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子什么什么论语子路
小茉莉的回复
【《论语》中的子路】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第五》 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第五》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第六》 6.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 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第七》 8.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第七》 9.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论语·子罕第九》 10.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第九》 11.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论语·乡党第十》 12.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第十一》 13.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14.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1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秋茉的回复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彬彬有礼。而后君子。4、其为人也。奋发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5、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7、子不语怪。力。乱。神。8、有教无类。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堪称好学也已。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1、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1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3、小不忍。则乱大谋。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5、正人喻于义。君子喻于利。16、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1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8、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22、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23、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8、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2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3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笃信好学。守逝世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32、君子忧道不忧贫。3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可开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王晓茹是憨熊。的回复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子路从后追赶孔子,遇到一位长老手扶拐杖、肩扛除草的农具。子路就问他道:“您见过我的夫子吗?”长老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说完便戳住拐杖,开始除草。子路抱拳拱手,恭敬而立。长老留子路在家中过夜,杀鸡做饭款待子路,又为子路引见了他的两个儿子。第二天,子路辞行,寻到孔子后告知了前后经过。孔子说:“这是位隐士”。于是就派子路回去拜见长老。子路回去时,长老却出门去了。子路(便转达孔子的意见给丈人之子)说:“不出来做事,是有负道义。长幼间应有的礼节尚且不能废弃,君臣间应有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这是想要洁身自爱,却反而坏了大义啊。君子出来做事,是为了尽道义。至于大道之难行,君子早就知道了!”【注释】 “子路”,孔门十哲政事科弟子,小孔子九岁。为人刚直,好勇力。“从而后”,意即从后追赶孔子。“从”,跟随;“后”,走在后。“丈人”,长老。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以杖荷蓧”,《说文解字注》以为是手扶拐杖,肩扛除草的农具。其它各注则多以为是用拐杖挑着农具。若如后解,则说明行走时不需扶杖,而携带拐杖即属多此一举,故以《说文解字注》为是,而本句亦应断为“以杖、荷蓧”。“以杖”,手扶拐杖;“荷”音“贺”,用肩膀扛着;“蓧”音“吊”,古时除草用的农具。“夫子”,古时对有大夫身份者的尊称,是一种特定称谓。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孔子弟子皆称孔子为“夫子”。后来逐渐演化为将老师亦敬称为“夫子”。故此处似不应译作“老师”,而应作专有名词处理为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本意是指不事生产、好逸恶劳、脱离实际、缺乏常识,后世用为成语,可不译。“四体”,即人体四肢;“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孰”,何、什么。如《论语》中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植”,立、竖起、戳住。也可通“置”,安放、放置。“芸”,古同“耘”,除草。“拱”,抱拳拱手,表示恭敬。“止子路宿”,留子路过夜。止,使……留下;宿,过夜。“为黍”,作黄米饭。“黍”,一种北方作物,俗称“黄米”或“大黄米”。“食”,音义皆同“饲”,拿食物给人吃或牲畜吃。古时养殖不易,而“黍”的产量也比当时的主要粮食要小很多,故“鸡”“黍”均可算较贵重的食物,以二者为食可谓厚待,故译作“款待”。“见其二子焉”,向子路引见他的两个儿子。“见”,音义皆同“现”,介绍、推荐、使……现;“焉”,于之,向子路。“反”,音义皆同“返”。“仕”,事也。指为社会做事,包括为官。故“仕”要入世,而与出世之“隐”相对。“义”,即合乎仁道原则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可译作“道义”。“大伦”,大的原则、伦常大道,亦即大义所在。“道之不行”,指大道难行。“不”应是难为之义,而非否定之义,如《论语》中的“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评析】 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所指,历来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指孔子,二是指子路,三是指“丈人”自己。但是综观本章全文,除了这句话,丈人对待子路不仅并不失礼,反而可以说是厚待、礼敬有加。他留素不相识的子路宿在家中,还“杀鸡为黍”款待他,并且为子路引见其子,叙长幼之礼,足见这位丈人既有礼又有德。而丈人既不识得孔子,又只是邂逅子路,且子路对他也并无失礼之处,理当不会无端指责孔子或子路。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乃“丈人”自述身体不好、眼神不济之说,则虽可解释“丈人”何以未见孔子,但却无法解释孔子何以知其为“隐者”。而除此言之外的“以杖荷蓧”、“植其杖而芸”、“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等举动,又与“隐者”并无必然联系。丈人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之言应当另有玄机,而孔子正是据此认定“丈人”为“隐者也”。在孔子之时,“夫子”是对有大夫身份者的尊称,属于特定称谓。而“大夫”是国家高级官员,与诸侯国君一起组成了“为政者”群体。就本章而言,子路口中的“夫子”当然是指孔子,但丈人口中的“夫子”却应是暗指为政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讥讽当时的为政者既不能勤勉敬事,又不明是非善恶;而“孰为夫子”,则是说这样的当权者根本不配为政,当然也可理解为丈人并不识得孔子,可谓语带双关,既批评了为政者,又回答了子路的询问。其见解之深刻,应答之机敏,确是非同凡属。孔子因而知其为“隐者”,遂让子路回去拜见丈人。当子路再次来到丈人家时,丈人却已外出,子路便向丈人之子转达了孔子关于出仕的意见。一个人生于家庭,长于社会,不仅对家庭负有道义,对社会同样也负有道义。因此要服务社会、造福天下,否则便有负道义。故曰:“不仕无义”。丈人为子路引见其子,说明丈人顾全长幼之礼。既知长幼之礼不可废,如何却要废弃君臣之义呢?故曰:“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要知道个人对于社会的道义,正是通过顾全君臣之义来实现的。“为政以德”、“子帅以正”是为君之义,“以道事君”、“克己复礼”是为臣之义。若隐居不仕,则无法顾全君臣之义。洁身自好虽也是“义”,但与造福天下的大义相比,则属小义。为洁身自好而隐居不仕,不去努力造福天下,便是全小义而坏大义,故曰:“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服务社会,是为造福天下,是在履行个人对社会应尽的道义。但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大道难行,君子又何尝不知?故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正因如此,所以曾子才会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孔子去世已2500年。但直到孔子“大道之行”的理想仍未能实现,足见大道之难行。但“志于道”者却不可因此而放弃理想,反而应更加努力。因为“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大道”,在当今世界的某些地方,已然有了较为成功、可资借鉴的雏形。大道固然难行,但不行却注定不会成功,所以孔子才会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14.38)”。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