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剩下五经 随着历史的发展,便有了七经、十三经、十经等名称。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国学第一册第十三课内容
因未实际参加上课,所以无法提供文章,但是可以提供读后感的写作要点,供参考: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二年级上册国学第十三课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一个智慧的人走别人压的很结实的路,没有辙迹,最轻快省力。善言无瑕谪:善言,看问题很全面、周到。善数不用筹策:筹策,古代算术时拿着竹签计算。不用借助外在的工具,有很清晰的运算能力,有心算的能力。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关楗,门栓。能工巧匠不需要关楗依然可以把门关闭上,让别人不知道怎么打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结构的人不用绳子或者不用打一个明显的结,让人打不开。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总能找到让一个人变成有用之才的方法,总能找到让这个人发挥作用的办法,我们要有发现他人本事的能力,把他人的长处用在该用的地方。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在圣人眼里,天下万物都是有用的,看到它的用处,用在该用的地方。是谓袭明:袭,侵漫。明,智慧。袭明,智慧弥漫开来。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善人者,有德行,有智慧的人。圣人、智者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召和教化更多的人。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看到问题的实处,人不能自私,自私即愚昧。不贵其师,不贵其资:没有智慧觉悟的人,不懂得对成就者予以尊重。虽智大迷:表面上很聪明,其实糊涂。爱其资:资,大众。与众生(不善人)服务要尊重人类文,人类文明史上的贤者,智者。贵其师爱其资,才是大智慧。是为要秒:要妙,这就是人生的秘密和妙绝所在。收获: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每一个孩子都有它发挥作用的方式,我们要多思考,有耐心。不善救物,故无弃物。天生万物都有它的用途,把它用到该用的地方去造福人类,这就是智慧。智者贤人通过自己的智慧造福人类,为众生服务,此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一定要贵其师、爱其资,敬重至仁和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