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与意义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幼学生扩大了识字量,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1、小学一至六年级,主诵篇目为《三字经》,辅诵篇目为古诗70首。2、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经典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3、关于梅兰竹菊的诗词(“行知路”上展示的为必诵)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1、每周安排一节课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由语文教师、各班主任具体负责。2、每天开展晨诵10分种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3、语文课前两分钟诵读或背诵古诗词;4、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的内容;5、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国学教育特色。6、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品德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8、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9、创新诵读形式,积极开展诵读比赛。每学期以 “经典诵读会”、 “诵读擂台赛”、“情景剧表演”等开展比赛活动。10、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所有语文教师、青年教师(45岁以下)参加诵读活动,学校于期末举行教师国学诵读比赛。四、“梅兰竹菊”专题诗词诵读要求1、班主任、语文教师组织学生逐首读背“行知路”展示的诗词。2、要求学生利用“晨诵10分”、课间、课余等时间背诵。3、引导学生拓展诵读相关诗词。4、本学年记忆量要求:一二年级每个专题2首以上,三到六年级每个专题4首以上。五、开展“文化名人史话、民族英雄史话”教育。1、学校展示的文化名人、民族英雄故事,有语文教师、班主任带领学生逐条讲解。2、开展拓展学习。3、组织故事演讲比赛。七、坚持开展“午练一刻”活动。加强学生写字训练的组织和指导。附必读必背诗目录:
一 年 级
必背:
《草》、《敕勒歌》、《江上渔者》、《舟夜书所见》、《独坐敬亭山》、《忆江南》、《蚕妇》、《七步诗》、《回乡偶书》、《鹅》
二 年 级
必背:
《锄禾》、《悯农》、《春晚》、《绝句》、《风》、《登鹳雀楼》、《青松》、《春日》、《梅花》、《江村晚眺》、《丰乐亭游春》、《石灰吟》、《墨梅》、《望天门山》、《画鸡》
三 年 级
必背:
《山行》、《枫桥夜泊》、《夜书所见》、《春晓》、《春雨》、《咏鹅》、《锄禾》、《悯农》、《静夜思》、《青松》、《登鹳雀楼》、《游子吟》、《回乡偶书》、《竹石》、《梅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江南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 年 级
必背:
《村居》、《鹅》、《锄禾》、《悯农》、《江上渔者》、《咏华山》、《静夜思》、《长歌行》、《登鹳雀楼》、《青松》、《春雨》、《春晓》、《江南好》、《山行》、《枫桥夜泊》、《夜书所见》、《竹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夏日田园杂兴》、《清明》、《塞下曲》、《望庐山瀑布》、《绝句》、《滁州西涧》、《明日歌》、《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五 年 级
必背:
《鹅》、《努力》、《锄禾》、《登鹳雀楼》、《春雨》、《山行》、《枫桥夜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梅花》、《滁州西涧》、《望庐山瀑布》、《绝句》、《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元日》、《江雪》、《江南春》、《春日偶成》、《池上》、《小儿垂钓》、《小池》、《己亥杂诗》、《所见》、《寻隐者不遇》、《竹石》、《题秋江独钓图》、《石灰吟》、《墨梅》、《乡村四月》、《观书有感》
六 年 级
必背:
《滁州西涧》、《清明》、《塞下曲》、《望庐山瀑布》、《绝句》、《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卜算子·咏梅》、《回乡偶书》、《别董大》、《白雪歌》、《风》、《江南春》、《春日偶成》、《村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石灰吟》、《墨梅》、《鹿柴》、《早发白帝城》、《清平乐·村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竹里馆》、《游园不值》、《绝句》、《四时田园杂兴》、《望岳》、《赠汪伦》、《过故人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出塞》、《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翰)、《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江雪》、《如梦令》
佛学国学经典
严格意义来说佛学不是国学,应该是宗教。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自 “西学东渐”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指以先秦的经典与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等各类文化学术。
佛学的内容几乎都是国学要研究的范畴,自从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中华民族宽容、兼容并包的民族个性,很快与儒道融合,几千年来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石,研究国学,少不了要学一学佛学。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国学易学经典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国学经典分别为:《周易》、《老子》、《论语》和《孙子兵法》
1《周易》
作者是姬昌。三易之一。儒家尊为六经之首。玄学、道教奉为三玄之一对其性质,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1)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史书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2《老子》
《道德经》,又名《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能包括孙武后学弟子们写作的内容,也可能有很多篇已佚失),但司马迁《史记》亦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一般称《孙子兵法》都是说有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