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你回答 2025-09-19 21:35 112 人浏览

论语仁爱是什么书

一恋之秋的回复

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里的仁爱之道,两万多字的《论语》里,仁这个字,被提到109次。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

究竟什么是仁爱呢?

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

我们大家想想,其实,这就是人行走于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打一盏灯客观上是给别人照亮路,主观上也给自己规避了很多风险。在这个布满苍茫的世界上,我们都是明眼人吗?我们都能洞悉一切事项,规避一切风险吗?有时,为了让别人方便,打着灯笼为别人照亮,别人可以躲开你,你自己的风险,也就没有了。

仁爱是什么?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种点点滴滴身边的行为。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也贯穿了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

孔子有些解释很平实,他可以直截了当告诉你,怎样做到仁爱。子张问老师,怎么能做到仁?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有五点你要做到了,仁就算做到了。

哪五点呢?老师说:恭,宽,信,敏,惠。

第一个是恭敬的恭,恭则不侮,翻译出来就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必恭必敬的态度,那他的生命,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恭,永远与敬相连,也就是说,能够对别人恭的人,他是一种松弛的,柔软的。比如你到弓箭店去买一把弓,有人会看到橱窗里那把最漂亮的良弓,那弓永远是拉开的,非常漂亮,撑在那儿。其他的都一把一把地挂在墙上,不拉开就不漂亮。

老板,我一定要买橱窗里的那把展品。老板说,你别要那个展品,那张弓它天天绷着,你真要买回去一拉,顶多能射40米。墙上那些弓看上去很松弛,但你用同样大的力气,可以射出90米,因为它们不绷着。

我们的生命也一样,有些人为标签活着,要别人的那种尊重,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攻击性,老是绷出一副完美的恣态。这样的人,有时候反而会容易招致一些攻击,甚至是羞辱。因为我们过于挑剔,不用说在一个团队,就是你回家,比如你劳累了一天,晚上进家门,家人在厨房炒菜,看见你回来了,高高兴兴地端上一盘菜,让你尝尝 。

你可能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吃了一口,很不高兴,怎么这么咸,打死卖盐的了?家人会咯噔一下,人家忍一下,没说什么。端出第二盘菜,你又吃了一口,今天这个菜炒老了!以后等我进门再炒。又端上来第三盘菜,你还没拿筷子,这俩菜怎么搭配在一起,炒错了吧?

如果你对每一盘菜都这么挑剔,脾气再好的人,再是你的亲人,只有把围裙一甩,这顿饭你别吃了。这样绷着的人,一定会换来对自己的尊重吗?

什么叫恭则不侮?这个世界上,凡人凡事,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尊重一点别人的辛苦,同样是一顿不完美的饭菜,如果你进门高高兴兴地招呼老人,招呼孩子洗手,说闻见香味了,大家赶紧上桌,其实可以吃得很快乐。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也形成了世界对我们的态度。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你和颜悦色,别人就笑语春风,你怒目相向,别人就怨气冲冲。我们想得到世界什么待遇,就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

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面对他人。

第二点叫宽则得众,恭敬之心自然会带来宽和的态度,宽可不容易啊,禅诗里有一句话,叫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眼睛要是被一点尘埃所蒙住,就是给你三界,你都觉得活得很郁闷,但心头要是没事,坐在自家的床上,觉得天宽地阔。

宽与窄,跟你现在住的60平米,还是200平米,关系不太大,跟你怎么看这个生活,关系很大很大。在这个世界上,同样的生活,会有不同的解释。

有一个小镇,德高望重的智者,坐在村口,看见来来往往的人,都在跟他打听,想寻找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居住地。

先过来一个人说,我想问问你们小镇,适不适合我居住?我原来住的那个小镇不好,镇上的人都很自私,狭隘,每一个人都是飞短流长的,他们都不完美,人人都有缺点,我在那里有无数的磕磕碰碰,全都是仇人,我已经住得不耐烦了。我一定要找一个特别美好,人人都是道德君子的地方。老人听了以后说,对不起,我们这个镇上住的人,跟你原来住的地方的人一样,请你往前面再去找吧!

第二个人过来说,我也在找一个最好的小镇,因为我原来住的那个小镇特别好,不得已才已搬出来,我十分怀念原来那个镇上的人,温柔,善良,朴实,人际之间很温暖,互相来往,我在那儿人缘一直很好,我就想还找一个那样的地方。老人跟他说,你算找对了,我们这儿跟你原来的小镇一样,你就住这儿吧!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这个老人守着的是同一个镇子,对第一个人说,我们这儿的人全是有毛病的,他对第二个人说,我们这个镇上的人,就像你期待的那样,全是谦谦君子。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优与劣的种种特点,看你用什么态度去解释它。一个心宽的人,他看世界一定与众不同。

在一个女性杂志上,我看见过一篇标题特别好的文章,叫上帝开着一家美容店。女人怕衰老,希望自己漂亮,希望青春常驻。文章告诉你一个秘密,就看你去没去过上帝的美容店。

那个美容店是管什么的呢?不管这个女人穿的衣服是不是昂贵,他会让你一定穿得非常得体。不管这个女人,长得是不是漂亮,他会让你脸上一定有微笑。他也不管这个女人身材是不是好看,他会要求这个女人待人一定是温和的,优雅的,谦恭的。这个美容店,既给人美容,又给人礼仪。

如果你曾经去过这家上帝美容店,你去的次数多了,久而久之,你就会是一个青春不老的女人。

这个说法印证了一个道理,就是你对别人宽和,就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这个回馈是什么呢?你到处都会拥有朋友,人家就会喜欢你,这就叫做宽则得众。

当你怀着一颗恭敬之心,抱着一种宽和态度,去对待他人的时候,你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尊重,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肯定。这就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提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得的,光有修养是不够竞争力的,我们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呢?

宽,意味着人的修养,仅仅有修养能够在世界上安身立命吗?我们还得有职业生涯,第三点叫信。

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就是谁有信用,就会有更多的人,任用守信之人。用今天的话来说,你的职业生涯就宽广,老有人给你机遇。

我在大学教书十几年,感受很深,经常有往届的学生回来跟老师聊天,说自己现在外面的发展。我惊讶地发现,发展最好的那些学生,后劲最大的学生,往往不是当年专业上的尖子,不是一直拿奖学金,排名第一第二的孩子。排名第一第二的孩子,一到单位就不融合,恃才傲物,觉得当年我是保送上研究生的,你凭什么分配我跟本科生干一样的活?你不重视我,我就跳槽。而有些专业资质平平的,为人笃诚守信,他到一个地方能做到,用他的名字守住他的信誉。给一件事就做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领导就不断地给他机会。一路走来,三年两年看不出,五年八年,十年二十年,你就会发现:诚信人品,永远比专业技术重要得多。因为这个社会,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有一部分专业知识已经过时了,专业是需要不断更新的,人品和信誉,在一个公民社会里,永远是人格的基石。

人品和信誉,永远是人格的基石。

第四点,叫敏则有功。谁敏锐,谁敏捷,谁就能建功立业。我们人人都在做功,但有的人做的是无用功。谁敏锐,谁敏捷呢?你能不能从不经意处获得灵感的火花呢?

美国有过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最贫困的时候,买油漆,买画布,买彩色颜料的钱都没有。他只好在街上给人画广告,后来流落到堪萨斯州,在一座教堂里给人家修修补补壁画。晚上惨到只能住在破败的车库里,身边唯一的生命只有一个小耗子,经常吱吱呀呀地在陪伴他。他觉得孤独,跟小耗子成了好朋友。

一个偶然的机会,好莱坞要推出一部动画片,寻找主创设计师,他就画呀画呀,画了四五稿都不行,晚上他一个人坐在车库里,咬着画笔,盯着画纸,好像已经走到穷途末路。那只小老鼠就蹲在他画案上,两只小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他也看着这只小耗子,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造型,落在笔下的就是米老鼠。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迪斯尼先生,米老鼠灵光乍现,车库里一只小耗子,成就了一位大师,成就了一个卡通形象。

敏是什么?敏就是抓住无所不在的机遇。敏不仅表现在这样一种敏锐,敏捷上,还表现在日常经常绷起来的神经上,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自省,对环境的观察和防微杜渐。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个试验,把反应极其敏捷的青蛙,扔在一个滚油的锅里。这个青蛙敏捷到,啪一跳,能从油锅里迅速跳出来逃生,居然可以不被烫死。如果把它放在锅里,锅里盛满冷水,然后在锅底下加温,逐渐逐渐加温,这个青蛙在锅里待着,毫无知觉,等到变成一锅热水时,青蛙已经浑身瘫软,没有什么行动能力了。这只青蛙就被烫死在这锅开水里。

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就是人的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对整个日常生活的察省之中。

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

能够一生保持这样一种态度的人,敏则有功,他能建功立业。

第五点,叫做惠。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一个团队领导,有慈惠之心,面对你所有的下属,你才有足够的资格去使用得动别人。在精神价值上,要不断地肯定下属,在物质利益上,能与他们分享,那么你就能得到忠臣死士,能够用得动人。

有时候,有这样一种心态,就能得到一个团队的真正敬重和尊重,这就是惠则足以使人。有慈惠之心,他就能带动起这个团队。

孔子说的,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如果都做到的话,仁,基本上就做到了。仁,真的很难吗?它有的时候,就是一种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可以以此安身立命。

有了仁爱,你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个人有了仁爱,并不是做好好先生,而是他去真正分出来什么是真正的好人,什么是真正的恶人。他心中的是非判断,其实是明确的。

孔子说过,乡原,德之贼也。什么叫乡原?就是指好好先生,谁都不得罪,你觉得这种人好吗?孔子说,这才是德之贼。你经常和稀泥,没有是非标准,会纵容不好事情的发生。不要以为孔子提倡忠恕之道,提倡宽容善良,就毫无节制。真正的仁爱,一定是有准则的。真正的仁爱,一定是能够是非恩怨都在眼前分明的。疾恶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爱的人,有是有非,就叫能好人,能恶人。

有仁爱在心的人,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他是让人格性命可以建设扩大气象的一个根本依托。这样的东西是怎么得来的呢?

儒家的经典,有这样一个道理,它既给你一个辽阔境界,同时也给你一条达到境界的可行之路。

一切都在点滴之中,《论语》它是课堂笔记,它有很多问答,它把学生的迷惑都呈现出来了。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樊迟跟着老师游于舞雩台下,大家聊着如何提升道德修养,樊迟问老师三件事,第一是崇德,一个人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第二叫修慝,一个人如何改正自己的邪恶之心?第三件叫辨惑,给我一双惠眼,如何去伪存真?于迷惑之中有所分辨。

这三件事很难,老师感慨地说,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一个人遇到任何一件事,都好好地先去做,把它做到位,做彻底,做完美,然后再去计较名誉,报酬,这叫先事而后得。所有的事你都先尽心去做好,然后再想你的所得,这样不就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了吗?

孔子又提出第二个,修慝,怎么改正自己的缺点呢?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你自己认认真真地把那些缺点改了,在改的过程中,就看着自个儿,别老看着别人的毛病,别指指点点说他还不如我,领导一批评,总有人在那儿比,凭什么处分我呀?谁谁谁还不如我呢。孔子说你先别看他的不好,你先改正自己。这就叫见贤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不就是修慝,不就改正自己了吗?

第三点,辨惑。人为什么会迷惑?这跟人一时火起,丧失理性有关系。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他没有告诉怎么辨惑,先告诉你:什么是惑?就是人一时之愤,突然火冒三丈。这个时候,人是没有理性而言的。他连自个儿都忘了,忘其身。就为一个误会,他会大打出手,连性命都不要。按民间说法,这叫昏了头,迷了窍。他就不想想自己家里,上有高堂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这不仅忘其身,而且还会连累到他的亲人,这还不是迷惑吗?

人如果心里一直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就不至于出现这种冲动。你看孔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用平时做人的道理,来回答学生的提问,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告诉你怎样去修养一个君子之德。

孔子不仅是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生活的年代,毕竟是在两千多年前,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充分张扬个性的时代,现代人的价值判断,也在发生变化。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又会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启示呢?

它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生命的状态。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点点滴滴的穿越,自己的评价都是我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中,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是那种从书斋到办公室,看起来担当天下,永远铁青着脸,穿着职业装的人。内心真正有仁爱的人,一定有他的亲人,有他的朋友。他热爱山川河流,热爱四时风物,热爱跟别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而他那种柔软的情怀,可以无所不在,去感染所有的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仁爱。

仁爱是一种态度的流露。

在流光陶冶下,人人都难免感伤,如李白所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我们总是这样迎来送往,活在流光之中,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孔子有一句话,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这一辈子,总要选择做点事,但这里面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看看你在哪个层次上。

知之者,对你的职业,行业,你有了解,这容易,现在去读一个专业,拿一个文凭,考一个资格证,这都叫知之者。这是第一级。

比这高一个层次的是叫好之者,就是你真正热爱它,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都投入进去。这样的人固然在这个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这种生命未免沉重。你可能会忘记这个世界的风花雪月,你可以牺牲很多跟家人闲度的流光,就是因为你好知。

这个境界,也不是最高的,最高境界叫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一个事业投入的过程中,你感受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在这里面你的心是舒展的,你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在点点滴滴之间,每天你能感受到,世界对你的一种善意,你那种欢腾之心,会把你带到一个愉悦的境界之中。

其实,仁爱者永远不是我们总要去杀身成仁,那是指极端状况下。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苦难不来临的时候,人没有必要刻意去寻找。但是当苦难来临的时候,人心可以坦然不畏惧。我们在常态的生活里,仁爱之心就是让我们保有这样一种跟世界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的对抗,也不是完全的妥协,而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

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态度跟世界生成一种融洽。

同样的一锅沸水,投进去三样东西,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扔进一个生鸡蛋,鸡蛋是流质的,煮啊煮啊,最后生鸡蛋,变成坚硬的熟鸡蛋了。这是一种状态,柔软的人心被世界磨砺了,最后变得迟钝,毫无知觉。

扔进一个坚硬的胡萝卜,煮啊煮啊,最后捞出来的是软塌塌的,这是第二种态度。人心原来是刚强的,是青涩的,有梦想的,最后妥协了,失去了自我。

第三种,你投入的是茶叶,茶叶在滚水中煮啊煮啊,最后水也不是水了,干茶叶也不是茶叶了,而成了一锅茶水。你跟世界之间生成一种全新的价值。

什么是仁爱?仁爱就是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以一种欢乐和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跟自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需要为社会,为国家去承担使命的时候,临大节而不亏,而在生活常态中保持我们的欢愉。这样的态度,我想每个人都能做到。

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爱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我希望这一句话,是孔子越过两千年流光,说给我们每一个子孙后人的。就在就在此刻,就是我们每一颗心对自己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你真正信任了这件事的时候,仁爱就在这一刻,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被仁爱充满,我们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明年今日的回复

请参考下面详细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二、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月半的回复

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4、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译: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古文今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古文今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