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宋哲宗亲政是哪一年
立信跑.分卡的回复
这个事情还得从“元祐更化”说起,宋神宗病逝之后,年仅9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虽然执政能力非常出色,一度形成了“元祐之治”,但由于在此期间赵煦备受冷遇,且生活各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这使得他与高太后之间矛盾极度尖锐,这也延续到了他对元祐党人的厌恶之中。由于高太后执政期间大肆起复旧党官员,赵煦在亲政之后便自然对元祐旧党进行了打压。
神宗病逝之后的“元祐更化”,重新起复的旧党大肆打压新党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崩逝,年仅九岁的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由于皇帝年幼,宣仁太后高氏按宋真宗皇后刘娥先例,垂帘听政。
宋神宗驾崩之后,作为旧党领袖的司马光从洛阳进京奔丧,高太后向其询问执政方针,司马光连上好几篇奏札,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广纳谏言,废除新法”。不久,司马光以门下侍郎的身份入朝拜相,而另一位因反对变法而被贬的吕公著也重新被起复,拜为尚书左丞。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新法而隐居洛阳长达十五年之久,在其重新被起复之后,多年来遭受的压制全部爆发,他将变法的责任全部推给王安石,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并全盘否定新法,认为新法是“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在他的主持下,新法大部分被废除,旧法被逐步恢复。
自此开始,新党旧党之争重新燃起,在高太后垂帘的八年之中,旧党对新党的打击和倾轧从未停止。旧党刘挚、王岩叟、朱光庭等人通过大肆搜寻新党章惇、蔡确的传闻轶事,甚至不惜通过穿凿附会,对其进行诋毁。而其中之最,便是北宋开国以来打击面最广、力度最大的一次文字狱案——车盖亭诗案。
由于新党蔡确曾在立储之事中与高太后有怨,旧党于是利用这一矛盾,对整个新党进团进行了数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蔡确不仅被贬,且和章惇、韩缜一起被斥为“三奸”,而对于早已被司马光贬斥的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度重贬,甚至连地方为官的李德刍、吴安诗和蒲宗孟等人也没有放过。
在高太后垂帘听政的八年之中,她不仅对司马光信任有加,甚至在司马光死后,仍旧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贯彻到底,而旧党的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均在此期间受到重用。几年之间,朝中完全被旧党把持,而新党则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史称“元祐更化”。
赵煦与高太后矛盾激化,并延续到了新旧党争之中
虽然高太后的执政才能非常出色,其“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元祐之治”,而她本人更是被誉为“女中尧舜”。由于她与哲宗赵煦之间尖锐的矛盾,导致朝中党争极为严重,造成了一定的朝政动荡。
高太后与哲宗赵煦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皇帝年幼,高太后垂帘听政自然没有问题,但到赵煦十七岁亲政之时,高太后仍然持续听政,而大臣们同样没人劝说太后撤帘还政。由于高太后的座位与赵煦的座位相对,大臣们向高太后奏事时,便是背对赵煦,以至于赵煦亲政后谈及垂帘听政,说自己只能看见官员的臀部和背部。而由于官员们向来只向太后奏事,有事也根本不咨询皇帝意见,这导致赵煦一直就像个摆设一样,赵煦虽然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有次高太后问赵煦为何不在朝堂表达自己的看法,赵煦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这句话中,已经暴露出了极大的不满。
2、生活方面:高太后在生活上对赵煦的管教极为严格,为避免其亲近女色,便派了二十多个年长的宫女照顾其起居,甚至连其自由活动空间也加以限制。元祐四年(1089年)十二月,民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时,大臣刘安世和范祖禹直接上书要求皇帝自重,言辞极为激烈,高太后虽予以了搪塞,但事后却对赵煦身边的宫女逐个进行了审问。大臣们更是希望通过教导,使得赵煦成为一个宋仁宗那样的仁君,而不是宋神宗那样锐意进取之君。这一切,看似是为了宋神宗好,但长此以往却激起了其严重的逆反心理。
3、赵煦生母待遇问题:赵煦的生母朱氏出身微寒,虽然生下了皇帝赵煦,但一直以来都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毕恭毕敬,但高太后对其却极为严苛。赵煦即位后,想皇后被尊为皇太后,而朱氏却只能被尊为太妃,朝中大臣更是希望降低朱氏的等级,从而凸显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这使得赵煦对高太后对大臣们极度不满,直到高太后去世,赵煦亲政,他立即便下令将母亲的待遇提升到了与皇太后向氏一样的等级。
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赵煦对其和朝中大臣已经积蓄了太多的不满,只不过由于尚未亲政,他无法予以处置罢了。在高太后去世,赵煦亲政之后,这一切便全面爆发了。
赵煦亲政之后,元祐党人被全面打压
对于赵煦的不满,高太后并非没有感触。元佑八年(1093年)八月,高太后垂危之际,便曾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皇帝亲政后必然要启用一批新人,要其早做准备,今早退出朝廷,从而保全身家性命。
元祜八年(1093年)秋,高太后病逝,赵煦开始亲政,他立即重用了章惇、曾布等革新派,元祐党人开始遭到毁灭性打击。苏轼、苏辙等旧党官员被贬值岭南一代,就连已经去世的司马光也遭到追贬,而在章惇等人的挑拨下,甚至要以“老奸擅国”为名追废高太后的太后称号和待遇。对元祐年间的一切政策进行调整,恢复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并停止与西夏和谈,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仅在元符元年,被惩处的元祐旧党就多达八百三十多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便是赵煦长久以来所积压怨气的一次全面发泄。虽是发泄,但与高太后一样,赵煦却将这种情绪贯彻始终,在其统治期内,这些被打压的元祐旧党,根本没有任何翻身之日。
绍圣初年,朝廷巨星郊祀大礼,朝廷按例要颁布大赦诏令,原本就算是死刑都可以被赦免。但当有大臣请示,是否可以赦免被贬谪的旧党官员时,赵煦却立即予以了拒绝。绍圣四年(1097年),又有人建议让谪居岭南的刘挚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气”,赵煦再度拒绝,甚至连在岭南附近做些调动都不允许。
黑夜品鉴师?的回复
对于司马光的了解,大多数人对他的记忆都是来自于司马光幼年时候砸缸的故事,其实在此之后,这位聪明的孩子也非常有出息,成为了北宋时期的宰相。然而相比于名垂青史,司马光在死后的结局却有些惨不忍睹。
而这一切,主要归咎于司马光深陷北宋时期无休止的党争漩涡,而无法自拔。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反对新政,宋哲宗亲政后,司马光的谥号被夺回、墓碑被砸烂,甚至险些被鞭尸。
后来的宋高宗就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为王安石等新党变动祖宗之法,对王安石等人大加贬斥,除了将王安石逐出宋神宗庙庭之外,也将蔡确移出宋哲宗庙庭,而代之以司马光配享哲宗庙庭。若是泉下有知,宋哲宗见到司马光配享自己,一同接受后人祭祀,不知道是何感想。
司马光与宋哲宗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呢?这还得从司马光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
一、司马光何许人也
司马光除了是“砸缸”的那个孩子,他还是编纂《资治通鉴》的那个功臣。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15年,期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宋哲宗赵煦第一个年号)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其生平著作有很多,最主要的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之所以在死后被人弹劾,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北宋年间的党争而引发的一次失败变法。其实质,就是新旧党争矛盾的激化与升级。
二、高太后临危受命,继刘娥太后之后,北宋再次进入“听政”时期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秋,一次宫宴中,宋神宗赵顼正要提杯祝酒,意外发生了。
“暴得风疾,手弱觞侧,余酒沾污御袍”。
这种类似脑溢血或脑血栓的病症,彻底摧垮了这位勤于改革的帝王。从这一天开始,神宗的病情愈发严重,逐渐出现口不能言的情况,只能以点头与否来表示圣旨。
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病逝,第六子十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改元元佑。继刘娥太后临朝称制后,宋王朝再一次进入特殊的“垂帘听政”时期。一位比刘太后地位更为尊崇的女人即将成为新的“掌舵人”,她就是高滔滔高太后。她听政的对象,不再是那个性格柔和的宋仁宗赵祯,而是一个性格沉闷的少年。
其实在哲宗继位前夕,宋廷就已经进入了“听政”时期。元丰八年(1085)正月,宋神宗的病情加重,御医日夜看护,宰执王珪等中枢成员,一方面进言神宗尽快立储,一方面请求皇太后(即神宗的生母,英宗的皇后)权同听政,待皇帝康复后再行归政。
高太后的本意是不想在年过半百之时,再一次涉足朝政,但在宰执们的再三推请下,才决定听政。
神宗已经病危,主政的高太后面对这样的时局,显得力不从心。她面临的首要大事就是立储。当时,神宗还有同胞兄弟赵颢、赵頵两个亲王,都是主政的年龄,都年富力强,而且高太后还发现,这兄弟二人经常打探神宗的病情,其心事可谓叵测,高太后随即下令,禁止二王随意出入禁中,特别是神宗的居殿。与此她正秘密安排着另外一件大事。
宋神宗赵顼画像
元丰八年三月初一日,赵佣被立为太子(后改名赵煦)。初五日,神宗驾崩,赵佣在父亲的灵柩旁,穿上祖母早已准备妥当的黄袍,遵照神宗的遗诏,成为宋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即位,高太后顺理成章的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
三、司马光在高太后面前恃宠而骄,却忽略了她身后的小皇帝
宋神宗一贯主张革新,熙宁、元丰年间的“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成效不大,但却让北宋走向岌岌可危的边缘。直接体现在朝廷内外形成了两大派别:新党和旧党。两大派别之间,互相倾轧,搅乱时局。这种局面一直随着元丰年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逐渐失势才放缓。
高太后一向对新法变革不满,对反对新法的老臣十分器重,尤其是对司马光。神宗去世,司马光从洛阳进京奔丧。卫士见到他,都致敬行礼。老百姓在道路两旁欢迎他。他们高喊:
“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
从高太后主政的情形来看,虽然她喊出的政治口号是“子继父业,其分当然!”都知道,这只是为了稳定朝堂,神宗去世当月,旧党领袖司马光就被高太后召回京,授门下侍郎。可见高太后是非常反对新党的,其中心思想无外乎就是“废新法”。司马光与高太后可谓一拍即合,他仍然对新党和新法全盘否定,而且现在得到了太后的默默支持,司马光更是挺直了腰板。但高太后仍面临一个问题。
变法是在先帝的支持下开展的,现在要予以否定,神宗的脸往哪搁;废除新法,必须师出有名,如何冠冕堂皇地废除?司马光此时说,新法都是王安石、吕惠卿所为,神宗与新法并无关联。这种说法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如何废除新法呢,司马光又提出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口号:“以母改子”。当时就有新党人士反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是不是又在将高太后陷于不仁不义。司马光“以母改子,非子改父”这偷换概念的政治口号根本禁不住推敲。而且还给人一种高太后大权独揽的感觉。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最真切的感受者莫过于高太后身后的哲宗皇帝,这也给后来绍圣年间的政治清算埋下伏笔。
不管怎样,司马光“以母改子”还算冠冕堂皇,高太后觉得“师出有名”,所以一大批在熙丰年间被贬黜的旧党成员陆续被召回京,刘挚、范纯仁、苏轼、苏辙、文彦博、吕公著等相继被朝廷委以重任。旧党的联骈入朝,在与新党的力量对比上形成极大反差。
旧党翻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弹劾新党成员,在司马光的领导下,大批的台谏官将矛头直指蔡确、章惇,在不遗余力地声讨下,蔡确罢相,章惇罢知枢密院,司马光与吕公著先后拜相,宰执大权转入旧党的掌握之中。
一时间天下法令颓废,新旧法令交织在一起。从中央到地方整个行政体系纷乱如麻,旧党逐渐掌权。伴随着新旧党派斗争的白热化,从最初对法例的争论,逐渐演化成对异己的迫害,被贬死在岭南的新党前宰执蔡确,就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
王夫之:“进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退也;退一人,则曰此熙丰之所进也;行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革也;革一法,则曰此熙丰之所兴也。”
旧党如此如火如荼大肆压制新党的背后,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高太后身后的小皇帝:宋哲宗。当朝的宰执心中只有高太后,已经忘了后面还有一个小皇帝,殊不知这个小皇帝迟早是要亲政的。
四、哲宗亲政,司马光等旧党集体风光不再
哲宗早慧,年少时便自觉抄写佛经,为父皇祈祷早日康复。登基时,便有其父神宗一样的锐气,也决定了他不是一个耽于享乐的皇帝。高太后按照司马光“以母改子”的口号,废除新法的时候,无形中已经否定了神宗皇帝的历史功绩,而这一切哲宗都看在眼里。从内心深处来说,哲宗很敬仰自己的父亲,包括其推行的新法。但是高太后以及旧党,对新党中人以及新法的诋毁,在年幼的哲宗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一旦开枝散叶,就是旧党覆灭的时间。
对于司马光等人,哲宗可以没有感情地随意处置,但对于自己的奶奶高太后,哲宗心里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但从高太后的种种做法上来看,祖孙之间的裂痕,是难以弥补的。
高太后:每天那些大臣来奏事, 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吗?为何一句话也不说呢?
宋哲宗:娘娘(高太后)已处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
显而易见,哲宗平日里的沉默不语,其实是对奶奶高太后的无声反抗。这种与年龄不相宜的沉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躲避开了一些打击,但是对于一个十余岁的少年来讲,必然会对他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哲宗的成长和手中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愈加严重。
转眼间,哲宗到了婚配的年龄,元佑七年(1092年),高太后为十七岁的哲宗选了一个大他三岁的孟氏为皇后。哲宗对这名女子没有丝毫兴趣,更谈不上喜爱,不几年,宋哲宗移情于刘婕妤。按例,婚后哲宗要祭祀天地,宰执们就天地合祭与分别祭祀展开了争论,哲宗一反常态,据理力争,要求此后祭祀,一律按照神宗元丰六年之例分别祭祀,这一小小的争论,多少都流露出哲宗对神宗种种施政的尊重。
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后仙逝,在高太后去世前,她就已经察觉到哲宗对于新旧党争的态度,而且有预感,哲宗皇帝很有可能会进行政治清洗,而一旦开始政治清算,自己将是首当其冲。所以在弥留之际,高太后对范纯仁哀言道:
“老身受神宗顾命,临朝听政,诸卿试言,九年间,可曾施恩于高氏一族?我一心为公,一儿一女病死,都未曾得见。”
高太后说罢掩面痛哭。
高太后去世后,哲宗正式开始亲政,没有了高太后的压制,哲宗的话也开始变的多了,臣僚们不止一次的听到,哲宗回忆高太后垂帘时的情景,怨言道:“朕只见臀背。”可见哲宗对高太后的独意专行、宰执大臣唯高太后之命是从的情况,心怀不满已久。
旧党已经觉察到时局即将开始震荡,便积极上疏哲宗皇帝,他们很委婉地提出,即使哲宗对某些事要恢复,要重新起用某些人,一是要看是否对国家有利,二是要学习宋仁宗对待刘皇后的做法, 凡是刘娥垂帘时的一切政事,不许随便进言,而招致政局动荡。
对于旧党的上疏,哲宗置若罔闻。待到高太后的灵柩落葬后,新党人抓住时机,马上就有人上疏,希望哲宗继承先帝之政,哲宗随即起复章惇、安焘、李清臣等新党中人,到了这一年的三月,李清臣在殿试中直接否定元佑政治,绍述之意呼之欲出。正是因为准确得把握了哲宗的心理,新党一方才能在绍圣初年就抢占了先机,而剩下的就是章惇等人的表演了。
绍圣(宋哲宗的第二个年号)元年(1094年),一大批从前不入流的新党官员被宰执章惇召回京任职,准备对元祐群臣进行大规模报复,最先“中枪”的不是别人,正是司马光。
五、古代封建王朝党争背后的思考
旧党曾经制造了北宋立国以来最大的文字狱-——车盖亭诗案。而此时此刻,新党强势回归之后,旧党代表司马光一时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先有台谏官张商英因元祐时没能受到重用而积怨在心,开始猛烈抨击司马光、文彦博误国;后有章惇效法旧党对新党开具名单,逐一迫害的方式,将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等十一人安上“挟奸妄上”的罪名,不管元佑群臣是死是活,一概贬谪。
御史中丞黄履:“前宰相司马光,昨自先帝识拔,进位枢庭。光以不用其言,请归修史,先帝盛德优容,曲从其欲。……迨垂帘初,朝庭起光执政,当时士论翕然称之,以为光真能弼成圣德,上报先帝。不谓光深藏祸戾,追忿先朝,凡有所行,皆为非是。”
宋哲宗于是下诏,对司马光“夺赠谥,仆所立碑”,“追贬清远军节度副使,又贬崖州司户参军”。
司马光拥有的的太师、温国公的追赠和“文正”的美谥全部被收回,哲宗御赐的“忠清粹德”碑也对推倒,更是不断被追贬。
活着的范纯仁被安置永州(今湖南零陵),苏轼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剩下的元佑旧臣几乎都走了蔡确的老路,被贬谪岭南。
而与旧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高太后也被新党作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历经“同文馆之狱”后,加上哲宗生母的苦劝,哲宗这才怒斥章惇与蔡卞,是否还让他有脸跨进英宗的祖庙。一场追废高太后的政治闹剧才草草收场。而章惇、蔡卞此前更是利用宋哲宗的报复心理,他们怂恿哲宗“发冢斫棺”,要将司马光挖坟掘墓,好在宋哲宗并没有失去理智,没有容许。
同文馆之狱后,绍述政治到了末期,哲宗的锐气早已在党争中被消磨殆尽,加之哲宗身体孱弱,伴有咯血的宿疾。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影响,使他在政治领域很难有所作为。元符三年正月(1100年),在位十五年的宋哲宗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新党继续控制朝政,最终新党以蔡确配享哲宗庙庭。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宋高宗对新党却嗤之以鼻,对王安石等人大加贬斥,除了将王安石逐出宋神宗庙庭之外,也将蔡确移出宋哲宗庙庭,代之以司马光配享哲宗庙庭。这戏剧性的变化,若司马光泉下有知,也是始料不及啊。
甩甩宝宝的回复
哲宗在高太后生前,就不满她废除新法,打击新法派。亲政后,哲宗想继承父神宗的遗志推进新法,不久又恢复了变法主帅章惇、吕惠卿的军阶官、职称。元祐九年二月,哲宗任命李清臣为中书侍郎,邓润甫为尚书左丞。李清臣在殿试的时候,直接否定了元祐的政治,试图唤起绍圣的意思。介绍是绍圣年间使用频率最高的政治用语,本来是继承前人的做法,而哲宗则是继承父皇的遗志和事业。四月,哲宗与绍圣更换年号,明确表示将继承神宗的改革事业。不同意重新施行新法的苏辙被贬为知州,包庇他的范纯仁首相也被贬为知府。哲宗任命章惇为首相,任命枢密院,蔡京、许将等相继执政,林希了解枢密院,变法派统治朝政。哲宗登基时,年仅十岁,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命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上台后,废除了神宗时期的所有《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宋哲宗对司马光和高太后的执政和压迫感到不满。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成为哲宗亲政。哲宗亲政之后,据介绍,追司马光,贬苏轼、苏辙等老党人于岭南(今广西一带),继而重用章敦、曾布等革新派,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成为次年改元《绍圣》,中止与西夏的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乞讨。元符三年(1100年)1月汴京(今河南开封)病逝。哲宗登基时,年仅十岁,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命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上台后,废除了神宗时期的所有《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宋哲宗对司马光和高太后的执政和压迫感到不满。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成为哲宗亲政。哲宗亲政之后,据介绍,追司马光,贬苏轼、苏辙等老党人于岭南(今广西一带),继而重用章敦、曾布等革新派,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成为次年改元《绍圣》,中止与西夏的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乞讨。元符三年(1100年)1月汴京(今河南开封)病逝。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