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老祖宗亲手缝制的衣服是什么
把酒临风.的回复
本回答收录于「虎年唬不住」优质回答中
「虎年唬不住,新春趣答会」去看看虎,作为华夏文明的图腾象征符号,具有重要的社会关系与民俗文化意义,特别在民间十分普及。
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在一些自然现象面前经常显得无能为力,且其思维模式还处于蒙昧性、混沌性和幻想性阶段,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十分艰难。在此种情况下,一些原始部落开始把虎作为本族的图腾符号,将虎的形象刻在自身明显部位、服饰、器具、房门上,还以虎形象当作自己氏族名称、标志何护符,甚至将虎看作族群的保护神而崇拜;另一些部族还给虎画上双翅,成为“飞虎”神兽。虎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保护神。
人们把老虎尊为瑞兽,赋予美好的期望,从节日祭祀到孩童服饰玩具,人们制作各种虎形,以祈求驱逐邪恶、身体强健和吉祥安康。进入战国时期,相传在齐国大沽河流域,战乱后受瘟疫、野兽的威胁,为保护幼儿,齐民在布鞋上绣虎头,缝制带有小披巾的虎头帽,借以威慑百兽,避灾免祸,逐渐成为习俗。
到汉代,盛行崇虎习俗,虎被尊为“百兽之王”,被列为“四方神”之一。汉《民俗通义》载神荼、郁垒捉鬼、虎吞食恶鬼的神话。自此,虎能辟邪、镇宅的传说开始流传于世。
以虎塑造为型的服饰更加屡见不鲜,如虎头帽、虎头鞋、老虎枕和虎围嘴等,而这也正成为民间儿童服饰的主要日常着装之需。尤其是虎头帽、虎头鞋,不管其形制、文化内容,还是工艺结构,均带有中国传统服饰特色的影子。
虎头帽、虎头鞋具有实用价值。
虎头帽既暖和又舒适,在寒冬里的确可以给孩子遮风御寒。这一点在中原和北部地区较为明显,大多数虎头帽都有帽披,有的长度可以盖住肩部,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而虎头鞋,多数为大圆头或平头,适合儿童脚型,鞋底较为宽大,中间也不收腰,整体造型可爱敦厚。儿童的脚在鞋中不受那么多约束,宽大鞋底增加着地面积,儿童能踩实地面,十分有利其成长。
要知道,儿童活泼好动,脚部往往产生的汗液较多。而布料制作的虎头鞋,有着更好的吸汗和透气功能。相对于现代皮制品鞋而言,纯手工缝制的鞋底,安全简单的制作原料的布料虎头鞋,更利于孩子的成长。虎头帽、虎头鞋还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虎头帽重“虎脸”塑造,重在神韵。在基本帽型上,使用刺绣、补绣(贴绣)、堆锦等传统工艺手法,十分夸张地缝制出老虎的五官来,风格粗犷敦厚,老虎威猛突出,但又细腻可爱。加上色彩艳丽,装饰复杂,审美价值不言而喻。
而虎头鞋的做工也十分复杂。鞋的面料有红、黄、蓝或黑色等,以彩色布剪贴缝制或绣制成虎的眉、眼、耳、鼻,而虎须用白线做成,虎头中间绣一“王”字,虎势十足。除栩栩如生的造型,虎头鞋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艳丽,既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又借虎的形象传递爱意和祝福,美学价值更加突出。虎头帽虎头鞋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上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以及疾病的不了解,认为是妖魔鬼怪在作祟,为了驱魔辟邪,就用虎头帽虎头鞋的“虎”来抵抗无形的魔。据《风俗通义·礼典》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虎在民间是兽王,在传统观念中是一种瑞兽,认为可以保护人,能镇邪、驱邪,因此民间流行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的习俗。在虎头帽虎头鞋上,人们把对孩子的爱倾注在一针一线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承载着长辈对后辈的关爱和祝福,期望虎头帽能够消灾避邪,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幸福平安,期望孩子结实健壮,茁壮成长。
虎威严勇猛,历史上常象征军人的勇敢坚强。古代士兵的头盔常制成虎头形,帽前有虎头浮雕、双耳,与披风相连。且武士虎头盔与儿童虎头帽式也十分相似。儿童虎头帽也可理解为,由模仿武士头盔而来。时至今日,人们仍认为虎头鞋能除恶魔保平安,因此都要给孩子做双虎头鞋穿。在我们沂蒙山区还讲究穿三双虎头鞋,并保留让姑姑做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送侄儿的风俗。俗语有;“头双蓝(取谐音拦,即拦住不夭折),二双红(红能辟邪,可以免灾),二双紫落成(意即孩子在自家长大成人)。”有了蓝、红、紫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孩子必会安然无恙!
从虎头帽虎头鞋这种民间服饰来看,中国的民间艺术不仅重表现、形式,更注重的是情感。
听海868的回复
大家都知道新生儿的 抵抗力是非常低的 ,需要妈妈们精心的呵护。防止孩子出现一些身体上的问题。 特别是早产儿 ,在母体里没有待到足月的情况下,营 养比比正常的新生儿要差很多 。所以坊间种说法是保护早产宝宝的。就是给宝宝缝制一个 “百家被” 。 对于早产儿来说,大家心里都担心孩子出什么问题,老人用 土办法去保护孩子 ,也是老人对孩子的一种疼爱。而且对于隔辈亲,有的时候爷爷奶奶会比爸爸妈妈还要 疼爱孩子。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些很火的视频。是由 山东济宁的一位妈妈上传 。 这位妈妈描述自己的孩子是一名早产儿, 早产了一个多月 ,所以说刚出生的时候在医院里吃了不少苦。孩子的姥姥 非常心疼孩子 ,所以就根据老家的说法,让孩子 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盖百家被, 来祈求孩子可以 健康 的长大。这位姥姥真的去求来了一百块布,为孩子亲手缝制了一床百家被。 从孩子姥姥的一对一线上就能感觉到姥姥对外孙的爱。平常这位外婆也不在孩子身边,白天有事情要忙,所以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给孩子缝制, 所以这床被足足花了半个月的时间 ,而且尺寸也是完全按照成人被的大小来做的,这样就够孩子用到很大。 现在天气也逐渐 转凉 了,这位妈妈也给孩子 盖上姥姥亲手缝制的百家被 。也是寄希望孩子可以 健康 的长大。 对于这些老一辈的说法中,我觉得大部分都是不可靠的,但是这些依旧是老一辈儿家长给孩子爱的表达,他们无法理解这件事对错,他们只知道这样做在他们 内心上可以有一定的藉慰。 这个视频里的宝宝一看就是很幸福的,因为他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也有老人的疼爱。同时也应该是 爱屋及乌 的最好表现,因为妈妈是自己的女儿,而孩子是自己的外孙,女儿,所以这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本能。 无论是出钱,出力或者甚至于更多 ,这位姥姥也是心甘情愿,因为 他是自己女儿的孩子。 百家被顾名思义,用一百家的布缝成的。 那么对于一个新生儿来说,他的抵抗力是很弱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 培养孩子的抵抗力 ,让孩子的 抵抗力增强 。一百家的被就会有一百家的菌群,这样在小时候,宝宝接触的多了,从而才产生的抗体,也会抵抗更多的细菌,就是百家被的原理。 1、经验丰富 让孩子的爸妈来带孩子,如果是第二胎还好,如果是第一胎 ,家长根本没有带孩子的经验 ,所以相比于老人来说, 老人经验丰富, 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 及时的做出判断 ,以保证孩子的安全。老人带过孩子, 面对事情更加冷静,不会像大人一样慌张 ,有时候就是这些慌张也会伤到了孩子。 2、时间多可以陪伴孩子 一般请老人带孩子的时候, 老人都已经退休 了,现在家里没有事情做。而带孩子这件事情,正好可以让老人有事做好, 丰富一下老人的晚年生活,享受天伦之乐。 这样会让孩子更有归属感。 3、老人的耐心更足 老人经历的风雨多,走过的路多,所以说对待孩子的时候, 心态也更加稳定 , 耐心也非常多 ,不像家爸爸妈妈一样,还处在 社会 竞争的潮流当中,需要 考虑家庭 ,要 考虑工作 ,有的时候工作上的不顺心可能就会带给孩子。 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更容易给孩子打造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要求,过 大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没有好处的。 4、心态更加从容 有这么一句话: 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找猪养 。老人就秉承着朝 猪养的心态去养他的孙子辈儿。 没有说爸爸妈妈那么 事无巨细 ,但是他们有的经验也是很有道理的,父母的焦虑情绪很容易影响孩子,但是老人的从容的心态也是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会慢慢独立,这样对孩子的未来是有很大的好处。# 育儿 有方法#
东风吹来的回复
这个没有什么说法,这里面有农村的一种丧葬习俗。 老人去世,需要换寿衣,谁来换? 这个各地习惯应该不一样,黑嫂在这里只说我们这边的。 在我们这边,老人去世后第一时间并不是换衣服,而是通知本家本户的人,大家都来后,给老人押第一道纸,也叫“押魂”。 每个村里都有这样一个庙,有人去世,家里后辈就哭着到这个庙前烧一道纸,等于是把去世老人的魂押在了庙里,或者说存放在了庙里。 压完第一道纸后,村里人也都知道谁家老人去世了,一些中年妇女就来了,她们经常干这个,都是差不多五十多的妇女。 这里就出现题主的问题了:换寿衣。 有这些老人,一辈子倔强,自尊心也强,他们不想在去世后让人看见自己的身体,于是就会自己还没咽气前,或者自己换上,或者让子女帮忙换上。 这样就可以避免被别人看到了。 当然了,大多数自己是换不了的,老人去世前大多糊涂或者恐惧,他们没能力也没那个心情去换衣服,多由这些妇女来完成。 其实,人死如灯灭,为老人换寿衣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没有人笑话,更没有人说胡话。 等到停灵结束,到了要出殡发丧那一天,临出殡前,还得去庙里,这叫“起魂”,意思是把押在庙里的老人魂再请回来,随着老人尸体一起入土为安。 殡葬风俗非常严肃和繁复,而且不容出差错,都是有经验的人来操持这种事。 一代人老了后,年轻一代还得出现这样的操持人,送走一代,再来一代。如此循环,生生不息,村庄由此延续,村民由此传承。 这种风俗,现在已经很少了。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人老了都要提前做好棺材,准备好寿衣。有些老人在快去世的时候还要自己穿上寿衣。 提前做好棺材,人过六十,儿女们一般都好提前为老人做好棺材。俗话说”六十望棺”,本意是当时人的寿命比较短,人到六十,离死就不远了。而在农村的风俗中,也有为儿女后代”望官””望财”的含义。为什么要提前做好呢?这是三个原因,一是农村人朴实节俭,认为只有自己做的既结实,花钱又少。二是精工细做,当时都是手工操作,做一个棺材需要好几天时间。临时做怕来不及。三是,做好以后老人亲自看到,心里感到满意踏实,反而能多活些时间。当时农村好的棺材,多数由柏木制做。板材厚度3寸以上,做好以后只上底漆,待使用时再刷红漆。 提前做好寿衣,人过七十就要提前做好寿衣。一般都是里里外外一茬新,从内衣,上衣,裤子,鞋袜,帽子,袍子,那时侯外衣一般都用绸缎,缎子上衣,湖绸袍子。寿衣农村也是自己做,很少去寿衣店买,家里的妇女们好几个人也要做好几天。提前做好寿衣,也是为了老人高兴踏实,多活几年。当然也怕来不及。 王老汉60岁儿子们就准备了上好的柏木棺材。老汉心里很满意,放在自家的南屋里,每年夏天老汉都要在棺材顶上睡几天。过了七十,儿女们又为老汉准备好了寿衣,比当新郎时穿得还好。老汉把寿衣包好放在衣柜的最上层,每年都要检查好次,又怕受潮又怕鼠咬。王老汉过完84岁生日,觉得身体大不如前。这天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跟他们说,我这些天老是梦见死去的亲人,还有梦中你妈妈也常来叫我,恐怕活不了几天了。果然,苐三天晚上,王老汉穿好寿衣,安安静静地死去了。 问很多农村老人会在快去世的时候,自己穿上孝衣,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吗? 老人快去世时自己穿寿衣的很少见,但也有。大多是老人快故去时儿子和儿媳给穿上的。 农村人的习俗是,如果是寿终正寝的老人,决不能让他背着炕走,一定要尽量让他死在床板上,死在床板上才是真正的修来的好。 那就是在老人快咽气前,堂屋里就有人给搭好床板,里房的炕上儿子和儿媳给老把寿衣穿上,然后把老人抬到床板上安顿稳当,老人才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就是寿终正寝。 老人没断气前身体是软的,穿衣服好穿,也好抬,老人故去后身体逐渐僵硬,再穿寿衣就不好穿了。 给老人搭的床板有的是两扇门板,没有门板的也可以捆七个秫秸把,两条板凳一搭,头南脚北蹬后房檐,盖上蒙帘被,脸用黄纸盖上,就可以放声嚎哭了。 说老人自己穿上寿衣,那是在大年三十晚上,七八十岁的老人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就把提前做好的寿衣穿在身上,坐在房山炕尾的烟囱根处,等着新旧年交替,老人们认为,只有三十晚上穿上寿衣坐在烟囱根处,才能通达望乡台,这身寿衣才属于自己,否则到了阴间阎王见到的还是平常的装束,寿衣根本没带过去。 我姥姥去世时已经84岁了,她在70多岁的时候,就张罗着给自己做好了寿衣。农村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她可能是为自己七十三岁的坎儿做准备吧。她做寿衣所用布料棉花,都是自己她亲自置办的,所有的寿衣,都是她本人亲手缝制的。寿衣做好以后,就一直存放在她自己的一个箱子里,别人根本见不到。 我姥爷去世的早,我对姥爷的印象一点都没有,但是我姥姥的音容相貌我始终都没忘。我姥姥七十三岁平安度过了,可是七十四岁的时候,却得了偏瘫,在床上足足度过了十年。 她隔壁的邻居是她的表姐妹,她们老两口独自生活,我记事的时候,老头也是瘫痪在床的,都是由老太太自己侍候的。一年冬天,老太太忽然去世了。她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好好的呢,中午的时候,老太太的儿子过来看她们,才发现老太太已经去世多时了。由于老头瘫痪,一动不能动,只能眼看着老太太去世了,他想喊人,却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冬天都关紧了门窗,谁能听得到啊! 姥姥听说以后,自然是大哭一场。她说,她的表妹昨天过来和她唠嗑的时候,她就觉得有些不对,她表妹说话有些和平常不一样,她已经感觉到不可是却没想到会这么快,而且还死在了炕上,活着已经够遭罪的了,死后还得背着炕,这是上辈子造了多大孽啊! 姥姥自从她表妹死后,精神也变得很低迷,食欲很差。吃的少身体自然就越来越弱,以前自己还能翻身,也能坐起来。后来就全靠别人侍候了。她的屋里也渐渐的多了一种怪怪的味道,我也慢慢的不喜欢去她的屋里了。可是每次母亲带我过去,都逼着我在姥姥的屋里呆一会,我只是停留一会儿后,就想方设法的逃去舅舅的屋里,去和表哥表姐们玩了。 姥姥84岁了。有一天我母亲在我放学的时候,就接上我去了姥姥家。这天姥姥家的人很多,舅舅和大姨家的人都在,我们家的人也都来了。但是气氛上也没看出有什么异常,我们这些孩子聚在一起,都是特别兴奋,很快的就疯狂的玩在一起了。 晚饭是在姥姥的屋里吃的,据说是姥姥要求的。姥姥的炕上地下都放上了桌子,一大家子就挤在姥姥的屋里吃了一顿饭。舅母给姥姥做了一大碗疙瘩汤,姥姥却一口没吃,只是邪靠在卷起来的行李上,看着我们吃。舅妈见姥姥实在不吃,就把疙瘩汤分给了我们几个孩子,那疙瘩汤真挺好吃,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味道。 晚饭后,我们这些孩子都跑出去玩了,一直到九点钟左右了,我母亲还没叫我回家去,每天这个时候,我们可都早就回去了。我都有些困了,刚想去叫母亲回家,忽然听见姥姥的屋里传来一片哭声,还夹杂着妈妈、妈妈的叫喊声。我们这些孩子都楞了一下,随后就赶紧跑了过去。 我们跑到姥姥的屋里,看见姥姥已经躺在地上的一个门板上了。她全身穿着青衣青裤,头戴青布帽,脚穿青布鞋,闭着眼睛,嘴微张着,已经过世了。大人们见我们这些孩子突然挤进来,急忙把我们赶了出去。我们站在院子里,看着大人们急匆匆的忙这忙那,女人们都哭哭啼啼的,有些不知所措了。这会儿倒是都老实了。 过了一会,舅妈过来把我们领回她家的屋里,让我们赶紧睡觉,今天谁都不能回家睡觉了,由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我们这些孩子也老实了许多,都默不作声的躺在那儿,很快的,我就进入了梦乡。 天还没有大亮,我们就被喊了起来,母亲们过来给我们戴上了孝布,让我们来到院子里,原来姥姥已经入殓了。院子里已经摆放了一口紫红色的棺材,棺材前面摆着供品,一个泥盆里正烧着纸,母亲们把我们领到棺材面前,让我们跪在棺材前磕了几个头后,又把我们领到了一边。不久,就有很多人一起把棺材抬走了,随后又响起一片女人的哭声。 后来听说,那天早上,舅妈发现姥姥醒来时就好像添病了,神智有些不清,嘴里胡言乱语的,她说的什么也听不明白。她让舅舅去请了村里的大夫过来。大夫过来看了看,就告诉舅舅准备后事吧,老太太可能要走了。给姥姥喝了点药之后,到了下午,姥姥似乎清醒了过来,这才让大家在她的屋里吃了顿饭,她也借机看看所有的人。 晚饭以后,她让舅妈把自己的寿衣拿出来,放在了她的身边。九点的时候,她的呼吸变得紊乱了,她指着自己的寿衣,意思就是让大家帮她把寿衣穿上。由于穿衣服折腾了一下,穿好寿衣以后,姥姥已经是出气多进气少了,大家只好把她抬到地上那块事先准备好的门板上,放上去后刚把衣服理顺,姥姥就咽气了。 老人在去世前自己能穿上寿衣的很少见,在去世前让儿女帮着穿上寿衣的很多,据说如果不能在咽气以前穿上寿衣,以后再穿上的就带不走了,就只能光着身子上路了。有的老人在去世前可能会有预感,所以会要求子女帮着把寿衣穿上。人死的时候,也不能死在炕上,死在炕上,就得背着炕走,就得始终被炕压着,永远都翻不了身。这只是传说,究竟是不是我们活着的人,自然是不得而知了。 很多农村老人在快去世的时候,会自己穿上寿衣,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呢?其实这种文化由来已久,不但会让子孙们帮忙穿上寿衣,甚至还要提前几年置办自己的寿衣,棺木等。 喜葬 比如我们在莫言《丰乳肥臀》当中,母亲穿上了她婆婆在60岁大寿的时候缝制好的寿衣,她母亲还别出心裁,在双乳处挖了两个圆洞,让孩子们吃奶方便。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寿衣是死后才穿的,可是很多地方有“喜葬”的传统,也就是说,人过60之后就是“喜葬”,要和结婚的时候一样热闹,敲锣打鼓,宴请宾客,给老人穿上,这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的寿衣。 寿衣由来 寿衣分为帽子、衣裤、鞋袜,至少有3套,套数一般要求单数,不能是双数,因为双数意味着成双成对,还要带走一人。山东地区对于寿衣特别讲究,目前很多老人驾崩的时候,穿上9件套,上5下4。也有5件套的,上3,下2,如果岁数不到是不能享受这种待遇的,所以在寿衣上要减半。 寿衣的由来据说是清军入关时期流行开来的,清军入关之后不但要求蓄辫子,而且还要求穿清朝的衣服。但是这些规定没有包含死者,于是很多人在临终之时会穿上前朝的衣冠,这一风俗也得以保留下来。 这些寿衣非常讲究,要求用棉线织成的布,还要求从被褥到内衣,还有袍子,鞋袜等都要子女亲自做,这样才能凸显孝顺。可是近些年,人们都逐渐喜欢购买成衣,不再亲自做。寿衣基本上按照明朝官服来定制的,多以青色为主,也有用红布做的,寓意为子孙红火。因为人们相信,老人的魂魄留在祠堂,能够保佑子孙。此外寿衣不能用纽扣,只能用小布带,寓意为传宗接代,后继有人。 所以从这一套礼仪来看,古时候人们对于寿衣是非常看重的,老人希望自己能够风风光光地去到另外一个世界,不希望毫无颜面、赤溜溜地见到自己的祖宗。即使在民国末年,兵荒马乱的时期,很多家庭也会省吃俭用,为老人准备一套寿衣,还有棺木等。 厚葬文化 近些年很多南方地区盛行厚葬,不但在棺木上更加奢靡,在寿衣上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穿上了古代皇帝才穿的15件衣服,寓意为九五之尊,而且还要缝制上蛟龙。 如此精心的准备,是子女的心愿,也是老人的夙愿,所以很多老人在60岁之后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寿衣,陵墓等,而且时不时会拿出来穿一下,在棺木当中躺一下,试一下是否合身。除非家道中落,或者遇到灾年,人们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寿衣、棺木等进行典当的,寿衣、棺木等寄托着老人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 死后世界的憧憬 我们中国人对于死亡是非常忌讳的,不会在公开场合进行谈论,尤其是建国之后,除“四旧”,打到了牛鬼蛇神,同时也消灭了我们对于宗教的敬畏。所以在城市当中,这些经过无产阶级无神论教育的新一代人,对于未来世界没有任何寄托,同时也是临终之际也是绝望的。 而我们农村当中,“厚葬”不但会荫及子孙,而且让老人对来世,对死后的世界有很好的憧憬。 在很多南方地区,比如湖南、湖北等,很多地区甚至还有寿衣展,人们在结合明朝衣冠的时候,还加入了现代 时尚 艺术,除了不能用纽扣,奇数这些规则不变之外,很多寿衣还融入了中山装、旗袍等元素,看上去不像离去,更像是重生。 所以这也就不奇怪,很多老人对于死亡不但没有恐惧,甚至还有期待。有些地方老人会让自己的子孙穿上自己的寿衣,以躲过子孙的“灾年”,让孩子能够健 健康 康地成长。所以寿衣在他们看来,不但没有恐惧,甚至是家族当中的镇宅之宝。因此很多农村老人,在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穿上寿衣,也就不奇怪了。 生老病死,这是人生规迹,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老百姓,谁都无法改变[晕]! 农村里只要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比较讲究的妇女活到这岁数都为自已做好寿衣。我们这里俗称寿衣是"装裹衣"和"送老衣"。认为自已做的合身,自已挑选的布料和颜色自已待见,做工仔细穿起来舒服。 如果老人久病在床病情日益加重,病入膏肓汤水不进,有的儿女就帮助老人把寿衣穿上。民间传说这是"冲一冲″晦气!启盼病人回光返照、弃死回生。提前穿上寿衣,是告诉老人衣服给他穿好了让他安心,老人如有知觉、知道自已没有赤裸裸的离开人间,撒手人寰走的舒心。再者这时候身体柔软不僵硬穿寿衣好穿,穿的舒展。这也是为什么快去世时穿上寿衣的目的。 但是老人没有嚥气就提前穿上寿衣,这样的例子只占少数,多数人是断气死亡后,一方面通知管事的人到场,另一方面找有经验的人或者家人给故人穿寿衣。穿寿衣有讲究,讲穿单不穿双,穿四件六件寿衣,对家人不吉利,男女一般都穿五件和七件。(内衣,布衫,夹袄,棉长袍)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头戴帽子;女者穿红裙大褂棉袄,男女都穿袜子和鞋,内外衣裳均无纽扣。穿好后给亡者嘴里放枚铜钱叫"噙口钱″,说再转人世说话稳重,一言九鼎。脸上盖上白纸,就可以抬到辅有黄底白边褥子的灵床上,用麻绳梱住双脚盖好蒙头,贡桌上点上长明灯、燃上三根通天香、摆好四个鲜水果盘,四个摆有喂狗饼的盘子,中间弄一口大碗装满炉渣灰,插上七棵打狗棒,白事就可以往下进行了。且记!亡者要头西脚东摆放尸体。 农村人讲话"死者为大",为了办好白事老祖宗留下了很多讲究和规矩,但在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一切都是快节奏,所以必须要破旧立新 、吐故纳新,以环保、文明、节俭为中心来操办白事!不管以前有什么讲究说法,老人生前多尽孝,反对死后瞎胡闹!尊老爱幼人人爱,和谐 社会 渡小康。 我的想法代表你吗,列位师友?欢迎交流! 人之将死,苟延残喘之后,有一段时间会非常清楚,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病人就会让人给他把寿衣穿上,然后照着镜子摆弄一番,然后阖然辞世。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想应该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吧。 人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为了衣着整齐的进入另一个世界,他们会感到自己穿上衣服才放心。如果在断气后让别人草草给穿上,弄的前后左右不大妥贴,到了另一个世界,会被人笑话的。 农村还有一个说法,寿衣要在人断气前穿上,如果断气前没有穿上衣服,这就是人的魂魄光着屁股走了。赤身裸体去到西天极乐世界,那可就丢了大人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死的时间长了,胳膊腿不能打弯了,衣服就不好穿了,有时要把衣服剪破才能穿上,好好的衣服,怎忍心让他们给铰坏呢。 鉴于以上的原因,老人都愿意在生前就把寿衣穿上,这样才会放心的离去。 李大爷是我老家的邻居,很喜欢跟人开玩笑,平时就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几年前他患上了肺癌,到了晚期,在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后,知道了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活了;家人也早就给他准备好了寿衣。 李大爷也是一个开明的人,在快去世的前几天,他把自己的寿衣穿在身上,要家人扶着从上街到下街转了一圈,搞得大家又稀奇又害怕。 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来都没有人穿着寿衣在大街上行走过,今天他来让大家见识一下穿着寿衣的大活人。 像李大爷在快去世的时候,自己穿上寿衣,我想他的心里应该是很里悲凉的;这里面既有他对生命快走到尽头时的无可无奈何,也有人在临近死亡时,对人世的留恋心情吧。 这还能有什么说法,很多农村老人是因为不想过多的麻烦子女们,所以才自己知道自己快不行的时候提前穿上了寿衣!也有可能老人和媳妇之间关系不怎么好的,所以想着死后不想让她们帮着穿,有些关系不好的媳妇不一样能给过世的婆婆穿寿衣。 有些人老人过世之后子女根本就不给他们穿寿衣,只是换了身干净的衣服,甚至连衣服都不换,用毛巾擦拭逝世老人的脸和颈部就可以了!而几乎所有的老人逝世之后都希望穿上寿衣,再不济也能穿上一身新衣服,可是有些子女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有些老人自己准备了寿衣,在自己快不行了的时候嘱咐子女或者老伴(老伴未过世的)帮忙穿上,甚至自己珍着还能动的时候就已经自己穿上了寿衣! 我们村里就有一个老人(老伴已离世),由于和媳妇之间的关系不太好,她没有女儿,有一次她生了病,觉得自己快不行,所以珍着自己还能动作就自己穿上了寿衣。没想到的是她过了一段时间好了起来了,之前她的儿子们也带她到医院检查和治疗了一段时间,并不是什么大病之类的,但是病也是挺严重的,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再回,可是儿子没有多少钱给她治疗,所以只住了一天就出院了。老人以为自己得了绝症之类的(怀疑儿子瞒着不让她知道),想着自己必死无疑了,所以就提前为自己穿上了寿衣。 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朋友,农村老人在去世后会有很多的丧葬仪式,每个地方都不同,每个村子都有他自己的习俗,家中人会请来司仪,让老人穿上寿衣,一切流程走完之后会将老人下葬,虽然其中村庄的仪式非常的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点老人们都是要穿寿衣的,这是为什么呢? 在给去世的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不过说来,寿衣可不是单单穿上那么简单,怎么穿,穿几件都是有讲究的。说来,寿衣的数量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表达尊敬。现代人们生活觉得寿衣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在古代寿衣还是很贵重的,很多普通的百姓都买不起,而子女为老人买寿衣穿,其实就是为了让老人走的体面一点,这不仅是一种尊敬更被认为是一种孝顺。 人死后穿寿衣、办葬礼,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对逝者的敬意。其实,在农村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习俗,不管是否科学,但都是人们对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长辈们的尊敬。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