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宗亲会的几个弊端
玥玥儿的回复
吕后设计夺嫡。
当时吕后的儿子刘盈被立为太子,但是几个月后,极度宠爱戚夫人的刘邦决定废掉刘盈。理由是他性格太过软弱仁慈,无法继承帝位。刘邦想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若是如此,戚夫人便会凭子贵,荣登皇后。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吕后采用了张良的计策,请出了谋略过人的"商山四皓"辅助刘盈。最终刘邦放弃了废太子之事,戚夫人也沦为了配角。
吕后开始干政。
刘邦驾崩之后,刘盈登基为帝,此时吕后开始了她的"干政大业"。他先是以欲加之罪囚禁了戚夫人,听到她的诅咒之后,吕后立刻诛杀了他的儿子刘如意。或许是觉得难以解气,吕后又残忍地将戚夫人做成了"人间"。后来她竟然让皇帝刘盈前来"欣赏"人间戚夫人,刘盈当场痛哭出声。并表示常人岂会做出如此残忍之事,大受刺激的刘盈,惧怕母亲的心狠手辣而不愿意处理朝政。吕后之所以让刘盈观看人彘,在我看来也是为了今后的专权做铺垫。她先让儿子惧怕自己的手段,今后才可以将其控制在手中。刘盈死后,吕太后正式开启专权的新篇章。虽然她贵为皇太后代,但可以实行皇帝的所有职权。当时的少帝刘恭,也只是毫无用处的摆设。朝中各种政务的处理,都由吕后决定。巩固自己权势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重用自己的宠臣,逐渐消灭皇室宗亲。这些都是吕后的"基本操作",也使得西汉时期的封建统治高度集中。她的夫君刘邦更是评价其位"真而主矣"。
自古后宫干政的结果,大都是朝纲混乱,百官心有怨言。但它也是稳固皇权的一种手段,后宫干政有哪些利弊呢?
第一个好处:增强皇权统治。
《史记·吕后本纪》中这样评价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杀大臣多吕后力"。
为何说后宫干政可以加强皇权统治呢?拿刘邦为例,他身为一国之君,即便对臣子产生猜忌也不便亲自动手。虽然吕后诛杀韩信只是为了稳定自己的权势,但也帮助刘邦铲除了威胁。世人只会骂吕后是蛇蝎心肠,但她只是做了刘邦想做的事情。即便是朝中有人谋反,夫妻二人也能够联手解决叛乱。皇帝在明,皇后在暗,两人的眼线遍布整个朝廷或民间,封建统治也会形成"钢铁堡垒"。第二个好处:加强政务的执行力度。
皇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除了是皇帝的正室,也是朝中的"第二把交椅"。未立皇后的帝王,处理政务好似独自行走在沙漠。皇后干政,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当然得是贤明的皇后。有时候皇帝每天面对繁重的政务,做决策时很容易主观片面。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大都是朝廷,而皇后可能会为天下百姓着想。如此一来,朝廷政务的执行力度也就有所提高。
后宫干政的弊端。
平衡的标准是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果后宫干政过度,则会影响帝王的执政。有些皇后为了自己的私仇或利益,会日夜在皇帝耳边"扇阴风",扰乱皇帝的客观判断。比如皇帝觉得长子性格坚韧,有帝王之谋略,想立其为太子。但皇后认为三儿子聪明伶俐,富有手段,适合统治天下。倘若皇帝过于宠爱皇后,很有可能听从她的意见。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三儿子登基,残暴昏庸,导致群臣激愤起兵谋反。其实所谓的"妇人之仁",可以理解为"妇人之阴狠",但大都是身不由己。在尔虞我诈的后宫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势力和手段,又怎能被皇帝宠幸呢?一入宫门心似铁,从此善良是路人。后宫干政,也只是皇后"维权"的过界行为。
清霄予梦的回复
察举制和科举制都是古代的一种选贤任能的考试形式,是普通老百姓出仕为官的有效途径。那么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科举制相较于察举制更加地公平公正。因为在察举制举荐制度下,主要的选择权利掌握在地方长官的手中,这就容易造成一些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许多官僚子弟则比普通百姓有更多被推荐的机会;而科举制度是允许士子们怀碟自荐,自由报考,只要你有能力,不论出身贫富,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凭借最终考试成绩决定去留,科举制度给众多寒门子弟提供了出仕为官的途径。第二,科举考试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虽然察举制也会举行相应的考试,但是考试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会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例如董仲舒时期其独尊儒术,所以察举制的考试内容基本上全是儒家内容,造成了儒学在几十年内独尊儒术的状况;而科举考试的考题范围则较为规范,行为了读书-考试-为官这样一条有迹可循的路径,让读书不再是单纯的为了修身养性,而是学而优则为仕,让知识和教育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第三,科举制度更有符合中央集权制的统治需求。在察举制中,人才多数是经由地方诸侯、郡守等管理者推荐给中央,再由皇帝对其进行任命,这样更容易造成地方掌权的现象(地方诸侯可仅挑选宗亲、依附者入仕为官);而科举制度则是在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进行的科举选拔考试,只要有才能,就可报考,减少徇私舞弊现象,而且还可以削减地方割据现象,增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一种人才选拔机制,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推荐制的人才选拔方式,它一般是由地方长官及负责人发现自己所管辖区域内的人才,并举荐给上级部门,再上级部门考核通过后予以录用。而科举考试,则是有贤能的人才,通过恩科考试的方式,获取入仕为官的途径。
综上看来,察举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举没有具体可量化的标准,仅仅凭借调查,就容易造成徇私舞弊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把持地方政权,威胁朝堂,进而形成世卿世禄的情况;察举制的选择权掌握在地方手中,这样容易造成权力分裂,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所以考试制度由察举制变为科举制,是历史和政治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咕啾姑娘的回复
刘焉没那个能耐,他成不了罪魁祸首。第一点:刘焉是“废史立牧”的始作俑者,但作为一项政策是有利有弊的。不能就此把东汉团结归为这一政策,也不能归罪于刘焉。
汉末天灾人祸,刘焉为了避祸,想求一安身之所,去做中央官吏。刘焉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气,就恳求朝廷布置去益州任职。刘焉提出了一个倡议:即用宗室、重臣为州牧,位在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军政大权以安定百姓,史称“废史立牧”。
朝廷同意了这一倡议,并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全权处置益州军政大事。刘焉到任之后,截绝交通,斩杀使者,根本隔绝了与朝廷的往来。在州牧任上,刘焉根本不受朝廷的控制,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军阀权力。其他州郡依样画葫芦,在全国范围内,构成了中央军阀割据,步调一致的场面。第二点:就是皇帝汉灵帝的锅,要说这汉灵帝能够说是彻头彻尾的昏君模板。
安于吃苦又好美色,整天在宫廷之内时夜夜笙歌,他这么玩要是到了明朝完整是不打紧。毕竟明朝末年皇权脆弱。崇祯皇帝当了十几年木匠皇帝,愣是靠内阁制度撑了十几年。但是这个汉灵帝所处的年代可是汉朝,汉朝的天子要是说不作为。那事情可就大了,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可不是闹着玩的,结果就直接招致了东汉末年呈现了大范围的土地兼并。
世家大族靠着或是明买或是争夺的手腕,直接把那群贫下中农给逼得破产了。要晓得这农民没了地,那可就什么都没有了。而恰巧又是这个时分,张角三兄弟揭竿而起,直接把农民起义这把大火烧塌了大汉的半边天。
第三点:东汉末年的党政,极大水平上招致了最后群雄逐鹿的场面。
这黄巾军灭了,可是世家大族的兵权也收不回来了。汉灵帝固然朝政不理睬,只喜欢玩乐。但是政治手腕十分高明,直接竖起来两个人,张让和何进这俩人。协助他统治天下,张让为宦官近侍,而何进是外戚。
皇帝接近张让,世家大族接近何进。后来袁绍就劝何进大权独揽,去弄死张让,结果何进透露了风声被张让给反杀了。要是说啊这何进也是个猪队友,按理来说他当时控制洛阳的大局部军权,二话不说直接莽就完了。结果非得进宫见本人的妹妹,直接让张让给砍了。在后来,占领西凉的董卓趁机进军关中,直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由于太残暴,大家都不认账,结果十几路诸侯就直接莽进关去
刘焉所提出的"废史立牧"的政策未尝不是为了顺应时局,东汉政府在当时面临着宏大的军事压力,西方有凉州豪强结合羌胡部落举兵叛变,军势要挟关中。北方则有鲜卑、乌桓虎视眈眈。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