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谈人生的姿态是什么
商张渼茜的回复
(论述题)结合《论语》,谈谈人应该如何安顿自己的人生。如下: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人生安顿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应该从内在的修养开始,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孔子强调了人的仁爱之心。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关注他人的需要,尽力帮助他人,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强调了人的诚信和忠诚。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和忠诚,就很难在社会中获得信任和尊重。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诚信和忠诚,遵守诺言,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孔子还强调了人的学习和思考。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思考,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财富的追求上,而应该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他强调了人的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内在的修养和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人生安顿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注重培养仁爱之心、诚信和忠诚、学习和思考以及内在的精神追求。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爱生活的皮皮鲁的回复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出自《论语》的引文,均只注篇名)这是孔子的育人纲领,也是孔子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孔子的人生信条和行动指南。
一、积极入世,热心救世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东周王权衰落,礼崩乐坏,大国争霸,战乱不已,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春秋无义战”,“苛政猛于虎”。面对如此局面,一些厌世者当了隐士;一些人委曲求全,降志辱身。《论语》中记载的长沮、桀溺、楚狂、荷蓧丈人、荷蒉者和晨门等人,都是隐者的代表。
与此相反,为了推行“大道”,实现“天下为公”、“小康大同”理想;为了推行仁政德治,实现社会政治清明;为了匡世济民、强国富民,实现天下太平,孔子不顾隐者们的劝阻和嘲讽,直面现实,积极入世,热心救世。
长沮、桀溺对孔子弟子说:天下无道,像滔滔洪水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谁又能改变得了呢?为什么不跟我们一样躲避这社会呢?孔子听后既失望又坚定地回答:“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篇》)强调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表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大道的执着精神。接舆也嘲笑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晨门则认为孔子不识时务,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篇》)
入世与出世虽仅一字之差,但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前者积极,后者消极,前者有益,后者无益。勇于入世并敢于救世,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二、为政育人,传承文明
孔子曾在鲁国短期代理宰相,推行仁政德治,强公室,抑私门,“堕三都”,行法制,整顿社会秩序,不久鲁国大治,为邻国所敬畏。积累了宝贵的从政经验。
孔子深知为政在人,育人、举人、用人是推行仁政德治的关键。疾呼“才难(人才难得——引者注),不其然乎?”(《泰伯篇》)指出“知人”就是“智”。(《颜渊篇》)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政者,正也。子帅正,孰敢不正?”
(《颜渊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因而提出了识人、举人、用人的一系列主张,如“视其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为政篇》)要“举贤才”(《子路篇》)。“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篇》),等等。
孔子也深知以德育人对为政的重要性,深知孝道是道德的基础,不孝者不能从政。孔子在回答自己为何不从政做官时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篇》)就是说,《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孔子因而终生从教,弟子三千,培养了大批从政人才。
孔子“信而好古”(《述而篇》),以文化人,传承文明。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对制礼作乐的周公,推崇备至。孔子删订“六经”,作为教材,传之后世,功垂千古。
由此可见,孔子所走的入世、救世之路,是一条教书育人之路,推行仁政德治之路,以文化人,传承文明之路。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
三、好学奋进,平民本色
孔子虚心好学,学思结合。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篇》)“不耻下问”。(《公冶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述而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就是孔子的座右铭。
孔子乐观勤奋,见义勇为。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盛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弟子颜回(《雍也篇》)。
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
孔子幼时贫困,具有平民本色。孔子幼时丧父,家境贫苦,给大户当过“委吏”(仓库保管)和“乘田”(管理牛羊)。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子罕篇》)养成了“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子罕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的美德。
(《述而篇》)孔子生活简朴,量入为出“不患贫而患不均”(《季氏篇》),他“周急不继富”。(《先进篇》)孔子不偏爱自己的子女,在为亲人择偶时重品行不重地位、家资。弟子公冶长蒙冤入狱,孔子坚信学生无罪,不怕牵连自己、不攀高结贵,毅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公冶长篇》)
孔子入世救世,成绩卓著,但仍乐观勤奋,保持了平民本色,十分令人敬仰。
四、知难而进,百折不回
为了匡世济民,实现仁政德治理想,孔子从教育人,周游列国14年,谏君王,评时政,答疑难,荐人才,谋官位,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累被加害,被奚落为“丧家之狗”。孔子壮志难酬,但毫不灰心。多次离鲁返鲁,晚年叶落归根,当“国老”,献良策,潜心著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瑰宝。
孔子的一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篇》),为实现崇高理想,既坚韧不拔,执着追求,又审时度势,灵活应对,“无可无不可”(《微子篇》)。时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价,最真实地揭示了孔子的真精神。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孔子自述的人生历程,就是他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4]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星球不战的回复
结合《论语》,谈谈人应该如何安顿自己的人生如下:
最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初读《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它的博大精深、言简意赅,让人受益匪浅。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内容。在这里,我简单谈谈心得。
孔子将毕业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学习的太多,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老师的`言行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1、读《论语》,我们要学习“学而不厌”
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作为一个好学的人,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走到哪学到哪,并且“不耻下问”。
所以我们也不能落后,要活到老学到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向前人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2、读《论语》,我们要学习“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教师,要爱护学生,应有一颗宽容公正的爱心,理解尊重学生。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他的“有教无类”,也令人感动。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
3、读《论语》,我们要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应少疾言厉语,尽量宽容,应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给学生留下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师生增多一份默契,也赢得学生的感激之心和尊重之情。
4、读《论语》,我们要谨言慎行
作为一名教师,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凡事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务实肯干而不夸夸其谈。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更应该谨言慎行,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5、读《论语》,我们要学会思考,努力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而不学习,进步就会终止。“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是每位教师应该追求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免遭淘汰。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精读细研,一定会受益无穷。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