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唐太宗亲自讨伐高丽了吗
寂寞的烟的回复
历史上对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杨广评价可是不高,我们单从他的称号“炀”就知道,历史对他的评价是非常贬义的。!而且近些年来,许许多多影视作品也对他进行抹黑。
古人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只要帝号带“炀”皇帝多数都是亡国之君,要么就是意思果然是说他,逆天虐民,好大喜功,薄情寡义,荒唐无度!其实历史上记载,隋炀帝的长相也是一表人才。美姿仪少聪慧说的就是他。仁寿四年登上皇位以后,开始修隋(唐)大运河,又迁都洛阳。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都说他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起了农民的起义导致天下大乱,大业14年,江都兵变,被宇文化及弑杀,隋朝灭亡。
上文说到隋炀帝三征高丽,其实在他三征高丽之前就已经灭吐谷浑、讨战成、征讨契丹、甚至还征讨过琉球。总之是他在位期间,是连年征战不断。如果算上他父亲在位期间攻打高句丽,隋朝对高句丽用兵多达四次。反正隋朝就是,吃饭,睡觉,打仗还是打仗!特别是隋炀帝对征讨高句丽是情有独钟。
这个高句丽在古代位于什么地方呢?其实这个高句丽在古代也就是盘踞在鸭绿江两岸,位居我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区。古时候就称为辽东,很早都属于我们中国的版图。在隋朝时期被高句丽占据。
这个高句丽也像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他爸爸杨坚派大军30万攻打也没打出个所以然。后来杨广继位以后,又三次率军攻打高句丽,第一次为大业八年(612年)、第二次为大业九年(613年)、第三次攻打高句丽则为大业十年(614年)、就这么连续三年不停地对高句丽用兵。第一次对高句丽用兵,也是有海陆两军协同作战。虽然打到了平襄城外,但是中埋伏惨败而归。况且杨广临场瞎指挥延误了军情,断送了最佳时机。让高句丽的军队得到了缓息,就这样打了五个月,杨广也没有拿下辽东城;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隋炀帝不得不草率收场。第三次继续攻打高句丽,这次则是因为国内农民起义,高句丽也觉得国力不支,疲惫于战争,也派使臣请降隋朝,杨广也就此撤军。
所以隋炀帝对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动打了三次。这三次也是劳民伤财,一片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我认为隋朝如果不是坚决地攻打高句丽,也许隋朝会长远一些。
陈平明的回复
李世民是通过乘坐张亮的战船渡海而过远征高丽,虽然唐朝国力强盛,军队威武,又有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坐镇,按理来说应该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才对,但是李世民三次攻打高丽虽然每次都能取得不小的胜利,却依旧不能完全征服高丽。李世民第一次远征高丽,借助开国之大势,那是唐朝国力强盛,军队之中人才济济,尉迟敬德和张亮等盖世名将与李世民一同出征。天时地利人和皆占,首战便攻占了高丽的盖平城,此次战役当中李世民身先士卒,带领将士攻入敌城,杀敌数万,并且俘虏了二万余人,唐军军威大盛。随后唐朝大将张亮率唐军水师渡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奇袭高丽卑沙城,张亮手下将领程名振趁着夜色带领大军突袭卑沙城西城门,攻势凶猛,唐军凶猛的作战风格一举击破守军的心理防线,城中剩余军队全部投降,无一人抵抗。此次战役俘虏城中男女八千余人,缴获物资无数,有效的补充的唐军的粮草。但是李世民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唐军将领李世勣提出要强攻安市城,但是李世民担心军队伤亡太大,决定采用围而不攻的办法,迫使城中居民投降。唐军从春夏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和艰苦交战,围攻安市城时已经进入深秋,安市城守将宁死不出,唐军久攻不下只能无奈撤退,在途中又遇到暴风雪,死伤无数。在随后的日子中,李世民先后两次排除将领攻打高丽,虽然都取得一定的战果,但是没有一次能够彻底征服高丽。
LOVEACTUALLY的回复
太宗派使臣带着诏书命令高丽撤兵,泉盖苏文拒绝唐使,太宗于是决定出征。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不顾太子的苦劝,亲率六军东征高丽,并令太子留守定州监国。
唐军深入高丽,一路上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未多久便攻打至朝鲜安市城,由于守城城主的苦战,唐军随后陷入僵持。
由于战前太宗盲目乐观,未作战争的充分准备,而战线拉得过长,路途遥远,尤其是辽西走廊当时还是沼泽地,后方运输线不能保证。
天气逐渐转冷,不利于作战。同年九月,唐军军粮将尽,唐太宗不得不下诏退兵。
唐太宗很后悔发动了这场战争,说要是魏徵还活着,魏徵一定会劝阻他不要发动这场战争。魏徵643年病故后,唐太宗曾怀疑他与侯君集和杜正伦结党,而毁掉的自已亲自撰写的魏徵墓。
忏悔后,李世民下令重建魏徵的墓并召见和奖赏了魏徵的遗孀和孩子。
在定州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的路上,李世民病痈,在并州修养了几个月后才回到长安。回到长安后,唐太宗将一般政事交由了太子李治处理。
一些历史者认为唐太宗在攻安市城时受了伤,但具体是什么伤,说法不一,朝鲜18世纪以后的诗文、笔记小说称唐太宗眼部受到了箭伤。受伤说法於史无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灭高句丽之战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