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研修程度

国学 编辑:桑蕊 浏览量:219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若以学科分,主要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训诂学、伦理学、版本学等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若以学科分,主要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训诂学、伦理学、版本学等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主要分为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从先秦至汉初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流九家”的盛况。“十流九家”的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现在我们说到国学,主要是指以先秦诸子经典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与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 中国国学术数研究院院长王鹏睿教授根据其对于国学的研究,将国学范畴总结出十二个字,简单明了的诠释了“大国学”的概念。这十二个字是: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兵、医、建、术。 王鹏睿教授认为:现代人学习国学,当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出发点,学习国学的宗旨应该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我们每一个国民都可以静下心来,认真的学习国学,将可以唤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自信心,最大程度上实现文化认同,并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以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可以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和个人的文化修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政府机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可以把国学研修纳入领导者个人修养提升和领导艺术、管理技能提升的例行日程上来的话,无疑将对于治国理政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术数之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一切学科的基础。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 古代术数,又称“数术”,是人们根据易学的规律总结出来的一个能够预测、分析、指导人行为的学科。 “数”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就是“数”。“数”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关系。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数”就是万事万物的内在变化规律。 “术”是人类为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来达到与未知世界进行联系沟通的目的。 在古代,术数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种方式,而且与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也是相联系的。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术数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曾有一个总的评价:“术数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 古代的术数专家是通过对“数”的研究和筹算,把握万事万物的内在变化规律,同时借助“术”的运用来调整和改善人体自身的内在环境,从而获得更强的生命能量。 古代的术数学科庞杂,包括很多种类。 比较低级的术数,比如:诸葛神课、文王八卦、先天易数等简单的术数。其中大多引用固定的断语,简单分析事体,而缺乏分析过程。在古代、现代多为江湖派所应用,其优点是通俗化、民俗化,缺点是断语过于单一,缺乏一个科学的分析系统。 中高级术数不能简单分类,凡是具有详细分析系统的术数都可以称之为中高级术数,这类术数种类很多,大多为专业人士所应用。比如:六爻、六壬、八字、奇门、太乙、紫微斗数、七政四余、堪舆、铁板神数、梅花易数、星象、相学等等。其中根据分析系统的严密性与复杂性,可以将六壬、奇门、太乙、铁板、堪舆、七政四余、紫微斗数、铁板神数等等确定为高级术数。 各类术数有其自身的预测方式。比如六爻用卦,紫微用命盘,奇门预测要起奇门盘,甚至有的术数需要使用工具,比如堪舆要使用罗盘。 非易学专业人士很多对易学预测有认识误区。比如一些人找人预测的时候说要算卦,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通常大家所说的算卦一般指的是六爻预测或梅花易数预测。这说明民众对易学种类缺乏认识。 为了进一步积极而广泛的推广和传播术数之学,王鹏睿教授提出了现代国学术数应用的新理念。王鹏睿教授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不论您是王侯将相,还是一介布衣,都在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追求着人生中六种不同的境界。这六种不同的境界就是:生存,发展,幸福,稳定,和谐,平安。尽管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的为这六种境界努力付出,追求的结果却千差万别。为什么追求相同的目标,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就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人过于浮躁,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术数的原因。

国学经典研修程度

国学经典蒙学经典

蒙学经典有哪些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黄帝内经》、《周易》、《春秋》、《唐诗》、《宋词》、《元曲》等。我们都在用,都可以的。《蒙学十三经》是指哪13部经典蒙学读物?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为三大蒙学读物。《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并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序,“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代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另有作为儿童读物的同名图书。千字文,即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此篇《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继周兴嗣版千字文之后,还相继出现了《续千字文》、《叙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 《小儿语》,明代的吕得胜所撰。吕得胜,是河南宁陵人,字近溪,生活在嘉靖时。他很关心儿童的教育工作,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他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具体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它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有些还渗透了佛、道两教的因报应等思想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人凡事应从长计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劝人言语之间要相互尊重;而“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则道尽了封建时代的世态炎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蒙学经典包括什么 5分 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在蒙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蒙学经典的介绍 《蒙学经典》是2009年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宋涛。中国传统蒙学有哪些? 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弟子、,孝经、增广贤文然后是四书五经啦《草根谭》《千家诗》还可以看看《朱子家训》《袁氏世范》《颜氏家训》 古代蒙学 都包括什么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长期扮演强势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古代少有变动,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私塾教育由识字开始,到学会作八股文,这个教学进程是如何安排的呢?一是识字,由认方块字起,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读等于识字课本的“三、百、千”、《名贤集)、《神童诗》、各种《杂字》(如《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等。这些识字课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句子短,句子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字很大,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也很容易读,琅琅上口,很快读熟,句子读熟了,字也记牢了。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单音、四声音节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儿童时期记忆力特强的特点,也充分避免了儿童时期理解力差的缺点。突出记忆力的发挥和锻炼,这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汉字启蒙教育最有效、最成功的特点。其所以有极显著的效果,用现代科学观点回顾分析。这一办法的本身非常符合中国语言文字及儿童年龄特征的客观实际。现在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一特点,是极为可惜的。一二年间初步完成了识字教育,即开始读书教育。所谓“读”,是读出声音来,琅琅上口,强调读熟背诵。读的范围,《四书》、“五经”。《四书》或先读《大学》、《中庸》,后读《论语》,或先读《论语》,再读“大、中”。最后读《孟子》。“四子书”的诵读次序,没有规定,但《孟子》总是后读,没有先读的。也有读书人家,启蒙时不读“三、百、千”等通俗启蒙读物,识了一些方块字后,就开始读《四书》。俞平伯老先生三足岁读书时,就开始读《大学》,老先生一九八三年给我信中说:“我近翻看三岁时所读《大学》,仍不大懂,虚度八十余年,诚可笑也。”不知老先生是否是说笑话,抑或意在讽刺,因为明白世上事不少都类此。近百年前三岁儿童读《大学》,到了八九十岁还不大懂。现在六七岁儿童读小学,许多“伟大的……”话语,其到了八九十岁,仍不大懂,不是也还是一样的吗?“记忆”和“懂”本来是两回事,自然大多可以统一起来,但也必然有不少不能统一的。即小时记牢,到老不忘;小时不懂,到老功也不懂的怪事,古今一样,谁也不能改变。不过这是闲话,且不管它。再说读《四书》的情况,大约一般聪明才智,有一年半到两年,就读的滚瓜烂熟了。按《四书》白文,《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多字,加“大、中”约五万字,而且还要连朱熹的注解都要背熟,所以时间长些。但这是作八股文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点功夫非在十来岁时打好不可。然后再读《诗经》、《左传》、《书经》、《礼记》、《易经》等,自然也都要读熟,而且能背诵。这些读熟的书,为了防止忘记,必须经常温习,尤其是《四书》,更是要连本文带朱注,永远烂熟于胸中。随口引用,像说话那样自然,没有这点基本功,是谈不到作八股文的。《红楼梦》第九回写贾政盘问李贵,宝玉读书的情况,李贵回说“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贾政让李贵告诉学中太爷说:“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就是特别强调基础的重要性。为什么学习蒙学经典 《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为代表的旧时启蒙读物,堪称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在历史上曾对普及文化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这些蒙学经典大都出经入史,集百家之精华,并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等,易学易懂,琅琅上口。重读古代蒙学经典,对于提高当代未成年人的国学素养,促进其道德修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仍大有裨益。《弟子规》真是蒙学经典吗 是的,它和《百家姓》、《三字经》是蒙学的三大经典之一,也是儿童继承国学的基础。一般小孩子2-6岁就开始学了国学都有哪些书籍?全部的 10分 《三字经》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蒙学经典,蒙学经典之首.《论语》:“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人,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周易》:中国古典哲学的源头《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陈鼓应先生的注本是今人注释本中影响最大的。该书除原文外,均是简体横排本,便于今天的普通读者阅读。《孙子兵法》:兵学圣典《新批校注红楼梦》:中国古代小说的顶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国学读本》: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生前主编的最后一部著作.《古今名人读书法》:国学阅读必备教材.

国学经典修身经

【 #能力训练# 导语】人与人是不同的,德有高下,性有贤愚。你知道何为圣人,何为智者,何为英雄,何为豪杰,何为儒、法、术、道..吗?知道了各类人等的确切定义,做人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一个怎样的人,管人才能知道管的是些什么样的人。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经典《反经》:品目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经文】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故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率犹述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所谓,言之要也];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忌,怨害也],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油然,不进之貌也。越,过也。孙卿曰:“夫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已;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不诱于誉,不怨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谓之君子也。”]所谓贤者,德不逾闲[闲,法也],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言满天下,无口过也],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本亦身也],富则天下无菀财[菀:积],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究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咸情性,明立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邻,以喻界畔也]。此圣者也。【译文】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国家成就一统天下之基业的资本,没有比辩别人才之高下,并量才使用这件事更重大的了。如果能这样做,那作帝王的就能使良己既显得耳聪目明,又显得安闲良在。孔子说:“人分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贤人。若能清清楚楚的分辨这五类人,那么长治久安的统治艺术就全明白了。”那些被称作庸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慎重的信念,做事马马虎虎,有头无尾,为人处事从不善始善终,满口胡言,不三不四。所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独没有品学兼优的高人。不是扎扎实实地安身立命,老老实实地做事做人。见小利,忘大义,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迷恋于声色犬马,随波逐流,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有诸如此类的表现的,就是庸人。那些被称作士人的,有信念,有原则。虽不能精通大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种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称道之处。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只要有一点,就务必要彻底明了;言语理论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张的,就务必中肯简要;他所完成的事业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务必要明白为什么。他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确,言语既然扼要得当,做事既然有根有据,犹如人的性命和形体一样和谐统一,那就是一个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独立的知识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难改变他的。所以富贵了,也看不出对他有何增益;贫贱了,也不会对他有什么损失——这就是士人,亦即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君子特征是说话一定诚实守信,心中对人不存忌恨。秉性仁义但从不向人眩耀,通情达理,明智豁达,但说话从不武断。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显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并无特别出众之处,然而真要赶上他,却很难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对于什么是君子,荀子的看法是:“君子可以做到被人尊重,但未必一定要让人尊重自己;可以做到被人相信,但未必一定要让人信任自己;可以做到被人重用,但未必一定要让人重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身为耻辱,不以被诬陷为耻辱;以不讲信义为耻辱,不以不被别人信任为耻辱;以无能为耻厚,不以不被任用为耻辱。不被荣誉所引诱,不因诽谤而怨恨,自然率性地做他自己的事,端方正直地约束自己,这就叫君子。”]贤人的主要特征是品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道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却看不到天下有积压的财物;好善乐施,普济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什么疾病和贫困。这就是贤人。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来无踪,去无影,变幻莫测,通达元阻。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见到一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性的涯际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才是圣人。【经文】[《庄子》曰:“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也,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也,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获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也,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亡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译文】[道家的祖师庄周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分析宇宙的精灵——人,也谈到过圣人的人格。庄子说:“刻意崇尚自己的德行,把自己显得超凡脱俗,高谈阔论,冷嘲热讽,凡此种种,都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贡高我慢而已。这都是山林隐士,愤世疾俗者的作法,这类人远离红尘,形容枯槁,可他们偏偏喜欢这样。言必仁义忠信,行必恭俭推让,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标榜品行美好而已。这是天下太平时那些读书人好为人师的作法,有学问的和当老师的,都好搞这一套。一开口就是如何如何立大功,建大名,以及怎样事君为臣,匡正朝野,这都是为追求如何治国济世而已。朝廷里的当官的,为尊君强国而奋斗的,开拓疆土、建功立业的,终生追求的就是这些。隐逸山泽,栖身旷野,钓鱼观花,只求元为自在而已。这是悠游江海之士,逃避现实、闲暇幽隐的人所喜好的。吹嘘呼吸,吞吐空气,做一些黑熊吊颈、飞鸟展翅的运动,只不过为了延年益寿而已。这是导引养生、修练气功者如彭祖一样高寿的人所喜好的。假如有人从来不刻意修养而人品自然高尚,不讲求仁义而道德自然美好,不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大治,不处江海而尤处不安适悠闲,不练气功而自然高寿,一无所有而又无所不有,恬谈无极而众美会聚,这才是大地之大道,圣人之至德啊。”]【经文】《铃经》曰:“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鉴古,才足以冠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此则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操足以厉贪鄙,信足以怀殊俗,此则人之豪也;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则人之杰也。”【译文】人们常常说,英雄豪杰怎样怎样。但是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豪杰”呢?汉代有名的专讲谋略的《玉铃经》(亦即《素书》)中有这样一个定义:“如果一个人的品德足以让远方的人慕名而来,如果他的信誉足以把形形色色的人凝聚在一起,如果他的见识足以照鉴古人的正误,如果他的才能足以冠绝当代,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人中之英;如果一个人的理论足以成为教育世人的体系,如果他的行为足以引为道德规范,如果他的仁爱足以获得众人的拥戴,如果他的英明足以烛照下属,这样的人就是人中之俊;如果一个人的形象足可做别人的仪表,如果他的智慧足以决断嫌难,如果他的操行足以警策卑鄙贫婪,如果他的信誉足以团结生活习俗不同的人们,这样的人就是人中之豪;如果一个人能恪守节操而百折不挠,如果他多有义举但受到别人的诽谤而不发怒,见到让人唾弃的人和事而不苟且勉强,见到利益而不随随便便去获取,这样的人就是人中之杰。”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才是“英雄豪杰”。【经文】[德行高妙,客止可法,是谓清节。延陵、晏婴是也。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孚。管仲、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为术家。范蠢、张良是也。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治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河,分别是非,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能创思图远,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是为伎俩。张敞、赵广汉是也。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能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迂、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给资,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家语》曰:“昔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然后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则天下理也。”此之谓矣。【译文】[品德行为高妙,进退举止皆可为人楷模,有这种品质的人叫做“清节”之士。延陵、晏婴就是这样的人。能创建法规、制度,使国家强盛,使人民富足,能这样做的人叫做“法孚”之士。管仲、商鞅就是这样的人。思想能与天道相通,计策谋略出神人化,奇妙无穷,有这种能力的就是“术家”。范蠡、张良就是这样的人。其德行足以移风易俗,其方略足以匡正邪恶,其权术足以移山倒海,改朝换代,这样的人叫做“国体”。伊尹。吕望就是这样的人。其品德可为一国之表帅,其治国的方法能够改变穷乡僻壤的落后面貌,其谋略能够用来权衡时事的契机,这样的人叫做“器能”。子产、西门豹就是这一类人。具有“清节”之风的人,不足之处是为人不够宽弘大量,喜欢推崇一些人,讥刺河责另一些人,凡事太认真,动不动分辨是非,这就叫做好品评人。子夏之流就是这样。“法家”这类人,并不能做出具有开创性的计划,其思想缺乏长远性,但能承担独当一面的重任,创意新奇,策略巧妙,这可以称之为手段高超。汉宣帝时的名臣张敞和赵广汉就是这样。“术家”这类人,不能独创新制,垂范后人,但能够在遇到变乱时运用谋略,拨乱反正。他们的特点是谋略和智慧有余,公正平允不足,这可以称之为智囊型的人。陈平和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韩安国就是这样的人。能写传世奇文,著书立说,可以称之为做文章的大手笔。司马迁、班固就这样的人。能够传承圣人的学问,但不能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做这种工作叫“儒学”。汉代儒生毛公和贯公之类的人一生所做的就是这些事情。论辩起来不一定合于真理,但反应敏捷,对答如流,这只能叫做有口才。乐毅、曹丘生就这样的人。胆略、勇气过人,才能、谋略超众,这种人叫做“骁雄”。白起、韩信就是这样的人。]《孔子家语》说:“从前贤明的君主一定要对普天下的名流都了如指掌,不但知道他们的名声的好坏,而且知道他们的品质优劣,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授予他们相应的头衔,使他们显得尊贵荣耀。这样一来,天下就好统治了。”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意思是对人才的品行之等级要有个基本估量。

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