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你回答 2025-09-19 10:59 200 人浏览

论语四到什么好处

矜诗少女的回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所汇编的语录。《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参)的学术报告。《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学的心得报告,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是曾子以后几代的学生,是战国时期作品。按写作时间:《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PS:《大学》、《中庸》宋以前都不是独立的文章,是《礼记》的两章。宋朝时期被大儒朱熹单独抽了出来,作为四书之二,并对《大学》的原文进行了私自篡排。所以《大学》有两个版本。古时候的学习顺序,一般最开始是《大学》,然后是《论语》,《中庸》和《孟子》。因为四书是宋代以后的说法,而按朱注本(熹)的理解,大学的文字比较浅显,意思也比较明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论语》是基本的儒家入门经书,深入浅出,《中庸》和《孟子》主要将的帝王、用世之道,所以放在最后。一般四书会夹杂着五经一起学习,比如《诗经》、《书经》因为四书文章里引用很多,所以都是要参合学习的。以上说法是一个大概,因为古代不像现代,没有官办学校,都是私塾,所以基础的教育方法没有统一标准,以上只能供参考,并不能做定理。

蜜雪儿的回复

【原文】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原文】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原文】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我的理解:

先说下事件的背景: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在上述背景下,结合三段(3-5)、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司马牛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我们要怎样加以改进。

1、司马牛不该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为什么?

我们先用这个例子来讨论《里仁》中的三句话: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苟志于仁矣,无恶也”;6“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这三句讨论的是一个问题——仁者,能不能恶人?

我们再来看一下《八佾》中的一段话:“以上五句(18-22)可看出:1、规则(礼)主要不是来制约民的;2、相反礼是来制约君的。3、制约目的是防止其过分。4、对于过分的事,由于时过境迁,我们可以既往不咎。5、对于过分的人,我们则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其历史局限性加以批判。”仁者,能不能恶人?

这话应该是分几层回答:

(1)、能恶,因为错事都是人做的。如果我们不恶做错事的人,他们又怎么会加以改正?“子曰:管仲之器小哉!”就是如此。

(2)、不能恶,因为人是会进步的。今天做错的人,明天不见得还做错,有可能做的比我更好;做错事的人,也不可能所有的事都做错,他也有做对的地方。你又怎么能因为他的一点错、就去恶他?

(3)、不去恶,既往不咎。做错的事,已经做错了、无法挽回了,我们再去恶、再追究,又有什么意义?

(4)、要去恶。我们恶人,其实是恶人的某些事(错事),所以当我们反对人(恶人)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我恶你的是哪些事。司马牛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哥哥犯错,他应该反对哥哥的错;而不能由事即人——反对哥哥本人。这是第一错。

第二错:“孝弟人之本?”司马牛声称时,他是否向父母汇报过?是否和哥哥研究过?如果没有,这话就伤了父母心——可谓不孝;寒了兄弟情——可谓不悌。

第三错:哥哥犯错,是哥哥自己的事情,与司马牛无关。如果谁因这件事追到司马牛,那是追的方向错误,司马牛应该和他理论,而不能顺从于他,宣称不认哥哥,给哥哥以更大的压力。

司马牛犯了三错:1、逻辑错;2、心情错;3、方向错。为什么犯错?就因为“说话不慎重”!

慎重的人是怎么做的?一个仁者,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做?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第一是颜回丧中的孔子:1、颜路请车、孔子不给;2、不给归不给,他还是跑到颜路家哭,且哭之恸;3、哭过了,又说“门人厚葬、做的不对”;4、如果有 “反对厚葬委员会”找孔子,孔子肯定说“那是颜家的事,你凭什么找我”;5、如果一定要发表意见,那他的意见肯定是:“反厚会”没事找事,冒犯死者尊严……

第二是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李将军:1、南方蓄奴,他反对;2、北方强制废奴,他反对;3、南方脱离联邦,他反对;4、北方动武,他还是反对。他为南方、拿起了武器……

在我眼中,这两人,都无愧于仁者之名,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

照此推理,如果司马牛是仁者,他应做如下的事:1、反对哥哥 “犯上作乱”;2、反对宋国当权者(扩大)打击;3、如果宋国当权者因此找他,他不能 “与哥断交”、而应该“与当权者绝义”……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为之难”:孔子还好、没人找他;李将军呢?就只能悲剧了……

说话更要慎重(“言之得无讱乎?”):做起来这么难,在没人找你的时候,就别瞎掺和了……司马牛一看,仁没希望了,我就问低一层面的“君子”吧!孔子的回答则又是另一番的意味……

早先,我印象较深的一句话是:三十岁前、不要怕;三十岁后、不要悔。

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句话:为之难、不要怕;为之后、不要悔!

“君子不忧不惧。”意思也就是:不要悔、不要怕。

不要悔意思是不是“不要去后悔”?错!事做错、往往也就做过了,这时我们要考虑:“有没有遗憾?能不能补救?以后还会不会犯?”——这叫内省。省过了、该补的遗憾补过了,剩下无法改的事,我们就“既往不咎”—— 这叫不疚。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只要我们做好上边的事,又有什么可愁的、可怕的!司马牛一听,内省有疚:“事没做好,话我说错了,该补过也没补”。于是就忧了: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别人兄弟都好好的,我呢,就一个哥哥、活的时候我不认他,现在他死了,想认也认不成了……

子夏就劝他: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你哥的生死成败与你无关,他并不是因你不认他而死、而败……你做错了,但做错事的后果也很有限。

以后呢,要注意(提出要求——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要推己及人,不要以为只有亲兄弟才是兄弟……【原文】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怎样才算是明。孔子说:“暗中挑拨诽谤、像水润物那样软磨的,直接讽刺吵闹、拉下面子硬缠的,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诽谤和直接吵闹,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我的理解:明是什么?明辨是非,明是一种方向上的正确。

对于司马牛一例,我们讨论的都是明、都是方向,没有考虑方法。方法要不要注重?要注重——具体参见“颜路请车”时孔子的回答。

不管方法如何,都不能影响方向:浸润之谮——人家软哄你,你不能被哄;肤受之愬——人家硬逼你,你不能弯腰。用后来的话说,前一句叫“富贵不能淫”,后一句叫“威武不能曲”。

远是什么?是一种提前预知的能力。“慎终追远”——我们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探求能产生好结果的原因。软磨硬缠来了,你要想“不行”,就要有应对的方法。水来土淹、兵来将挡,你能应付过去而不产生坏的结果,那你就不仅明——是非分明;而且远——有远见。

子张问明,明是方向;孔子说远,远是方法。

其实,本段就(6)是接着上三段(3-5)而来,谈“为之难”,四段一组。作为民、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明”——在该“不”的时候、不“不”。

不“明”的人、在历史的选择上,往往会选择站在“胜”的一方,而不是站在“对”的一方。——这也是自《论语》以来,中国几千年没有进步的原因。

广州小丽的回复

这十二章论语的分类,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那么这三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态度是先决条件人要热爱学习,以学习为乐趣,要谦虚向别人学习,珍惜时间等。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后要经常的复习,知识才会巩固;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取长补短等。做人要有志向,有骨气和坚定的信念,要淡泊名利。

拥有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虽然各自独立,其实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为下面教师给学生讲解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做好铺垫。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