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周一D73“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581《庄子》杂篇 外物 本篇依旧是用篇首的两个字来命名,全篇的内容依旧繁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 开篇的第一句话“外物不可必”,便表明了本篇的主旨,认为外物对于身、命的影响是不一定的,故当顺其外而守其内。接着庄子以一连串的例子,证明世间的事是没有定准的,就像忠臣不一定能受到君主的信任,孝子不一定能受到父母的疼爱一样。一定的因不一定有一定的果。 凡此都属外物的因素。庄子认为,顺从于外物就好,而无须在意其影响,关键之处还在于对天道、对性命的领悟。 关于本篇的主题和文笔,北宋王雱说:“夫大道散而万事起,万事起而祸福荣辱之端交来,而不可议其必然矣。庄子因而作《外物》篇。” 明代杨慎说:“是篇以《外物》命题,总见不可外求意。中言辙鱼、垂钓、老莱、白龟,反复言恃知不若亡知。至末‘筌蹄’之论,言以物还之物而已。行文无一字不生峭。” 清代方人杰说:“此篇开口大意,是道甚来,曰‘外物不可必’,一语尽之矣。吾受命于天,此身之中,空空洞洞,本此以游于世,当有自然之学,自然之教,得意忘言,得言忘象,以无用之躯壳,成此有用之神功,其妙为何如哉!若夫五官百骸,忠孝名节,总是外物,当其不可必也。以圣贤之精诚,而不免诛戮之厄,是故外物虽多,无补于身,西江水何益乎?无得于趣,东海鱼何益乎?每获于学,含珠诗何益乎?以大圣人而犹谆谆于去矜去智,况数定不可改移,身死不可再活,外物不可必如此,岂可不知虚之为用,以游于世乎!此一篇之大意也。” 近人朱文熊先生说:“此篇重在‘至知厚德’四字。至知厚德为神人圣人之中道,具此中道而后刻意有为而无为,入世而出世,亦无为而无不为,出世而不离世绝世,此无入而不自得之旨也。” 一 【原文】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1],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 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2],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3],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昬沈屯[4],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5]。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6],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 [1]箕子:纣王庶叔。[2]大絯(hài):大受惊吓。[3]螴蜳(chén dūn):恐惧。[4]慰昬(hūn):郁闷。昬:通“昏”。沈屯:忧郁。[5]僓(tuí)然:崩溃。[6]邑金:征收的税金。 【译文】 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所以忠良之士关龙逢被斩杀,比干遭杀害,箕子被迫装疯,而谀臣恶来同样不能免于一死,暴君夏桀和殷纣也同样身毁国亡。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竭尽忠心未必能够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赐死而且漂尸江中,苌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蜀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后竟化作碧玉。做父母的无不希望子女孝顺,可是竭尽孝心未必能够受到怜爱,所以孝己愁苦而死,曾参悲切一生。 木与木相互摩擦就会燃烧,金属跟火相互厮守就会熔化。阴与阳错乱不顺,天与地都会大受惊骇,于是雷声隆隆,雷雨中夹着闪电,甚至烧毁高大的树木。心存忧喜而且在这两种心境中越陷越深就会没有办法逃避,小心翼翼、恐惧不安而又一无所成,内心像高悬在天地之间,忧郁沉闷,利害得失在心中碰撞,于是内心烦乱焦躁万分。世俗人内热如火烧毁了中和之气,清虚淡泊的心境抑制不住内心如火的焦虑,于是便精神颓然玄理荡然无存。 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然后再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
教子国学经典
导语:时下,国学教育成为热议话题,家长对孩子的国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家长如何结合国学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一、提高家长对国学的认识 引导孩子学习国学,首先要有家长的支持。专家们认为,对国学的热爱首先应来自家长,如果家长对国学没有热情,孩子自己是很难坚持学下来的。国学教育在6岁前的坚持对孩子后来的学习十分重要。 在幼儿阶段,作为家长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陪孩子温习诵读过的篇目,讲解内容,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了解做人的道理。比如《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句子,家长可以找来《孟母三迁》、《断机杼教子》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懂得环境影响人和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再比如读“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孙康、车胤刻苦读书的故事,使孩子懂得勤学苦练才能有建树。这种通过故事熏陶学国学的方法非常适合低年段的孩子。 家长之间还可建立起国学经典学习的组织,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坚持、共同热爱,以期给孩子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国学精神财富。家长可以经常与幼儿园、学校沟通,把孩子将要学习的国学内容先学习一遍,有了感性认识后,就可以引导和督促孩子学习。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学习是由于信任教师和家长而产生的,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把国学知识作为基本修养,言谈举止间能够合理熟练地引用国学语句,孩子学习国学的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并为之努力。 二、 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国学教育,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家长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每天的同一时间给孩子展示一些关于国学的内容,并且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了解,给大家讲国学故事,这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就可以慢慢提升。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孩子必背的古诗文,家长如果有时间不妨和孩子一起来读诵。有些家长只是一味地督促孩子背课文,自己却全然不通,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家长熟练掌握了这些国学经典,孩子一定佩服不已,会更加信服家长,愿意同家长一起切磋。 三、为孩子创设国学学习环境 给孩子进行国学教育,选择合适的国学书籍很关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特点,和孩子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国学书籍,这样的话,孩子在进行国学书籍阅读的时候,就会比较感兴趣。此外还可为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国学知识挂图,把这些内容挂在孩子的房间,按老师的要求每天在家和孩子一起诵读儿童经典,巩固孩子的记忆效果。 定期为孩子播放经典光盘。每天早晨孩子起床时给他放一段诵读国学经典的光盘,让孩子在愉快的空间里听经典诵读,孩子玩的时候、开车外出的时候,可以把诵读cd做背景音乐和孩子一起欣赏。 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学习国学的成就。对孩子在学习中取得的点滴成果要及时表扬,每天孩子回家时用鼓励的方式调动孩子的记忆,让孩子回忆学到的国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巩固学习效果,又锻炼孩子的记忆力。也可以让孩子当父母的老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四、国学教育的方法很关键 专家们同时也提醒,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不可以采取强制的手段,家长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和方法,常见的国学教育方法有:家长陪孩子每天读国学书籍;给孩子播放国学教育的视频;每天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家长给孩子讲国学小故事。 实践证明,国学经典诵读在教育孩子的也教育了家长。很多家长在孩子诵读《弟子规》等经典的过程中,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孩子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国学经典并不仅仅是用来读诵的,生活中的应用最难得。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家长对待自己的父母时应该按照弟子规相关的道理去做,还有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引经据典示范给孩子看。国学经典对孩子的影响才会入脑入心,学以致用。 有的学生高考前特别焦虑,家长就用《后汉书班超传》里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句子激励孩子,让孩子直面高考;比如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时,家长可以用“谦受益,满招损”或“骄兵必败”的故事提醒孩子;当孩子犯错误不敢面对时,家长可以用《论语》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去引导孩子。 当家庭出游时,看到某一处美景,可以和孩子一同回顾历来文人对这美景的描绘。如能和孩子一同吟咏出某些篇目,那也大大提高了出游的层次。
国学经典管子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国学经典分别为:《周易》、《老子》、《论语》和《孙子兵法》
1《周易》
作者是姬昌。三易之一。儒家尊为六经之首。玄学、道教奉为三玄之一对其性质,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1)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史书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2《老子》
《道德经》,又名《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能包括孙武后学弟子们写作的内容,也可能有很多篇已佚失),但司马迁《史记》亦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一般称《孙子兵法》都是说有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