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什么叫汉氏宗亲
碧连天的回复
三国时期的刘备是汉朝的宗室,后来刘备建立的国家国号就叫做汉。刘备也一直被大家称之为刘皇叔。据他自己说,他是汉景帝阁下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但是根据可靠的资料来源,这个中山靖王刘胜一生生了126个儿子。也就是说,从他这一代开始,刘邦的血脉就已经得到充足的大爆发了如果按照正常的繁衍情况,传到东汉末年刘备这一代,跟刘备平辈的叔伯兄弟可能早就达到一千多人以上了,这还仅仅是只算了中山靖王这一支。如果同汉高祖刘邦的源头算起的话,数目就更加庞大了。
我说这么多,其实目的有二。第一个是想说,实际上刘备的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是非常可疑的,他到底是真的是汉朝的宗亲,还是冒认的,我们到现在为止都难以弄清楚,这是一笔糊涂账,刘备很有可能是冒认的。第二点,即使刘备是宗亲,也实在没什么了不起了,到了他这一代,早已成为平民,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既然大家都搞不清楚真实状况,为什么只有刘备敢于去冒认汉室宗亲,而没有其他人去冒充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大家的家室背景都很透明,难以冒充。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天下大乱的时候,都有哪些诸侯在,曹操、孙坚、袁绍、袁术、韩馥、陶谦、董卓、吕布、刘表等等,他们中几乎每一个人有着盘个错节的势力和背景,曹操是宦官后代,满朝皆知,孙坚是江东人士少年就成名了,袁绍袁术兄弟是四世三公的望族,韩馥、陶谦等人都是官场的老面孔,董卓、吕布也是早已成名的州牧和将领,所以一路看下来,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弄虚作假的机会。
他们丧失了先天条件,过早曝光了。
而刘备具备这个条件,他一把年纪了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在这之前只不过在一个小村子里生活,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存在,关于他的身世、身份一直都是一个迷,无人知晓。
第二,平民百姓冒充这个身份没有用。
其实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的冒充事件。就像汉光武帝中兴的时候,就有不少势力的君主冒认姓刘,说是什么汉朝的宗亲,然后图谋称帝。可后来大家都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可见这种情况是无处藏身的。刘备这个时代的冒充者可能就仅仅刘备一人而已。其他人有可以冒充的,但他们却没有冒充的动机。只有登上最高政治舞台的人才需要借助这层光鲜的外衣。而普通百姓拿这个是没有用的。
一般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身份又太透明,不能成功。
这就造成了当时的奇怪事情,刘备一个人占据着皇叔的名号,四处招摇撞骗。
实际上当时的宗亲还是不少的,刘繇、刘表、刘焉、刘虞、刘晔等等,他们都是大家已知范围内的大汉宗室。但是他们并没有过多对于这一点进行宣传,只有刘备几乎闹得人尽皆知。
海景的回复
宗亲制度之姓氏制度与华夏的血脉繁衍
>(二)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姓”这个字,它左边是一个“女”,右边是一个“生”,就是一个女人生小孩。如果这样解释,没太大价值。其实这个表达出了什么呢?就是这个“姓”最初来源于母亲。下面慢慢给你讲 在我们华夏族里,起初,并没有几个姓, 可能“姬和姜”要更早些,现在所说的上古八大姓,就是“姬、姜、好、嬴、妫、姒、妊、姞”,而象“姞”姓都是黄帝之后产生的。也许有人感到奇怪,这些姓都有“女”字旁,为什么,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他们代表了都来源于同一个祖母嘛。 这几个姓之间是通婚对象,过着“知母不知父”的生活。如果你好奇,你会发现,自这几个古姓后,就几乎很少出现过,带有“女”字旁的新姓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母系开始过渡到父系了。我们华夏历史上,从母系过渡到父系,应该是轩辕黄帝前后。轩辕黄帝出生于姬水,其实,就是出生于姬姓的母系部落里,那个部落旁边有一条河,当然就叫姬水了。炎帝出生于姜水,其实,就是出生于姜姓的母系部落里,那个部落旁边也有一条河,就叫姜水了。最早的姓,专指女方的标志。炎帝和黄帝是同父的兄弟。之后,姓有所增加,如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称祝融八姓。有了新姓后,后世子孙就以此为姓,就不能再延续原来那个宗姓,这个叫另立宗姓。 为什么要另立姓呢?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只有很少的姓的氏族通婚,也不方便啊。同姓的人有一定代数隔离,还是可以通婚的,重新立个姓,就可以通婚了。从姬姓中分出一部分,改姓滕,以后,姬姓就可以和滕姓通婚了。你看先秦以后,两个同姓是可以通婚的,不过还是要互相查看一下,有没有五六代内的血亲关系,如果有,那就结不成婚。就好象现在某人娶了他的表妹,表妹都隔了足够的代数了,结婚的也存在。先秦之前,我们的祖先其实也规定了多少代内同姓不婚,对我们的祖先当时所处的条件来说,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一般实施,都以异姓通婚为准。所以,这一切都是为了便于“生育儿女繁衍子孙”。先秦之前,这个“新姓”的产生,可不是乱产生,不是你想取个姓就取个姓,这些姓都是天子赐封的,因为先秦之前的宗亲制度是相当严格的,自己另立姓根本就得不到华夏内部的承认,把你当外族人看待, 立姓之礼 只有天子才具有,这个就是赐姓。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就是“生育繁衍”。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这些都是"天子赐姓"。有了新"姓"代表你到外地开了新宗,比如中原迁徙到福建,在中原时候你叫"姬"姓,把你分封到福建某地,赐予你一个新姓,比如"王",那你就在福建某地开始你"王姓"的新宗,这个福建某地就是你这个姓的发源地。先秦之前,华夏人是怎么称呼自己的名字呢?是不是,你姓“姜”,你就对别人说我是“姜某某”呢?不是这样的,古书也不会这样记载,你说的你是“姜某某”,那是先秦之后的事情,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因为先秦时期,女子 “称姓不称氏”,且称姓时要放在名字之后。而氏仅仅男子使用,男子“称氏不称姓”,并且称氏时要放在名字之前,这个习惯可能是祖母社会遗留下来的,因为汉人的“姓”最早起源于母系部落,象黄帝姬姓,就是来源于其母。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原因,与同姓不婚有关,就是求婚的是男子一方,男子要根据女方提供的姓,来判断是不是和自己同姓,同姓则不能求婚啊,女子的 姓 ,是男方很关心的。而男子称氏,主要是向女方表明自己来自哪个家族。才有“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的说法。关于男子的称呼,举例来说你看“吕不韦”,“吕”其实是他的家族的“氏”称,也就是“吕氏家族”,他不姓“吕”,他姓姜,他的门客们写的《吕氏春秋》,可以看出了吧,以他家族的名义写的。先秦之后,其子孙以其氏“吕”为姓,后来的“吕姓”,就来源于先秦的吕氏家族。还有“管仲”,他不姓“管”,他姓“姬”,他叫“管氏”,代表了他所在的“管氏”家族,“管氏”家族的后代,以其“氏”为姓,就是现在的“姓管”的人。现在的人都把秦始皇叫“嬴政”,其实是开玩笑,的确秦始皇姓“嬴”,他是赵氏,名政,在那个时候,应该叫“赵政”,他的家族叫“赵氏家族”,你看现在“赵”姓的人就是以“氏”为姓,其宗祖就是姓“嬴”。“赵氏家族”在商王朝的时候,就是放马的,到西周时候,专门给周王室放马,并在西边圈了很大一片地,作为牧马场,家族地位虽然不高,但全国的很多马都出自他那里,因为周王室的出了一点事情,让犬戎给打过来了,赵氏家族就几乎都去打犬戎了,而且周王室在赵氏家族的护送下,从秦川迁到了洛阳,后来,肥沃的秦川都由赵氏来经营,秦始皇家族就从这里开始发家。还有现在所说的"姜尚",姓姜,名望,吕氏,字子牙,在先秦之前,可不是称呼其"姜尚",应该称"吕望",属于吕氏家族,吕不韦是吕望的家族后裔。 "孔子",其实不姓孔,应该是姓"子"(也有说姓“姬”或“妫”),孔氏,名丘,字仲尼,代表了当时的"孔氏家族",今天的"孔姓"是其后人。 屈原,姓芈,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代表当时的"屈氏家族",当时"屈氏家族"的高祖是华夏五帝之"颛顼",屈氏家族出自上古的颛顼所在的"高阳氏"家族,屈原的父亲是"伯庸"。因为《离骚》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后有"屈"姓。禹,姒姓,来自夏后氏家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大就是伟大的意思,表示他治水功劳很大。而关于先秦"女子称姓不称氏"的例子,如商王妃"妇好", 这个"好"是表示她的姓,而这个"妇"是她的一个称谓,我们要倒过来读,"妇好"的解读就是姓好,称谓妇。晋文公重耳的夫人“齐姜”,‘姜’就是她姓姜,‘齐’是表示她是齐国女子,齐君的宗女。其实,到西周春秋的时候,可考证的姓,仅仅只有二十二姓。 怎么后来一下子就发展到那么多姓呢,你看到宋代时候,那个《百家姓》里都收录了五百多个姓。 这个是因为先秦以后,华夏文明,西周完善的宗亲制度受到了影响,过去,只有天子才有立姓之礼,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姓氏不分,概念混在一起,就把氏当姓,把姓当氏,虽然后世天子也可以赐姓,已经没那么严格了。你看《史记》记载项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就是项羽的祖先被封在一个叫“项”的地方,他的家族氏号就为“项”,项羽家族是武将世家,不然他怎么会继承他家族彪悍的体质-力拔山兮气盖世呢,后世“项”姓人家发源于项氏家族;记载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记载刘邦“姓刘氏,字季。”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出现姓氏连贯在一起的习惯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突出家族代号,比如“刘家”的称呼,逐渐变成了“刘姓”的称呼,你看那个“刘备”,按照后来的标准,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姓刘”的一个人,但是在当时,“刘氏”,“刘家”的概念还没有完全过渡到“刘姓”,虽然他是个平民,但他也以出自“刘氏家族”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因为“刘氏”是汉室宗亲啊,刘备当然也就是汉室宗亲,不然怎么会被当时认同呢。最鼎盛的东汉,我们汉人的总人口就三千到四千万左右而已,不象现在一个姓的人数有达上亿。三国时期发生内战,这个是我们祖先的重大失误之一,那时候的各大家族损耗不小,我们汉人的一流二流三流武将文臣基本都消耗光了,总人口打来还剩几十万,所有胡人总人口超过了汉人,结果就发生了五胡乱华,中原无力坚守,都被胡人占去了,汉人不得不衣冠南渡,还剩下两晋半壁江山以及四流五流不入流的武将文臣,维持了几百年。先秦的姓当然没那么多,但氏有那么多嘛,先秦后的姓一下子就变多了。现在讲“陈姓”和“陈氏”,都搞成一样了,现在很多人都把“姓氏”连贯起来称呼。要是在过去,“姓”就是“姓”,“氏”就是“氏”,象管仲,姬姓管氏,他的一些后人就把"管"从氏变成了姓。其实,我们华夏的“先秦二十二古姓”,在只有很少的姓能看到存在,很多姓都没有继承了。既然,现在已经姓和氏不分,是不是,真的就没有区别了呢?还是有区别的,“氏”和“姓”的分工,还是不一样,只是其称呼自先秦以后, 不那么讲究了。比如"张氏"和"张姓"就不一样。 "张氏",代表某一个"张姓"的小家族。"张姓"代表所有姓"张"的大宗族或大家族。比如你看那"张氏米店"等等,其实就是"张家米店",就是一个"姓张"的人家,开的一个米店。"张氏族谱"其实是指一个小家族的族谱,并不是宗姓谱。观察其区别,就是张姓代表宗姓,张氏代表家族,意味着张姓包含了很多张氏的家族。说了那么多, 我们来举个如果全面认识“姓氏名”的实际例子,比如你迁徙到“青水”(假如的话),那么你可能的氏族号或家族号,就是“青氏”,这个根据你来定。而“名”就是指你所在氏族或家族内部个人身份区别称呼,那就是“桃",还有字,比如字“玄”,《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整个下来,对你的表达就是“青氏,刘姓,名桃,字玄”,在先秦之前,男子称氏不称姓的时候,你就称呼自己为“青桃”,别人也这么称呼你。先秦之后,姓氏名称不分,那么你就叫“刘桃”,这个时候,就不会单独去弄个叫“青”的氏族名,直接就是刘氏。如果有辈分字,比如是“家”字辈,那就叫“刘家桃”。后来,还盛行“号”,就是美称尊称,比如自号“广莲居士”,还有岳飞谥号“武穆王”等等。这里顺便说说"辈分字",应该后来才盛行的,主要用于一个家族内部辈分排列,从中看出辈分高,还是辈分低,处于哪个辈分,辈分字用于区分辈分。为什么需要辈分字呢?因为一个小家庭,几口人,很容易区分出辈分,一个家族大了过后,要区分辈分,是非常非常难的,记不住那么多啊,这样就要借助辈分字,从辈分字中区分出辈分大小。这个是我们华夏宗亲制度的范围。各个家族的辈分字都不太一样。但有的家族的人迁居出去了,成立新家族,也可能会继续使用原来那套辈分字排列,以后两地的人一起对照一下辈分字,就知道辈分大小,也可以看出两地家族迁居渊源关系。
比 如湖北省孝感县祝站镇下新乡岗上湾一带李氏,32字次序字辈如下 “ 方正端凝 启延宗庆 统承宏绪 基贤继盛 显扬先业 邦家之光 文章炳耀 永世其昌”。
江西建昌(今南城)李姓一支派字为:“略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
湖南临澧《张氏族谱》一支辈分派字为:“宏开锦运,家邦昌明,远辉先业,丕振贤升,元良登久,福泽龙兴。”
《韶山毛氏族谱》辈分派字为:“立显荣朝土,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名章。”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辈分"的概念,实际是宗亲制度的一部分,教化族民,传承了几千年。当我们的宗亲制度很完善,辈分表达都很完善的时候,其它民族或部落还处于野人状态,无伦序的状态,至今,很多民族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辈分制度,有,则多是学华夏而成。下面是常见的辈分参考,这个是必须要知道的,各地以及各个时代叫法有点点区别,但是意义是一样的。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1)祖: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2)祖父:在过去,“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3)祖母:祖母之称古今通用。(4)婆:是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过去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多称为高祖父。但需注意的是,过去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4)爷: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过去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8)生母: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11)姨 “姨”、“姨姨”、“阿姨”。(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统称为“诸表”。)8、夫妻(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2)妻、妻子: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9、与丈夫相关亲属(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10、与妻子相关亲属(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以前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煜煜同学的回复
据说在刘备年幼的时候,他家的门前就有一棵大桑树,当时就有相士说过这一家以后一定会有贵人出现。几十年后,刘备打下蜀汉等地,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登基为帝,不可不谓之为贵人。在刘备家门口就有一棵大桑树,文曰:生高五丈馀。足足有五丈那么高,长得是枝繁叶盛,远远看着,那枝叶就像是大户人家的马车上面那个车盖,浓郁豪华。当时有一个非常善于相术的人,经常给人算命,叫李定,他路过的时候看到这棵桑树,曾感叹说:此处必出贵人!虽然年幼的刘备并不懂什么叫贵人,但是他也知道车盖是有钱人家才有的,他在跟小朋友玩的时候就发出豪言壮语: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悉知,这羽葆盖车只有帝王才能坐啊,吓得他叔叔赶紧捂住他的嘴。年幼的刘备所居住的村子,可以说大部分的人都是中山靖王的后人,是刘氏皇室的宗亲,却只有刘备满怀壮志。刘备跟曹操、孙权不同,曹操是有着大官的祖上,而孙权更是有孙坚、孙策为之打下江山,刘备可以说是零起点,无论是求学的艰辛,还是他创业的起步,他在多经打击之下,仍有满怀的壮志确实不易,多经磨难也让他学到、看到更多,最后终是在众多人的相助之下打下蜀汉的江山,证明他的才学与能力并不输于其他人,让他终在宗亲之中脱颖而出。刘备大半生的梦想,匡扶汉室,也曾在未得功业之前暗自伤怀,老骥伏枥而不甘,可他保持一颗最初的努力心,为着他的羽葆盖车而奋斗,终是功成名就,在蜀汉打下一方天地,登基为帝,真的坐上了有羽葆盖的马车,与曹操、孙权形成三国之势,你们说是不是很厉害?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