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在这新学期开学之际,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呢?听听我的《三字经》吧。
小学生 要做到 孝父母 遵教导 会使用 文明语 遇外宾 要知礼
帮残疾 乐助人 不打架 不骂人 要诚实不说谎 损公物 要赔偿
捡东西 要上交 借东西 要归还 不挑吃不挑穿 惜粮食 节水电
爱整洁 常洗澡 勤刷牙 习惯好 不旷课不迟到 对老师 有礼貌
好习惯 要养成 人人夸我呱呱叫学校要发展,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一位同学的言行举止代表着学校的风貌。希望同学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上做好公民!为阅江楼小学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吧!最后在这里我要特别对毕业班的伙伴们说几句,这个学期我们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学习阶段,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增强信心,找准方向。我们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为学校争光!老师请相信我们吧!今天我以阅小为荣,明天阅小将以我为荣!谢谢大家!
大队长:***
2009年*月*日
大队长竞选稿
母爱国学经典
孝 百善孝为先,孝为仁之根本。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六种古文明形态中唯一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五千年,就是因为这种亲亲尊尊的孝文化——世世代代父慈子孝、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以及由这种孝文化而形成的血缘宗法制度,就是因为有我们整个民族的共有的精神信仰。『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的信仰。行孝、尽孝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责任和道义,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儿孙绕膝、子孙满堂、家庭和睦是人生的福气,由家庭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如果家庭父慈子孝、礼敬有序,那么推而广之,就能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孝之义大矣哉! 25 【解读】 孔子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孝的重大意义。人秉承天地之气而生长,人也效法天地而存在,孝就像天经地义一样,永远地施行流传。孝就是天经地义之事,孝就是民众的行为常德,孝贯通了天地人三才。 人们应该去效法天与地的经常法则,效法天的常明来常行孝道,效法地的常利来行义,以此来顺化天下。因此那些教化不必有待于严肃说教,而自成道理;那些政治不必有待于严酷管理,而自行被治理。 【原文】 子曰:“夫孝,天之经①也,地之义②也,民之行③也。” ——出自《孝经·三才》 【注释】 ①经:常规,原则,借指永恒不变的规律。 ②义:正理,准则。 ③行:品行,行为。 【译文】 孔子说:“孝,就像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是人的最根本的品行。” 26 【解读】 此章,孔子先批评了当时世俗中对“孝”的误解,然后再指明“孝”的核心是“敬”。只有饮食的奉养,而没有尊敬的“孝”,与对待犬马无异;要在奉养好长辈的基础上,还要尊敬长辈,才能算得上是“孝”。 本章中,子游问孝,孔子也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不敬,何以别乎”来反问子游,启发子游反思世俗,反思自己,得出只有在奉养好长辈的基础上,还要尊敬长辈,才能算得上是“孝”的结论。 【原文】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③,何以别乎。” ——出自《论语·为政》 【注释】 ①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②养:赡养、供养。 ③敬:尊敬。 【译文】 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就是能赡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这样供养父母与饲养牲口又有什么区别呢?” 27 【解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不仅仅限于赡养孝敬自己的父母、抚养爱护自己的子女,更是要求人们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善待普天之下所有的老人和孩子。犹如孔子所谓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让社会上的老人都能颐养天年、安享晚年,让年富力强的壮年人发挥自己的作用,贡献力量,让孩童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让孤寡、残疾之人有所供养,这不正是我们和谐社会的源泉吗?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②。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①第一个“老”,动词,孝敬、尊敬之意。第二、三个“老”,名词,老人、长辈之意。 ②第一个“幼”,动词,抚养、爱护之意。第二、三个“幼”,名词,子女、小辈之意。 【译文】 孝敬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孝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推广开也去爱护别人的子女。 28 【解读】 此诗描写的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表现的却是诗人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头两句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吧。其实,母亲的内心何尝不是期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①迟迟归。谁言寸草心②,报得三春晖③! ——出自唐·孟郊《游子吟》 【注释】 ①意恐:担心。 ②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③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慈母恩惠?
爱家国学经典
问题一:教师如何上好一堂国学课 一、善用语言巧表述好的语言,能够让一节课熠熠生辉。有了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学生在国学课堂中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有了恰当好处的教学语言,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唤醒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灵,使得国学课程更好的开展。1、解释文本的q语言国学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写,这就造成了今人在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不但是学生,就连老师,对于很多生僻的字,年代久远的文章都很难看懂和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会选用合适的现代语言来向学生讲授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古今义的差异,并能很好的理解。就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易老选择了很多很q很现代的语言来帮助我们的理解。比如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我们对于“北部尉”这样一个官名十分陌生,但是与现在的副县级公安局长对比着来说,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这就是新语释旧词的对比性解释运用。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古文底子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学生,教师语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选用的课堂语言生动活泼且贴切形象,学生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如《弟子规》中的第三课有“冬则温,夏则”这样一句话。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孩子们却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的比喻说:“黄香对于父亲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空调。黄香就是一台小空调。”因为孩子对空调很熟悉,可以深有体会的感受到黄香孝行对父亲的作用,同时也让孩子很直观的学习到有关“孝”的道理。2、形式多样的鼓励语国学的课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复杂,孩子们很难理解和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教师应充分注意观察学生的上课表情和反映。可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上国学课的积极性。教师的鼓励语言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简单的很棒、你真棒等。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鼓励。孩子在得到教师的认同之后,会对教师所表示的认同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在班上有一个孩子很喜欢认字,并在学习中学会了很多字。老师发现之后,高兴的夸奖他为“小字典”,而不是简单的“你真棒”,老师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了骄傲,比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更有效果。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鼓励语言,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了解。教师课堂上的鼓励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是口头表扬、实物奖励、优胜者特权等等。 二、浓厚生活气息的课堂1、要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纵观《弟子规》这本书,主要教授的是“为人父母怎么做”、“为人子女怎么做”、“为人朋友怎么做”、“为我怎么做”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弟子规》最现实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如何去贯彻这一目标?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成效?关键是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善于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结合课本与学生共同剖析文本内容。比如在《弟子规》中的第五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德有伤,遗亲羞;身有伤,遗亲忧”。我们可以结合调皮捣蛋的学生的例子来加以讲解,让调皮的孩子自己来说说其中的见解和感悟,让其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国学。并适时的将德育和安全教育贯穿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2、实际生活情景的模仿《弟子规》中着重讲的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在课堂上实现结合的最好办法就是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将课本内容直观、形象的体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课......>> 问题二:上国学课对孩子有好处吗? 国学一般都是古代比较经典的著作,学习国学能让孩子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像《诗经》里多用比兴的手法,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有提高孩子修养的著作像《菜根谭》等 问题三:怎样学好国学? 讲起来你会不信,其实很简单。把《康熙字典》拿出来,不管是电子字典或者纸本的字典都可以。就从任何一个字开始下手,把字典中的每一个字的训、释、解说或例句的意思,全部按照它的释义里的字,一个一个字弄清楚。所谓弄清楚,不是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而是按照它们分别有的释、训或解释。这些分别的释、训、解释自然都放在别的字的各别释、训或解释上面。因为你就可以从一个字一下子就旁及其他字的释义。自然,一个字里会有多种释、训或解释。可千万不要把它们看成是不同的意思,它们绝对是相同的意思。既是绝对相同,它们会以不同的字符的方式出现,也就一定有它们的道理。这些道理也就是学国学可以真正切入的地方了。在学习这些文字的义理时,不要去相信现今谁的解释,或者哪一个名家的说法。要紧记一个教训现今还没有几个人把古书或文字弄清楚的,要相信哪一个名家的说法,也就永远学不好国学。那你一定会问,孔子的说法行吗?你也一定要紧记这句话孔子的学问还很浅,他的那部《伦语》,有很多句子说法是自相矛盾的。所以一定要自己亲自去把中国文字的义理先一个一个弄清楚。有了这个基础,再回来看一些古书,你就会发现,那些古书里有另一番天地。而这种天地也绝对不是现今说的那些东西。这种学习国学的方法,仍然是按照古法练制的。怎说呢?古人读书是从小学开始的,小学没过,什学问都别谈了。而小学,就是从文字蒙求开始。看起来很笨,但这里有它的道理。中国的任何一个文字,都是一本哲学书。可以从任何一个字,论及天下事。也可以从许许多多天下事,浓缩回一个字的道理上来。这就是中文。不要看许多古书里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堆道理,其实说回来不过是一个字而已。因而先把每一个字学好,这是窍门。而中文的每一个字的义理都是相通的,可以说中文的每一个字都是相同的,惟不过它们被摆设的位置不同而已。如果你能把这种道理弄通,国学也就差不多了。不要看很多人摇头摆脑,吟诗诵词,像似满腹经文,饱读诗书似的。「一」这个文字,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搞死。也就是说,这些人不过是装模作样罢。这就是一堆冬哄先生的模样。要学这样的人,国学也不用学了。很多学校的校训,雅好用古文的典故当训词。但全校却没人说得清楚,问题同样是出在这里。要中国文字不通,说什都不通了。例如清华或者州大学的校训,就是笑柄之一。它们是被人摆在全校来嘲弄那些所谓的读书人的,而不是用来教训学子的。要系统学好国学,没什捷径。从中国的任何一个文字开始,只有这个道理。 问题四:哪些国学老师国学课程讲的好? 我来介绍一个啊 问题五:怎样通过国学教育让学生爱国学 1、国学是优秀得传统文化,要通过国学教育 让学生明确国学的价值 2、开展丰富多采的国学教育活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3、营造良好的国学学习氛围,举办国学艺术节4、让国学名家进课堂 问题六:如何学好国学 国学的基础是背诵。要将这些经典文学烂熟于胸才行。这也是现在为什么很少人学习国学的原因了,觉得枯燥,乏味。满口的之乎者也,很陈旧,很古板,很落后。那是他们没有这样高的慧根罢了。 然后是结合实际的生活体悟其中的奥妙。没必要逐句逐句的去翻译,去理解。它是一种很自然而然的文学,是人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文化。只要烂熟于胸,以后遇事,便会自发思考,举一反三了。 看近年来很火爆的翟鸿教授等等一些大师级人物,都是通过对古典国学的领悟,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国学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可谓是相当的冷门了。原因也有很多。 人们所谓学以致用,觉得国学学了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多学几门外语,到时候好找工作。这也是当今这种快餐文化和拜金势力的风气所致的。国家没能够有效的保护和推广我们自己的文化,深深的陷在抓经济发展的“泥潭”里,顾不过来啊。 所以能有这样一批爱好国学的年轻人,是非常可贵的。这是我们的文化,不能丢。它的价值是非凡的,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发扬它。 问题七: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进行国学教育 1.利用课堂,积极的渗透国学教育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歌唱和描写和谐社会、和谐自然方面的内容.《我爱我家》中一家人的互相体谅关心,《珍珠鸟》中人与动物的自然相处,等文章都在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们.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当课本中的文字变成生活中的真实,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了学生向往的所在.这样不仅免去了枯燥的说教,更是胜过多堂生态道德教育课. 2、以情 *** ,让学生在感情中领悟其中蕴涵的道理;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被宠被惯,与父母的隔阂渐增,亲情教育必不可少,《我的母亲》、《背影》等课文,都是在歌唱亲情,提倡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在讲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亲情放在首位,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具体事例的阐述,让学生感到亲情的可贵,从而在心中能够体会到父母的无私与不易,平时的点滴积累,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爱”及如何向父母表达“爱”,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讲“只要爸爸妈妈高兴我就会很高兴”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爱”的火苗正在所有人的心中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将会燃起“大爱”的火苗. 3、诵读经典,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我的语文课前,我都会让学生利用一分种教他们背诵一段《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容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可能在学生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但最起码也是个触动.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会慢慢显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经典的教诲,不也正是我们家长和教师需要教给孩子们的吗?即使再过多少年,也不会过时! 4.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经典记忆;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可以作为宣传阵地,校园广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可利用放学时整队出校门间隙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问题八:让孩子上国学班好不好 好啊,如果孩子有兴趣的话,让孩子多了解一点国学知识没什么不好。 问题九:让孩子上少儿国学班好还是上正常学校好呢? 都有好处,只不过现在的学校主要升学教育为主,学生个人能力明显不足。而你说的国学班,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学修养,道德情操。 问题十:当代讲国学的讲的好的人有哪些 作为一款经典的即时策略游戏,帝国时代II的成功不仅仅表现在他的销量上,还表现在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上。到帝国时代的资料篇《征服者》还被许多玩家所津津乐道,在网络上也有数以万计的玩家日夜不停地利用这款游戏进行对战。甚至直到2003年,WCG上帝国时代的地位才被其后辈《神化时代》所取代。这一切都表明,帝国时代II无愧于一块经典游戏的称号。 还记得在帝国时代I刚推出的时候,许多专业游戏媒体的评价是:“如果有一款游戏的画面出色到让人忽略了它的一切缺陷,那么这款游戏就是帝国时代。”没错,当时帝国时代1的画面可以称得上豪华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帝国时代II就停留在前代的基础上,止步不前了。相反的,看到帝国时代II的画面之后,你绝对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惊叹:这款游戏的画面太漂亮了。与同时代的其他几款即时策略游戏相比,帝国时代II的画面可以称得上是最优秀之一。 前代的AI一直被众多玩家怨声载道:没办法,电脑太笨了,不仅电脑控制的敌人非常笨,连电脑控制的自己人也笨得不像话。经常会出现自己的侦查兵卡在树林里出不来的现象。帝国时代II则稍微有了一些改进,但总体而言在AI方面改进并不大。仍然会出现让你欲哭无泪的情景。 在种族方面,帝国时代II新增了多个极具特色的民族。但是继承了前代的毛病,这些民族彼此的区别并不能说非常明显,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长。帝国时代一贯的毛病――平衡性,在本代作品也没有得到解决,出现了异常强大的民族和明显鸡肋的民族,作为一款可以作为竞技项目的游戏,这一点可以说是帝国时代的致命伤。从近几次的国际比赛也可以看出:单调的战术和种族使得帝国时代II的比赛显得枯燥乏味,毫无亮点。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帝国时代II毫无疑问仍然是一款伟大的游戏,如果你是即时策略游戏的爱好者,那么这款游戏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包括其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