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刘晔身为汉室宗亲吗
铁英和的回复
曹操麾下谋士众多,足智多谋的刘烨就是其中之一,先后辅佐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帝王。有意思的是,身为曹魏重臣的刘晔却是名副其实的汉室宗亲,与东汉皇族的关系比刘备还近。西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第十子刘彻后来继承皇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的子孙后代也就成为西汉的嫡系,此后所有的西汉皇帝(昭、海昏侯、宣、元、成、哀、平、孺子婴)都是汉武帝的子孙。一、汉武帝登基后实行“推恩令”和“酎金夺爵”
导致兄弟们的子孙后代基本都降为列侯乃至富农平民。汉武帝的哥哥、汉景帝的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有一批后代子孙后来在陈留郡和南阳郡一带定居生活。王莽篡汉之后,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子孙出现了一个“位面之子”——汉光武帝刘秀。正因如此,长沙定王一系成为汉朝嫡系,东汉所有皇帝都是长沙定王的后代,刘晔则是光武帝第四子刘延的后代。刘备是汉武帝的另一个哥哥、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与东汉皇族在汉景帝时就分开了。二、而刘晔则是正儿八经的长沙定王之后
光武帝子孙,与东汉皇族的血缘关系自然更为接近。灰灰谈谈史,今天给大家带来刘晔身为汉室宗亲不匡扶汉室,为什么还要帮助曹操?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强人所难,当时的汉室宗亲很多,比如有刘表,刘璋等,他们难道不想匡扶汉室,并不是他们不想,实际上是他们无能为力,汉室宗亲中也只有刘备才建立了那么一点势力,而刘备也是借用匡扶汉室的名义才获得政治上的正确性。三、而刘备最后也失败了
三家最终归晋,你能说刘备不匡扶汉室?刘晔虽然也是汉室宗亲,但是这个人是一个有能力但是喜欢逢迎的人。刘晔二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刘晔所在的扬州也豪强四起,刘晔家是扬州的高族名人,因此被用兵的郑宝的招揽,而刘晔则认为郑宝这些人不成大器,不愿意与跟他们同流合污。
煎饼卷大葱的回复
《三国演义》中,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刘备时不时的显摆他是汉室宗亲的身份,但实际上他和汉室宗亲的关系也越来远了,而当时曹操手下与汉室宗亲的谋臣也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刘晔。刘备是汉武帝的另一个哥哥的后代,而刘晔是正宗的汉室宗亲,正是因为刘晔的身世,最后刘晔最终郁郁而疯。刘晔出谋划策,平定山贼陈策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尤其扬州地区。当时扬州当地的郑宝,无论是能力还是力气上都很有优势,于是刘晔设计杀死了郑宝,并收编了郑宝手下的几千人小兵小将。随后刘晔投奔曹操,曹操曾多次平定陈策都未成功,这时刘晔提议先赠予好处,并且再用好言相劝,而大军在后面,山贼就会自己投降,失败。曹操同意,最终平定陈策。刘晔是三国时期最悲剧的天才战略家
刘晔在三国历史上的地位并不高,但他在天下大势却有着非常敏锐的判断和洞察力,但其出身敏感,也不是汝颖集团的人,所以曹三代都不是特别信任他,防范的成分要比其他人多很多,对于他所提议的战略政策,曹操也选择不听,最终发狂郁郁而终,落得最悲惨的战略家。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刘晔的
刘晔出身高贵,并且身上有着非常惊艳的战略方针。曹氏父子都不信任刘晔,但他没有做对不起父子三代的事,反而是曹氏对不起刘晔。由于长时间的不认同,所以刘晔认为得到君主的认可才是最有意义的,之后刘晔开始失去自我。但最后君主还是厌恶了刘晔这般现状和模样,也失去了君主的信任,最终疯了。
曾经的刘晔向往匡世济民,最终未能实现,做个小人,也当不好,每天生活在孤独和绝望中,最后变得空无一物,也失去了自我,开始为讨好君主而活,这大概也就是造化弄人吧。
兰因如梦的回复
刘晔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刘晔经郭嘉推荐,为曹操效力。对袁绍作战时提出用发石车,击退了敌人来自营楼的攻击。曹氏三代元老,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国太中大夫。料事如神,屡献奇策,用之则吉,违之则凶,但终因他为汉室宗亲而被曹氏所忌,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所献取蜀灭吴之策,未被曹操和曹丕父子采纳.刘晔之才未尽其用,而曹魏也终于未能统一全国。 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曹公辟为仓曹掾,转主簿,迁行军长史兼领军。文帝受禅,进侍中,赐爵关内侯。明帝即位,进封东亭侯,后以疾为太中大夫,转大鸿胪,复逊位为太中大夫。卒,谥曰景侯。说起曹营的谋臣,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说出诸如郭嘉,荀彧,贾诩等人,很少有人会提及刘晔。我想这也难怪,毕竟一部宏大的《三国演义》里,刘晔的出场机会实在太少了。但是翻翻《三国志》我发现,刘晔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智谋之臣。个人认为,他与郭嘉诸人各有千秋。《三国志》里记载,“刘晔字子扬,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在旁人看来身为帝王之后,是多么荣耀的事啊,不然刘备也不会到处宣扬了。可是在我看来,刘晔之所以怀有佐世之才而未建佐世之功,其根源恰恰是这个帝王之后的出身。刘晔在曹营之中,所进奇论,多与众人相左,也很少被采纳,但是事后莫不应验,可见他见机料敌之能不在郭嘉,荀彧,贾诩诸人之下。聊陈诸事于下:1,太祖(即曹操)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
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2,(曹操平定汉中后)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
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后果失汉中,还折了夏侯渊)3,(孟)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文帝竟不易,后达终于叛败。4,(曹丕)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5,(孙权)遣使称籓。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果如晔言)。6,(曹丕讨伐孙权)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以上都是引自《三国志》,诸君看看,见机料敌,仿佛神算。倘使曹氏能用之如郭嘉,荀彧,贾诩等人,其功绩岂能在他们之下,即使吴、蜀也不难平定啊。然而曹氏除了在山贼时采纳他的意见之外,几乎从来不曾见用。与曹氏用人唯才大相径庭,这又是为何呢?本人曾翻查过一些资料,觉得唯一的理由就是----什么
出身不好,偏偏是帝王之后。不然连贾诩这种屡次与曹氏作对的人都能得到重用,刘晔为什么不行??曹氏性忌多疑是出了名的,“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三国志-魏书十二》)对于本势力内“心向汉室”(之所以加引号,乃是有些人可能并不是)的人所采取的手段更是极其残酷的,董承等图谋恢复汉室的人被诛灭九族且不说,光看看荀彧,崔琰即可窥见一斑。曹操晋位魏公之时,荀彧以为太祖(即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结果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以为不助己,导致荀彧忧郁而死;曹操被封为魏王时,崔琰说了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而被诛。曹操如此,曹丕亦复如是。刘晔好歹是汉光武子阜陵王之后,比之荀彧,崔琰诸人,他与汉室的关系近得多了,曹氏又岂能不疑,岂能不防备!!刘晔也许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朝廷中略不交接时人。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他心里很明白曹魏代汉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他也没有身为汉室支叶当为汉室尽忠的打算,至于他想过没有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匹夫无罪,怀壁其罪”,不是你没打算就行了,“汉光武子阜陵王之后”一摆出来,虽然没有刘备那么恐怖,恐怕也要吓着几个人吧(何况曹氏还有点神经质呢)。惜哉子扬,空怀佐世之才;憾矣子扬,未建佐世之功。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