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少数民族为什么没有族谱
阿蛋家有喵喵的回复
赣南地区有许多家族,其族谱通常描述了家族成员的家族历史、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和祖先的生平事迹等。与祠堂不同,族谱通常是一份肆笔书写的纪录文献,而不是一座建筑物。赣南社会会出现有族谱而无祠堂的现象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 受历史、地域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赣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民族分布多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些家族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祠堂制度,而更关注家族文化和传统,所以他们倾向于保存家族历史的族谱而不是建造祠堂。2. 财力有限:建造祠堂对于一些家族来说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需要一定的场地和物资来保存祖先形象和家族文物。在一些家族面临财政困难或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先保存族谱,以便后代能够了解该家族的历史和传统。3. 社会发展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家族成员可能经常搬迁或迁徙,甚至分散到全国乃至海外,这使得建造祠堂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家族成员可以通过族谱和其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递家族历史和文化,维系着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精神。家族成员更有可能将家族历史记录在族谱中,而不是建造祠堂,这与不同家族的传统、文化和经济状况有关。
我们没有明天的回复
蒙古族与历史上的满族一样,日常交际时都是“称名不举姓”,一般都是“名字的第一个音节 社会身份”这种称呼法。无论这个人的名字是藏语的,还是蒙语的,还是汉语的,都是如此。比方说我的蒙古语名字叫拉哈瓦旺琪格,这是个蒙式藏语名,人们可以叫我lha dogtor,学生也可以叫我lha bagsi 或者wang bagsi。在社会当中也是如此,因为正常情况下没人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你姓啥。比方说北京的乌云毕力格教授,姓博尔济吉特/孛儿只斤,他在论文中署名时爱写上这个姓,但是人们只叫他乌教授或者乌老师,没人叫他孛教授或者博尔济吉特教授。绝大多数姓博尔济吉特的人,你除非跟他有深交,否则可能认识一辈子都不知道他是黄金家族的。蒙古史泰斗亦邻真教授,本名林沉,这是个藏语名,大家都叫他林老师,一般外人不知道他是额鲁特的依克明安氏,而且没人叫他依老师,更没人叫他依克明安老师。内蒙古的齐木德道尔吉教授,他的名字也是藏语,不过他比较特殊,不知是不是因为他早年常用道尔吉这个名字署名的缘故,所有人都叫他道老师,一般也没人知道他姓扎哈岱。有的蒙古人,有汉姓,但从来不用,或者只在区分其他同名者时带上汉姓。如果对方不知道他的汉姓,可以直接用他名字的第一个音节来称呼他。有些蒙古人,名字是汉姓汉名,全名三个字,如果他本身是混蒙古语交际圈子的,其他蒙古人要么叫他的汉姓,要么叫他汉名的第一个字。有的蒙古人既有带汉姓的汉语本名,又有不带汉姓的蒙古语名字,这就看他在社会交往中一般用哪个名字。比如白拉都格其教授,本名汪炳明,白拉都格其应该是后起的蒙语名(很多人甚至猜这是否是个笔名),由于在工作当中他一直用蒙语名,因此大家都叫他白老师,没人叫他汪老师,毕竟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汉名。再比如内蒙古图书馆的馆长白燎原,笔名忒莫勒,由于工作中他署名用汉名,因此我们就叫他白老师。然而他儿子的本名却是个蒙古语名字,而且不带白姓,因此我们称呼他儿子时,反倒不叫他白老师。一般特别喜欢把自己的民语姓氏挂在名字前面的人,在满族里挺多,这些人有个共性,他们往往都是特别喜欢标榜自己的民族身份、但从来不踏下心开好好学习满语,他们对本民族历史传统的认识,也不是跟自己家老辈人传下来的,有些人甚至本身就是赝品。
努力丶的回复
苗族有739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云南的苗族有89.6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文 山、红河两个自治州和昭通地区。大多数苗族是从明代以后从湖南、贵州迁入云南的。 苗族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定居在湖南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后经过历 代不断地迁徙进入西南地区。苗族自称“蒙”,云南的苗族有八个冠以“蒙”的自称单位,解放后统一称为苗 族。苗族居住分散、支系较多,有青苗、花苗、白苗、独角苗等。 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 “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闻名遐迩。苗族的歌曲调较多,如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 放的飞歌,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每年农 历5月5日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节日,届时男女青年欢聚对歌,选择佳侣, 并举行吹芦笙、跳芦笙舞、踩鼓、爬花杆等活动.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从此,“三苗”部落分崩离析。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离开“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其先进的部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其发展较慢的部分,商周时被统称为“南蛮”,居住汉水中下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中先进部分逐浙发展成为楚族,建立楚国;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诸省毗连的山区,成为今日东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 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苗族的分布更广。东至淮河流域,西到今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贵州中西部,即当时的巴蜀、夜郎、牂牁,纵横数千里,而以今之湘、鄂、川、黔四省边区最多,是当时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其中又以黔中(今川东南及黔北边境)、武陵(今湘西、黔东之大部)两郡较多。在武陵郡中,又以沅江流域的苗族最多,是当时所谓“五溪蛮”的主体民族。汉代迁入黔西北的苗族,在彝文《夜郎竹王》中就有记载,不过人数很少。迁入贵州中南部的苗族,从近几年贵州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掘的许多苗族岩洞葬的研究中得知,大致始于两晋之时。近几年来的民族调查,发现这一带有些苗族追述族谱长达五十多代人,与上述考古材料相近。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