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国学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 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孟子》、《陋室铭》刘禹锡(唐)、《劝 学》荀子(战国)、《伤仲永. 笠翁对韵二冬》、《岳阳楼记. 笠翁对韵三江》。
1、《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三字经》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2、《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撰,《千字文》中除洁字两见外,其余全无重复,而且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令人称绝。《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我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3、《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登吉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长的环境。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壮成长。??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56?-106),东汉大臣,9岁时母亲病死,从母亲生病到死,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由于劳累和悲伤,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 cuì),周围人赞扬他是难得的好孩子。母亲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亲,尽量关心、体贴、照顾父亲。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热,蚊子还很多。为让父亲睡好觉,天未黑小黄香便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使劲把父亲的床席、枕头扇凉,把蚊子扇跑,使父亲能够安寝。在寒风刺骨的冬夜,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在父亲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钻到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窝焐暖后,再让父亲睡下。小黄香热爱父母,体贴入微的照顾父母,人们交口称赞:“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他的“扇枕温席”传为美谈。
缇萦救父
缇萦(Tí yíng)是汉文帝时一个“太仓长”淳于(Chún yú,复姓)意的小女儿。淳于意精通医道,后弃官回家行医,就诊者盈(yíng)门。有一次,他在门上贴了告示:“这两天有事出门,不看病。”恰好有个地方大官来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于意门外。死者家属诬告淳于意行医害人,当地官府准备判处刖(yuè)刑,就是把脚砍掉。但因为淳于意当过太仓长,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经皇帝批准,于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师去定罪。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缇萦到父亲面前说:“我护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尽心照顾您。”说完就背起事先准备好的小包,辞别姐姐门,护着父亲上路去。到京城,她冒死给皇帝写信,大意说:我父亲为官清廉,行医有术,现被人诬告要受刖刑。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残疾,永难复原,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宁可入官为奴婢(bì),替父亲赎罪。?
汉文帝见缇萦人不大,孝心却不小,受到感动,赦(shè)免了淳于意,让他领着小缇萦回家去。后来,汉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坏处,冤枉好人后无法纠正,就下令废除了肉刑。??
程门立雪
北宋的哲学家杨时(1053-1135)从小好学,中进士做了官以后,弃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学者程颢(hào)为师。程颢死后,为了深造,他又继续拜程颢的弟弟程颐(yí)为师,这时他已经是40岁的人了。?
一天中午,杨时和同学游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坐着养神小睡。下起鹅毛大雪,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不声不响站在大门外雪地里等候。到程颐醒来发现他们,请他们进屋时,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来厚了,杨时和游酢站过的地方,留下两对深深的雪窝。?
廉颇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蔺(Lìn)相如,因在“完璧归赵”和“渑(miǎn)池会”两次重大外交活动中,挫败了强大的秦国的阴谋,卫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对人说:“我做了多年的赵国大将,攻城野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蔺相如只靠动动嘴皮子,一下子职位比我还高。我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TP08.tif,BP〗?
蔺相如听到后,不与廉颇计较,多方回避和廉颇见面,当他带着随从外出,望见廉颇的车马,老远他就叫车夫绕道躲避。他左右的人都以为这样做是很羞耻的,蔺相如却笑着问:“你们说,与秦王相比,廉将军威风大,还是秦王威风大?”“当然是秦王啰!”“可不是!”蔺相如接着解释:“秦王那么威风,我都敢当廷叱责他,我尽管愚笨,难道就独独害怕廉颇将军吗?我是考虑到,强横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还不是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人在,如果我和廉颇闹起矛盾,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那时秦国就会乘虚而入。国家要紧呐,个人受点委屈有什么关系!我这样做,是把国家的安危和利益摆在首位,把个人的恩怨抛到后面。”?
廉颇听到相如的这番话,非常惭愧。他脱光上衣,裸露着身子,背着荆条,到相如府上公开请罪,希望相如能用荆条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认错、赔礼道歉的诚意。蔺相如一见廉颇赶紧以礼相揖(yī)。从此两人结为同生死共患难的刎颈之交。这就是有名的“将相和”的故事,他们双方都做到识大体、顾大局,为国家的利益,抛开个人的恩怨,团结合作,使虎视眈眈的秦国很长时间不敢贸然举兵侵犯。?
管鲍之交
管仲(?-前645)和鲍(Bào)叔牙交谊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他俩是春秋时期齐国人,自幼结交,互相了解,彼此知心。长大后两人分属于齐国互相敌对的两派政治势力,鲍叔牙拥戴的齐公子小白胜利了,当了齐国的君主,叫齐桓公,鲍叔牙成为宰相。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纠失败,被逼自杀,管仲成了俘虏。齐桓公准备将管仲处死,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的才能远远超过我,要使齐国富强,非重用他不可。”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举荐,用最隆重的礼节,请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心甘情愿居于其下,成为管仲的助手,两人同心辅佐齐桓公长达40余年。齐桓公用了管仲的谋略,很快成为春秋时期五个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个。??
管鲍之交被称为金兰之契(qì)。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属,代表坚固;兰,指兰花,代表美好。金兰,形容交情的信诚。金兰契比喻意气相投、信诚深厚的友谊。?
管宁割席
管宁(158-241)是三国时魏国隐士,曾经与朋友华歆(xīn)同在菜园锄地,他们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宁就像看到瓦石一样,毫不动心,照样挥锄,而华歆把金子拾起来后又扔下。他们两人坐在同一张垫席上读书,有大官的车轿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样埋头读书,而华歆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从这两件事管宁感到华歆还不能淡泊金钱和权位,有贪财之心,有羡慕富贵荣华之意,与自己志趣不同,于是同华歆割席分坐,拒绝再和他做好朋友。古人席地而坐,把连在一起的坐席割断就表示绝交。管宁“割席”、“拒华歆”被当作交友之道的美谈,他的态度或许过于严厉,但他重视朋友的品行和志向这一原则是可以借鉴的。?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是东汉末年鲁县(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聪慧敏捷,很有教养,在7个弟兄中他数老六,与兄弟相处,处处谦让,4岁时有一天,兄弟们一起吃一盘梨,哥哥让他先拿,他只拿一个最小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父母又问:“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狼来啦”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见山下田里大人们正在辛勤地劳动,就想撒个谎,逗逗乐。他冲着山下大喊:“狼来啦!狼来啦!”田里的人听到喊声,立即举着铁锹,扛着锄头,紧张地奔上山来,累得气喘嘘嘘。那个小孩却高兴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们都上当啦!”大人们生气地走下山去。过两天,大人们正在种田,又听见山上有人喊“狼来啦!狼来啦!”大人们拿起农具飞快地奔上山,原来又是那个孩子撒谎,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们又上当啦!”大人们气坏了。又过几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时,真的来了一只狼,他吓得拼命喊:“狼来啦!狼来啦!”农田里的大人都说:“准是那个孩子又在骗我们,别理他!”结果那个小孩被狼吃掉了,因为他老撒谎,别人对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结果吃亏的还是他自己。所以说“狼没来,勿相欺”——千万不要说谎。?
康映雪
晋朝人孙康,酷爱学习,常常感到白天时间不够用,可是家里贫穷,买不起灯油。特别是冬季,白天短黑夜长,让夜晚的时间浪费掉实在可惜。一天夜里,孙康一觉醒来,看见窗缝里透进白光,以为已经天明了。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山、水、树木、屋宇,全都银装素裹,闪闪发亮。他灵机一动:映着雪光,不是可以读书吗?此后,他便映雪读书,常常读到鸡叫。?
凿壁偷光
汉朝人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可是家中贫困,夜读无灯。邻居家每晚都点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个洞,使邻家的烛光照入,借以读书。由于他刻苦攻读,后来终于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
孙康、顾欢、祖莹、匡衡他们读书的客观条件极端困难,但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尽力去创造条件,坚持学习。如今我们学习条件与他们相比是何其优越,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读书学习呢??
锥刺股
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Shuì,劝说)秦王失败后,形容憔悴地回到洛阳家中,遭家里人的冷遇。为此苏秦发愤苦读,夜以继日。每当晚间读书困了,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警醒。他就这样努力学习,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战国策》残卷中收有他的游说辞和书信16篇。?
铁杵磨针
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在四川读书,不肯用功,中途弃学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铁杵(chǔ)在石头上不停地使劲磨。李白不解地问:“你磨铁棒干什么用?”老婆婆说:“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这情景使李白很感动,他想:“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呀!学习不也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于是,他回到学馆,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很有成就的人。谚语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是出自这个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是小学生必读的内容,通过小故事,同学们必能明白很多大道理!
小学生国学经典推荐
适合小学生看的国学书籍(国学启蒙教材)一、小学低段国学书目推荐:1、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2、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弟子规《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3、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千字文《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撰,它的撰作,相传还有一段故事;梁武帝命人从大书法家王羲之作品中挑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每字片纸,杂乱无序,然后召见周兴嗣说;你才思敏捷,为我将这一千字编成韵文。周兴嗣绞尽脑汁,一夜之间将其编为四言韵文,但他的两鬓因此全变白了。《千字文》中除洁字两见外,其余全无重复,而且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令人称绝。《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我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4、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幼学琼林《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作者程允升, 《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登吉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5、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笠翁对韵作者李渔号笠翁,仿照《声律启蒙》写的旨在作诗的韵书因此叫《笠翁对韵》。二、小学高段国学书目推荐1、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2、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3、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4、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5、小学生必读国学书目:千家诗《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定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