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你回答 2025-09-19 17:28 151 人浏览

州牧为什么怕汉室宗亲

来自我心的回复

这些人当中不包括刘备。为什么要把刘备排除在外呢?不是说他的宗亲关系久远,而是因为他这个诸侯只是名义上是汉朝封的,实则是曹操送给他的一份人情,因而也就难以将其计算在内了。我们就来看看其他一些在汉灵帝时期就已经成名的那些汉室宗亲吧。

刘虞

刘虞曾任幽州刺史,因为处在北部边境,在少数民族之中很有威望,百姓甚至传唱歌谣赞扬他。后来因公事被免职。黄巾军再次爆发,张纯等人联合北方少数部族军队掳掠北方青、徐、幽、冀四州,公孙瓒抵挡不住,朝廷于是再次任命刘虞为幽州刺史。刘虞到任后,派出使者安抚各方,北方很快安定下来。少数部族不再为张纯所用,张纯也为部下所杀。因为刘虞有此大功,被朝廷任命为太尉,封襄贲侯。刘虞有个儿子在朝廷中任职,汉献帝想让刘虞西进将自己接出来,以便摆脱董卓的控制,为袁术所阻挠。这件事情和公孙瓒也有关系,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也越来越深,以至于两人发生了战争,公孙瓒不敌失败,后来被公孙瓒所杀。袁绍等人还曾经想立刘虞为帝,被刘虞拒绝。

刘虞在边境地区威望很高,为稳定汉朝边境地区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于汉朝廷也是非常忠诚,手里又握有合法的军队,为什么会就轻易失败被杀呢?有一种情况很能说明问题,这就是刘虞军事才能差。假如说让刘虞处在和平时期,他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边境大员,朝廷肯定会因为他而获得边境安定。但乱世就两说了,公孙瓒明里暗里给他使坏,他不但留下了这个人没有将其裁撤,最后还败在了这个人手里,实在令人惋惜。

刘岱刘繇兄弟

刘岱的伯父曾经担任过东汉的太尉,本人曾在汉朝任侍中,后来出任兖州刺史。在反董卓的关东诸侯大军当中,刘岱就是其中一支。刘岱和袁绍、公孙瓒关系都比较好,袁绍还把自己的家眷放在他那儿。袁绍公孙瓒有了矛盾,公孙瓒让刘岱赶走袁绍的家眷,刘岱犹豫不决。部下有人建议他询问程昱,程昱告诉他公孙瓒必败,刘岱没有赶走袁绍家眷。最后结果正如程昱所料。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刘岱想率军攻打。鲍信劝他说,这些人有百万之众,但他们没有粮食,只为抢掠。不如坚守不出,等他们没有吃的了,自然会退兵。刘岱不听兵败被杀。

刘繇是刘岱的兄弟,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任郎中,出任过下邑县长,因拒绝郡守请托而辞官。后来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为战乱故不到任,避居淮浦。再后来被任命为杨州刺史。刘繇任杨州刺史时,这一带已经是袁术的势力范围,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幸得将军吴景、孙贲(孙坚亲属部将)将其迎接到江南才得以立足。当时袁术打算自立为皇帝,到处攻城掠地,刘繇派樊能、张英驻守江边防御袁术。考虑到吴景、孙贲是袁术所任用的人,刘繇就将他们赶到江北。刘繇和袁术对峙一年多,胜负难分,战事胶着。此时的刘繇被朝廷任命为振武将军,拥兵数万。孙策经营江东,刘繇派张英、樊能对抗,被孙权打败,只好逃到豫章。刘繇帮助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上任,却被笮融诱杀。刘繇进攻笮融,首战失败。刘繇再战,将笮融打败。不久,刘繇因病去世。

刘岱刘繇兄弟,虽然因伯父而为世人知晓,但都能被举荐为一州刺史,恐怕也不是无能之辈。这两个人在三国史上却不太知名,原因就在于让人有点儿匆匆而过的感觉。刘岱死于对黄巾军的作战,而黄巾军实实在在不是有多大战斗力的队伍。刘繇被孙策打败,而孙策起兵时不过千把人,即便是过江后,也不过是五六千人,可见这刘繇军事才能是个什么水平。合起来说,兄弟俩的起点都很高,只是处在这乱世,军事方面这块短板太过明显,也就难以成就大事了。

刘璋

刘璋是因为继承了父亲刘焉的职位担任益州牧的,他能继任,不是他特别有能力,而是州内大吏贪图他“温仁”,或者说,这是一种各方势力平衡妥协的结果。这种温仁在平和年代可能会当一个稳当官,但在战乱年代就显得明显不足了。住在汉中的张鲁本来是挡在刘璋面前的一块挡箭牌,刘璋却将他的母亲及其弟弟给杀了,其实这种做法没有任何益处,只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仇敌。后来庞羲反叛都不及这个张鲁危害大。终于,刘璋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在别驾张松的撺掇下,将刘备招引了过来。后来的事情就很清楚了,刘备从他的内部起兵,直接就将他的益州给夺了。设想一下,如果这是刘备、孙策有这样一块地盘,那他还会用的着他人来抵御张鲁吗?结果张鲁没有打成,反而是引狼入室把自己的地盘让人家给吞了。

刘表

刘表在刘姓诸侯中可以说是最大的一股势力了,所谓“地方数千里,带甲数十万”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其实,刘表的据有荆州也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刘姓诸侯的状况,那就是能据有一州,却不能守卫其州。刘表是朝廷任命的州牧,他依靠着蒯越、蔡瑁这些大族,诱杀了所谓的“宗贼”,这才据有了权力。他同样摆脱不了这些豪族的控制,就连江夏的黄祖,也可以算得上是半个诸侯。要说他的军事才能那更是了了,一个长沙太守张羡反叛,他愣是围着攻打“连年不下”。要说战略思维,大局观,进取心更是无从说起。袁术称帝,这本来是他扩张的好机会,可是他却无啥作为;袁绍、曹操官渡之战,他只想到两面讨好;把刘备当贵宾迎进来却闲着不用,说来说去他也就是这个格局了。

三国刘姓诸侯为什么难成气候呢?我们可以反向的得到证明。三国成气候的三位开国君主,全部都是从基层干起,也就是从带兵打仗干起。这些刘姓诸侯,起点高,但缺乏历练,根基不稳,再加上没有乱世所具有的英豪之气和军事才能,所以不成气候也就不难理解了。

远行的回复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占据荆州、益州、汉中等地之后进位汉中王,他是先称王,然后才上书汉献帝求获认可,这也是当时的军阀们惯用的伎俩,先把生米煮成熟饭,再和名义上的朝廷备案。

刘备称王就意味着自立一国,当然需要有合法的法理依据来证明这个王是代表正义的,还需要把称王的原因和理由布告天下,这些相关的法理依据(自吹的)在群臣劝谏刘备称王的上书中,以及刘备称王后给汉献帝的上书中都有明白的表示。

在以马超为首的群臣上书中,先把曹操放在汉贼的位置:“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

然后把刘备的正面形象展现出来:“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 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

最后以汉初异性王联合勋贵铲除诸吕之乱为例,表示只有称王才能号召天下人消灭曹操:“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 念在弭乱。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

前后叠加,有理有据,看起来长篇大论,实际上的主要意思就是汉贼曹操称王了,皇叔刘备要和他对着干,身份要对等。

称王之后,刘备自己写给汉献帝备案的上书中也再次强调称王的意义:“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 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

主要意思是讲自己称王是为了保皇,还是拿铲除诸吕之乱为例,还特别强调了,现在到底还是大汉朝,异性的曹操都称王了,刘氏宗亲也必须要出来一个王跟曹操死磕,这个王非刘备莫属。

古人做什么事大多讲究名正言顺,特别是称王立国这种大事,刘备称王要找法理依据比曹操好找得多,因为他到底是姓刘,从起家以来就一直都打着汉室宗亲的招牌。

当初西汉建国后,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并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此后的两汉将近四百年都严格遵守这条誓言,连王莽篡汉之前都没有称过王。

现在出来一个曹操敢异姓称王,打破了四百年延续下来的规则,堂堂汉室宗亲还能落后于曹操?所以刘备称王的法理依据是充足的。

至于为什么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被汉献帝封王,而刘备要到三年后才称王?当时还没拿下汉中,刘备也还没有真正的在战场上击败过曹操,怕天下人不服而已,到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大败曹操的刘备才有底气称王。

小泥人的回复

三国时期的刘备是汉朝的宗室,后来刘备建立的国家国号就叫做汉。刘备也一直被大家称之为刘皇叔。据他自己说,他是汉景帝阁下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但是根据可靠的资料来源,这个中山靖王刘胜一生生了126个儿子。也就是说,从他这一代开始,刘邦的血脉就已经得到充足的大爆发了如果按照正常的繁衍情况,传到东汉末年刘备这一代,跟刘备平辈的叔伯兄弟可能早就达到一千多人以上了,这还仅仅是只算了中山靖王这一支。如果同汉高祖刘邦的源头算起的话,数目就更加庞大了。

我说这么多,其实目的有二。第一个是想说,实际上刘备的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是非常可疑的,他到底是真的是汉朝的宗亲,还是冒认的,我们到现在为止都难以弄清楚,这是一笔糊涂账,刘备很有可能是冒认的。第二点,即使刘备是宗亲,也实在没什么了不起了,到了他这一代,早已成为平民,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既然大家都搞不清楚真实状况,为什么只有刘备敢于去冒认汉室宗亲,而没有其他人去冒充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大家的家室背景都很透明,难以冒充。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天下大乱的时候,都有哪些诸侯在,曹操、孙坚、袁绍、袁术、韩馥、陶谦、董卓、吕布、刘表等等,他们中几乎每一个人有着盘个错节的势力和背景,曹操是宦官后代,满朝皆知,孙坚是江东人士少年就成名了,袁绍袁术兄弟是四世三公的望族,韩馥、陶谦等人都是官场的老面孔,董卓、吕布也是早已成名的州牧和将领,所以一路看下来,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弄虚作假的机会。

他们丧失了先天条件,过早曝光了。

而刘备具备这个条件,他一把年纪了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在这之前只不过在一个小村子里生活,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存在,关于他的身世、身份一直都是一个迷,无人知晓。

第二,平民百姓冒充这个身份没有用。

其实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的冒充事件。就像汉光武帝中兴的时候,就有不少势力的君主冒认姓刘,说是什么汉朝的宗亲,然后图谋称帝。可后来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可见这种情况是无处藏身的。刘备这个时代的冒充者可能就仅仅刘备一人而已。其他人有可以冒充的,但他们却没有冒充的动机。只有登上最高政治舞台的人才需要借助这层光鲜的外衣。而普通百姓拿这个是没有用的。

一般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身份又太透明,不能成功。

这就造成了当时的奇怪事情,刘备一个人占据着皇叔的名号,四处招摇撞骗。

实际上当时的宗亲还是不少的,刘繇、刘表、刘焉、刘虞、刘晔等等,他们都是大家已知范围内的大汉宗室。但是他们并没有过多对于这一点进行宣传,只有刘备几乎闹得人尽皆知。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