认知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最后跳出思维洞穴(时间和空间)的陷阱,无碍穿梭于天地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这样就是“止于至善”了。国学的应用智慧,主要说的是“亲民”这个层面。《大学》三纲说的略笼统,八目说的详细些。
《大学》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国学的心法,即“明明德”。好比九阳神功,心法是最重要的,心法通了,全身几百个穴道就打通了,内功就练出来了,即使什么花拳绣腿也不学,行走险恶江湖也仍然是高手,有九阳神功护体,随便那些坏人怎么打都不会受伤。儒家把这个心法叫“内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学的应用智慧,即“亲民”。好比九阳神功,闭关是必要的,但不要关着门来练,要到江湖上去打磨才能成就真功夫。常常反省自己就是练功,如何把自己周边的人事关系处理得祥和就是练功,如何处理好家庭,如何处理好婚姻,如何处理好领导关系,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如何处理好与恶人横人的关系,如何面对顺境逆境,如何面对毁誉评说,等等,这都是在练功。每当处理好一件,穴道就被打通一个,最后胸怀越来越大,智慧越来越大,那么治国平天下,也不过如烹小鲜。儒家把这个智慧的外用叫“外王”。
郭继承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
郭继承教授将哲学、历史、文化的智慧与受众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形式活泼,演讲既能幽默吸引听众,又能够让人深刻思考,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提升境界、拓展格局、完善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郭继承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市委讲师团主讲老师、北京市委宣传部宣讲家网站主讲老师。
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主讲老师,弘正学堂学术导师,北京大学总裁班、清华大学总裁班、中国人民大学总裁班等多家教育机构主讲老师。
主要有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包括:
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经典解读与人生智慧、人生哲学等。
先后出版《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文化的未来与——近代儒学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索与中国文化出路的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仁者爱人》、《居安思危》(学习出版社)、《直面人生的困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著作。
在《华夏文化》、《中国企业文化》、《潇湘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北京教育》等杂志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