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什么言什么色
兔果果的回复
意思是: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草率;话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这叫有话不说;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叫做盲目。
出自:《论语·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释义: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草率;话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这叫有话不说;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叫做盲目。”
《论语·季氏篇》选自《论语》第十六章。
本章记录了孔子对鲁国政局的敏锐洞察,其中有两处值得注意:第一,孔子教育冉有和子路要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仅要求在任职时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其位谋其政,而且要求大家时刻衡量、反省自身,力所不及就应辞职不做。
这本身也是崇高的人格体现,除了承认、承担过错的勇气,更包含了面对自我、面对世界所保持的一种正直坦荡的作风。 像冉有那样粉饰错误,为自己开脱,则是一种自欺欺人错上加错行为了。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江梦的回复
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释文】传统注释理解基本一致,言巧言令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少能有仁。宋学理学家更进一步,从巧言令色务以悦人推出人心之德亡,认为绝无能仁。但正如王肯堂所说,巧佞炫饰务以悦人,才能推出其人心之德亡。但可说“绝无能仁”,又何劳说“鲜矣仁”呢?但其解读“巧言令色”为能言仁而行不揜者、色取仁而行违者,然后说“鲜矣仁”,这本身又是同义重复,因为其前提已说是“行不仁”,又何劳言“鲜矣仁”呢?又如王恕所言,巧言令色以悦人有亡心德者,也有不亡心德者,故言“鲜矣仁”。但这又从何可知“亡心德者”多呢,为何一定说“不亡心德者”就是少呢?其实“巧言令色以悦人”与“亡不亡心德者”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之关系。况且儒家所强调的事亲要“温清定省”,这难道不是一种巧言令色吗?故本章要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路来理解。陈祥道说“巧言令色,务末者也,故鲜矣仁”,这启发我们从本末的角度来理解,巧言令色是务末者,孝悌才是务本者。这就与前章连上了,前章言孝悌是务本,本章言巧言令色是务末,这样本章的语境应也是针对为政者而言的。这为本章拓展了新的诠释空间。那么从本末角度又如何理解“巧言令色”?这要结合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特点来理解,那时是礼治天下的时代。所谓的周礼,是一无所不包的文化体系,在制度方面规定着国家政治关系的体系结构,在礼仪方面规定着贵族生活与交往关系的形式。所谓的礼治天下,就是以一套象征意义的行为及程序结构来规范、调整个人与他人及宗族、宗族与宗族、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关系,使交往文明化、统治仪式化。但到春秋时期已是礼乐崩坏的时代,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礼的制度和礼仪等规范形式已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实际,变得越来越繁杂、奢华以至形式化,已难以对变动的社会予以有效的调整规范,以至于出现从礼的角度来看社会失序、道德沦丧等现象。时代在呼唤着变革,要从礼的繁杂节目度数体系归约为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方面发展。孔子顺时代之要求,提出克已复礼的主张,一方面是要守护礼乐文化作为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同时引进仁所代表的道德意识,重建合理的政治秩序和政治伦理。孔子代表的儒家是要把礼更加道德化,突出其道德精神,强调礼作为仪式和规范,如果不发于真实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故孔子从人心出发,人的自然亲爱即孝弟出发,推爱及物至仁民,以仁统礼,以义贯礼,为礼注入一种道德精神和道义原则,从面摒弃已不符合现实的、形式化的、繁杂的礼仪。这些形式化的礼仪即是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就是为政治国之末。《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语缘于刘康公对成肃公接收肉不敬的批评,原始语境中的“祀与戎”并非泛指祭祀与战争,而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实际上是指如何处理好与上天和邻国之间的关系,这两种礼都需要“巧言令色”以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和实现族群之间和睦相处。《礼记·表记》云:“情欲信,辞欲巧”,传为孔子言。这里的“情欲信,辞欲巧”与“巧言令色”意思是一样的,后世注释家却作一褒一贬理解。故本章孔子所言的巧言令色应指代仪式化的礼,特别是指为政者最为重视的祀礼军礼,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为为政之末。为政者要从人心入手,从孝弟入手,这才是为政者所应务的本。这在当时语境下,对话双方应都是能够明白意会的,但因文本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后世注释家们就各自根据自己的体会作出解释。本章与前两章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解释体系,也完整表达了孔子克己复礼之核心主张,所以这三章在论语编纂时得以总冠全文。【汉学注释】集解引包咸注: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皇侃疏:巧言者便僻其言语也,令色者柔善其颜色也。鲜,少也。此人本无善言美色,而虚假为之。则少有人者也。然都应无仁。皇侃疏引张凭云:仁者人之性也。性有厚薄,故体足者难耳。巧言令色之人,于仁性为少,非为都无其分也。故曰鲜矣有仁。皇侃疏引王肃注:巧言无实,令色无质。邢昺疏: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其若巧好其言语,令善其颜色,欲令人说爱之者,少能有仁也。【宋学注释】集注: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集注引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他论】明·王恕《石渠意见》:人固有饰巧言令色以悦人而亡心德者,亦有生质之美,言自巧色自令而心德亦不亡者,此圣人所以言其鲜以见非绝无也。集注谓“专言鲜者绝无可知”,恐非圣人意。明·王肯堂《郁冈斋笔麈》:巧言者,能言仁而行不揜焉者也。令色者,色取仁而行违者也。夫仁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故曰“鲜矣仁”。若巧佞炫饰务以悦人,则小人之尤者,何劳曰“鲜矣仁”?顾炎武《日知录》: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为好犯上好作乱之人,一为巧言令色之人。自幼而不逊弟,以至于弑父与君,皆好犯上好作乱之推也。自胁肩谄笑未同而言,以至于茍患失之无所不至,皆巧言令色之推也。然则学宜如之何?必先之以孝弟,以消其悖逆陵暴之心;继之以忠信,以去其便辟侧媚之习;使一言一动皆出于本心,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夫然后可以修身而治国矣。李二曲《四书反身录》:色庄见于应接,巧言则不止应接。凡著书立言,茍不本于躬行心得之余,纵阐尽道妙,可法可传,俱是巧言。宋·陈祥道《论语全解》:讷者,无巧言;木者,无令色。木与讷,务本者也,故近仁。巧言令色,务末者也,故鲜矣仁。礼称辞欲巧,诗美令仪,巧令者,何也?子曰:有其本而辅以末,则庶乎其可。若事其末而忘其本,则不可。
广州租房阿文的回复
【出自】
《论语·学而》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直到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参考资料:《论语》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