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我们在谈学理问题的时候,不应把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混淆起来或者等同起来。近一个时期国学话题得到学术界乃至学术界以外人士的关注,似乎有一点“热”。有的大学正式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小学生有国学班,互联网上在辛苦地遴选“国学大师”,与国学有关的书籍销路也不错。这种情况实际上有一个背景,跟近20年来学人以及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弘扬有直接关系,人们对传统文化已经减少了陌生感,甚至有了一定的认同感。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现在国学成了一个时兴的话题。
但我个人并不赞成“国学”太热,在我看来,“国学”是一个领域的学问,它应该是学者长期致力培养研究的事情。人文领域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太热,对学问来讲都不是好现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有过一次关于“国学热”的讨论,当时大家在使用“国学”一词时,表现得比较审慎。现在讲国学讲得太泛,什么都成为国学了。我更倾向多使用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概念比“国学”更亲切普及,更容易被民众以及外国人所接受。因为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都有被传统所遮蔽的一面,都需要有对传统的反思能力,都有一个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应该是让传统成为现代化的必要资源,用现代性批评传统,也用传统批评现代性。在我们国家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它进行新的诠释,使传统成为现代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化的层面。那些历史文化的遗存,那些物化的文化典范,我们需要增加保护意识。此外还有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现在因为有联合国的倡导,各国都很重视,我们国家近年也给予极大的关注,获得良好的成效。
国学所包含的内涵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它的学术部分。当然就国人的教育而言,我认为国学应成为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内容之一,这个问题比较大,需要有心人细致探讨。即使是在教育领域,也不应用“国学”来代替“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法如下:
1、传承传统文化我咐谨大们应该怎么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
2、处理好继承弘衡竖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忘本来才能开辟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晌岁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3、谈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必须厘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内涵。
4、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拥有文化底蕴,并积极投身实践中,进行宣传活动,在帮助他人的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5、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6、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传统文化和美德。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如下七个方面:
1、经典著作:研究和传播《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经典文献,以及古代著名学者、文人的著作。
2、历史文化:挖掘和弘扬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如礼仪、传统节日、民间风俗、家族文化等。
3、传统艺术: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戏曲、曲艺、民间舞蹈、传统音乐等。
4、文学作品:学习和研究古代诗词、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化素养。
5、哲学思想:研究和传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古代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6、传统医学:弘扬中医药学,传承针灸、拔罐、中草药等传统治疗方法。
7、传统科学技术:挖掘和传承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如典型的天文、算术、地理、建筑等领域的知识。
拓展知识:
很多年前,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希特勒曾经说过一句让人们震惊的话:“要想毁灭一个民族,就先毁灭其文化。”后来又陆续看到“要摧毁一个国家。
首先要破坏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同化其传统文化”,“一个不尊重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只会走向毁灭!”之类的话语,无一不警醒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轻贱优秀传统文化,做自毁传统文化“长城”的罪人。人看大节,看思想看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求水之远者,必浚其源。”培养中小学生,促其健康成长,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特别是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形成,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只有把思想根基扎实扎牢了,中小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
国学经典讲的是天地之间的大仁大义、大道大德,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精华,也是完美人生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成功之基、动力之源。
《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充分体现了弘扬光明正大的道德,在于感化和引领民众,达到最完善理想境界的思想。
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生精神营养套餐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部分,要让他们从这些内容中不但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传承就要认真学习、诵读、背记经典的诗词和散文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就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所创新和发展。对学生而言,学什么比会学重要;对教师而言,教什么比会教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