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子姓王氏宗亲是谁
迷恋自己的回复
王姓的由来 1、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 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这虽然是被记入《史记?殷本纪》中,但我们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神话传说。这种传说不仅我们今天不把它看作是历史事实,即使是古代的人也怀疑它的真空性。传说中说简狄是帝喾的妃子,对此,三国时谯周就说,帝喾生尧,而契在尧时出生,在舜时才长大成人被提拔,简狄一定不是帝喾的妃子,契也不是帝喾的儿子。在我们今天看来,疑点岂只这些,吃鸟蛋怀孕这件事本身就令人难以置信。我们从这个传说中可以发现这样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契出生的年代是远古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第二,在契出生的时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正常现象了,人们开始要求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了。所以才有了吃鸟蛋而怀孕的故事,以此来为不知其父制造一个体面的理由。这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在舜的时候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 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毫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那时候,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他有一句名言:"人通过水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君通过民可以知道国家治理与否"。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主,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股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毫定都,建立了商朝。
这些以子为姓的契的子孙们,既有汤、盘庚、武丁这样的杰出人物,也有太甲、太庚、小甲等平庸之辈,而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1位君主帝辛手中。
提起帝辛,一般人会有一种陌生的感觉,但要说纣王,则人人都会知道。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暴君,百姓都盼着上天早点惩罚纣王,早点降下受天命的人来代替他。
以子为姓的殷商宗室并不是人人都像纣王那样,他们之中不乏明智之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子比干。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就连纣王的兄弟微子也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以示不与纣王合作。而比干却下了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王子比干死后不久,商朝就被在其西方兴起的姬周灭掉了。商朝虽然灭亡了,但商王室的3个子姓贵族却因为不与纣王同流合污而被视为商朝的3个仁人,他们就是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后来被封在宋,箕子也受到了周武王的优待,比干的墓地所在的地方也被周武王封疆益土,赐给了比干的后代。比干的墓地,《水经注?清水》说是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史记?周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说在卫州汲县(治今河南卫辉市)10里250步。比干的后代便在从淇县到卫辉市一带的土地上生活,并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最早生活在商都一带的王姓,实际上是殷商王族子姓的后裔。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Zengzeng的回复
王勃1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王氏为姓,意指源于“帝王之裔”或“王者之后”。黄帝子孙有三:其一是子姓王氏,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河南卫辉汲郡等地;其二是妫姓王氏,帝舜之后,居于河南陈留、山东北海等地;其三是姬姓王氏。姬姓王氏又分三派,一是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 秦所灭,时人号为“王家”,居陕西京兆、河北河间等地;二是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三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居山西太原、山东琅琊、河南固始、福建等地,天下王氏,十之八九多尊太子晋为始祖。据历代名人数量统计,王姓名人名列各姓氏之首。琅琊王氏有王吉、王祥、王导、王戎、王衍,成天下第一望族;太原王氏也特别显赫,“天下王氏出太原”,分为两支:祁县支有王霸、王允、王凌、王玄谟、王庆父子、王通、王绩、王勃;晋阳支有王柔、王泽、王机、王永(右加日)、王沈、王浚、王浑、王济、王述、王坦之、王蕴、王国宝、王恭,唐代宰相王桂(左王字旁)、王峻(左日字旁)、王缙、王涯、王播、王铎、王溥、宋代王信、王子绍、明王琼;开闽王氏王潮、王审知;三槐王氏王祜、王旦。今谱按欧阳修、苏洵的体例编修,此为具有代表的王氏家谱二十种。 1. 《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明(1560年)王应斗修,以璧公为一世祖,字大献,公元845年生,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王导后裔,璧祖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望族,多属其后。正德十年己亥岁夏四月吉旦,赐进士第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书封勅参赞机务前吏户礼三部尚书国子祭酒翰林院学士经筵国史玉牒官清浔张灿书,序文略。 2. 《太原王杨氏支谱》,28册,清同治五年(1866年)王际春编修。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后裔,隋文帝时,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王”不忘祖,“杨”不背君,王杰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阳瓦屑坝,生昌国,昌国生自戎、得戎,分为二支。元末战乱,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潜山县,清属安庆府),祖二公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子侄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敦睦堂 3. 《王氏家谱》,6卷。清道光28年(1848年)王道隆、王道彰等修。一世祖奎公,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县迁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上裕镇),生三子:义、和、顺,义公复归原郡。举人王道彰等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 4. 《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27卷,清嘉庆二年(1797年)王楷苏、王揩欧等修。一世祖子文公,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名人有诰授光禄大夫镇守江南江宁等处地方总兵官前后府都督同知王玺。 5. 灵石《王氏族谱》,20卷,清康熙27年(1688年)王尔康始修,乾隆55年(1790年)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历经100余年于1790年修成,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迁本邑静升村,成巨族。 6. 《王谢世家谱》,6册,王谢谱系、琅琊、太原正派、太原支派、太原别派、阳夏、琅琊世家谱。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天启壬戍端月西吴韩昌箕甫题《王谢世家序》,已人物传记为主,六朝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俱有国史,价值很高。 7. 《牛皋岭下王氏宗谱》,26册,民国25年王念学等修,一世祖汉五公,以太子晋为开宗始祖,明永乐年间奉太夫人由梓里迁牛皋岭,将荒无人烟、不通舟揖之地开成沃土。 8. 《黄县太原王氏族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王基鸿、王慕增等修,一世祖二公,太原王氏后裔,迁徙直隶长芦,元末与大公同迁黄,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大支。明中叶传抄,清乾隆、嘉庆、同治、道光年间重修。
1泄谟pS的回复
1986年10日,太原成立“太原王氏研究会”。1993年6月,泰国王氏宗亲总会、菲律宾太原王氏宗亲总会、新加坡太原王氏公会、马来西亚槟城王氏太原堂等共同发起的“第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在晋祠隆重开幕。至今有的王氏宗祠中依然刻着这样的对联,“太原望族源三晋,固始义师敬八闽”。太原俨然已经称为全球王氏的寻根之地。
但事实上身为中国第二大姓的“王”姓起源复杂。据学者考证,它的主要来源有七种: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妫姓,古帝虞舜之后;子姓,商朝王子比干之后;外族姓氏;王者之子;赐姓;冒姓等。但后来为什么会都归于太原王氏,出现“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说法?这要从被尊为王氏先祖的王子晋(亦称姬晋、王子乔等)说起。相传,春秋末期,太子晋长子宗敬仕为周司徒。当时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知国事不可为,遂上表告老致仕,“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家”。世人以其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
此后,后裔以王为姓,尊太子晋为“开宗始祖”,以宗敬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太原王氏子孙蕃衍、瓜瓞绵绵,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太原亦成为天下王氏地望之首。
那这位王氏先祖太子晋是何许人也?王子晋原是周灵王太子,据《国语》、《逸周书》等早期文献记载,他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却短寿早夭。但王氏宗祠中的“太子晋”却不简单等于这位早夭的太子。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中称“世人以其(太子晋)豫自知去期,故传称王子乔仙”;署名刘向的《列仙传》(或为后人托名刘向)中记到“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那王子乔又是谁?
王子乔是传说中的一位仙人,王充《论衡·无形》中说“赤松王乔,好道为仙,度世不死”。王乔是通过吞吐天地之气而长寿的真人,生活时代和流传特征与彭祖相近。这与十八而亡的太子晋有天壤之别,所以说王子乔和太子晋是两个人。但最晚在东汉时期,王氏后人就将两者合二为一并尊为先祖,上举的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就是一例。这种说法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如蔡邕在之后写成的《王子乔碑》一文中就说“绍胤不继,荒而不嗣”,可见在蔡邕的意识中,王子乔是没有后嗣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太原王氏的后人。
传王氏十八代王离生有二子,分别为王元、王威。长子王元率族人自河、洛避迁山东琅琊、临沂,自此开创琅琊王氏世代。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其实琅琊王氏在东汉时期本尊周桓王第二子成父为先祖,其因屡次打败戎狄而享名于齐。但在魏晋时期,因早夭而成仙的王子晋社会地位急剧提高,琅琊王氏为荣耀自身,部分人将先祖改成父为王子晋,出现成父与王子晋共存的局面。刘宋时期,王子晋才正式打败成父成为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共同的先祖。
但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本就各成体系,即便同尊王子晋,为何天下王氏是出自太原而非琅琊?第一,太原作为李渊、李世民起兵的“龙兴之地”,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二,唐初一系列重修谱牒的政治行为是这一说法形成的根本原因。
唐太宗时,高士廉奉命编订《氏族志》,因“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的规定,各姓纷纷自称与当时朝中官职最高的官员同出一家。而王氏被选中的恰好就是后来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齐名的“初唐四大名相”之一的王珪。王珪出生太原,其他王姓亦云出自太原。
之后,高宗时又重修《氏族志》,改名《姓氏录》。在官修族谱正式将太原王氏始祖定为王子晋,其他地方的王氏为了荣耀家族的来源,往往也将祖先附会为王子晋。至此正式形成“太原王氏为王子晋之后,其他各地的王氏均由太原迁出”的观点。
后来武则天封禅嵩山时,再一次确认了王子晋在王氏族谱中的正统地位,无意中推动了“天下王氏出太原”说的发展。其实,无论是“天下王氏出太原”还是王氏祖先为王子晋的说法,都不过是后人出于种种目的的附会。虽然这种附会并非历史真相,但在其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中华历史发展的隐线,只有拨乱反正、查明真相,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