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习国学,加强对孩子传统文化的教育,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广泛重视。在重要的传统节日,穿汉服也成为很多地方的一道风景。有一个幼儿园,在中秋节到来的时候,要求小朋友穿汉服去上学,可是有一个萌娃用力过猛,居然穿着龙袍样式的衣服,这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一、在重要节日要求孩子穿汉服上学,幼儿园的用意在于让孩子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年大家对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都是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的,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经典国学、民族服饰,应该更加得到发扬。从这点考虑,这个幼儿园在中秋节到来之际,要求孩子穿汉服,出发点很好,可以让孩子在小时候就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
二、给孩子选择汉服样式的时候要谨慎考虑,穿龙袍有些不妥。
在让孩子穿汉服,感受民族文化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其它因素。龙袍在大家心中,有些特殊的含义,孩子应该树立平等、友爱的观念,而不能形成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不知道这位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衣服的时候,是为了好玩吗?汉服有很多种样式,幼儿园的小孩子,还是应该选择亲切的服装样式比较好一些,孩子们也更容易融洽相处。
三、让孩子穿汉服的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
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好玩而去穿汉服,应该给孩子们深入浅出的讲讲传统的国学文化。尽管幼儿园的孩子还比较小,但是初步的感受还是可以体会到的。
对于这个事情,不知道你是怎样看待的呢?
国学经典对幼儿的教育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升孩子的气质,让孩子更注重自身的修养,孩子较早开始学习国学,有助于开发孩子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还能督促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改变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任性等不良行为。
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国学入幼教 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熏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学
适合幼儿诵读的国学经典
适合幼儿园朗诵的国学经典如下: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老子》、《庄子》、《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很适合小学生朗诵。0-13岁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近几年的实验证明,儿童进行国学经典诵读2-3个月后就会发生明显改变。从开始的每天记忆20-30个字,到每天很快就可以熟记100-200个字。许多儿童不用一年就可以把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熟背,其记忆潜能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得到开发,几万字的古文背诵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
实践证明,有多动症、感觉综合失调甚至自闭症的孩童,学习国学一段时间后,境况会大为改善。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
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拓展资料: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