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绳、规矩原本分别指测量、绘图工具,之后被引申为准则、法度。中国自古就讲究规矩意识,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论述。比如《管子》中提到,“规矩者,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绳不信,不可以求直。”意在强调法律政令等明文规定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中写道: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表达了外在约束对于矫正自我认识、自我言行的重要意义。《韩非子》提出:“规矩既设,三隅乃列。”意思是规矩法度一经制定,其他各个方面就可以妥善安置了。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不能丢。这些老规矩,你还记得多少?01. 吃鱼不能说“翻”。
——翻鱼和翻船同音。应该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安全回来的意思。02. 家里来客人了,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
——客人走后家里大人肯定要一通叨叨你!说过多少次添饭添饭,你才要饭的呢!03. 不许用筷子敲盘碗。
——大人会说你像什么样子!乞丐吗?04. 过年下饺子皮破了不能说“破”。
——说“破”不吉利,尤其是过年。要说饺子“挣”了。05. 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
——因为象征香炉,只有死刑犯的辞阳饭才这样插筷子。06. 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许吸溜。07. 全家人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08. 长辈做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来说夫妻要挨着。09. 有的孩子得宠,可以挨着老人,但座椅不可高于长辈。10. 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放在桌下。11. 吃饭时,在盘子里乱翻,会被大人敲手。12. 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13. 夹菜不过盘中线。14. 不许吃饭咬着筷子;15. 不许壶嘴对着人;16. 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17. 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18. 吃完饭的,一定要说“请慢用”,否则就说这个人没有教养。19. 家来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20. 递、接东西时,要用双手,尤其给长辈。21. 不许斜着眼看人,老话说眼斜心不正。22. 递剪子时要手攥剪子尖儿,把剪刀柄让给对方。23. 敲门应该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急促拍门属于报丧!24. 见长辈要称呼“您”25. 不许抖落腿,所谓男抖贱女抖浪26. 客人在,不可以扫地27. 不许叉着腿儿。28. 不许罗着锅儿。29. 不许掳袖管儿。30. 不许挽裤腿儿。
经典国学的认识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有如下:
1、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很受教育。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人必须孝敬父母。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孝是基础。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3、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4、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
5、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国学经典的经典名篇
国学经典书籍有经、史、子、集四大类,详细如下: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