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子语录论语是什么
暖的不是我的心的回复
孔子说过的话_孔子语录_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见《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同类的人去亲近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提到宓子贱,说:像这人就可以说是君子!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这人从哪里去取得这种品德呢? 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日:何器也?日:瑚琏也。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我这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一件器皿。子贡说:什么器皿?孔子说:宗庙里的瑚琏。 子使漆雕开仕。对日: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此还没有自信。孔子听了很欢喜。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坐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的精神超过了我,但我们没地方弄到做筏的木材。 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不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强?子贡回答说:我呀,怎么敢和颜回比?颜回呀,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呀,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确实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 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 呢?孔子说:他聪敏而热爱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这就是用文作他谥号的理由。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提到子产,说:他具有四种合乎君子之道的品行:他为人处世庄严谦恭,他侍奉国君严肃认真,他教养百姓富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情理。 论语孔子语录_孔子语录 论语孔子语录_孔子语录_子曰:曼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别人交往。别人与他交往越久,就越尊敬他。 子在陈,日: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边的学生们志向远大而无所约束,文采斐然,我不知道怎样去指导他们。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亦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各入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做到把我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被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又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者让他安逸,对朋友予以信任,对年轻人予以关怀。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看到自己的过错便能在心中责备自己的人!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见《论语雍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爱好学问?孔子回答说:有位颜回爱好学问,他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到爱好学问的人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日:与之瘦。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日: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代他为母亲请求小米。 孔子说:给他一釜。冉有请求增加,孔子说:再给他一庾。冉有给了他五秉。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帮助别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该锦上添花。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见《论语雍也》)。 ☆译文⊙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小米,他不肯要。孔子说:别拒绝。分些给你的乡亲吧! 冉求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主张,是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实行。孔子说:假若真是力量不足,就会走到半道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是自己停留不前。 子谓子夏日: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子游担任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儿发现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不插小道,若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通过房门而能从屋中出来呢? 为什么没有人从人生正道上行走呢?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_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_孔子语录_【志 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见《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夺去他的意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逝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见《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他一起学习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理;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遵循坚定的原则;可以和他一起遵循坚定原则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通达权变。 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年少后生,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走出自己居室就敬爱兄长;说话谨慎,说了就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的也不会牢固。要亲近怀有忠和信两种德行的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失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吃食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品德),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的才能、品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见《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15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30岁,完全成熟。到40岁,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50岁,懂得了天命。到60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70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孔子_孔子简介 孔子_孔子简介_前言 孔子生前主张述而不作。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样,他没有自己的著作。他将一生的主要精力投注于以行道为原则的政治实践。 他认为对道的追求是古来圣贤共同的理想,自己所应该做的便是将前人的理想付诸实践。即使在他确信政治实践无法成功而转向文化教育事业的晚年,他所致力的也不过是将前代典籍进行整理和讲解。 他在著作方面的这种谦逊态度,当然并不意味着他本人的思想和文采不足表于后世。和他同时代的人们已认定他为圣者,他的弟子以听不到他对性与天道的谈论而深表遗憾。在孔子以73岁的高龄去世之后,对孔子言行的收集整理便成为孔门弟子和孔门后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略说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也有书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他是殷商的后裔。 他的先祖孔父嘉为宋国宗室,因上距做过宋国国君的先祖已有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由于妻子长得美丽而被宋国权臣华父督杀害,他的后代逃到鲁国。到孔子,已是孔氏在鲁国的第四代(也有人说为第六代)。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大勇士,曾任鲁国陬邑大夫。他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死去。孔子从小随寡母一起长大。为了生计,他曾学会做许多粗活,并到鲁国大贵族季氏家中做过委吏、乘田等小官。可以说,孔子已经从贵族世家沦落为贫且贱的平民。他自己也说: 丘少也贱。 这种贫且贱的生活和地位并没有伴随孔子的一生。他后来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跻身为鲁国的大夫。 使孔子社会地位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日益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这种社会大变动,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概括为宗法世袭制向官僚地主制的转变。 在西周那种典型的宗法世袭制度之下,各级贵族世世代代承袭其政治地位,广大被统治阶层永远不能改变其受奴役的命运。 从西周末期开始,随着被统治阶层力量的不断壮大,他们开始向贵族集团争取政治权力。与此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复杂和贵族集团的日益腐朽堕落,也迫使贵族统治者从被统治阶层去发现和选拔有学识和有能力的政治人才。 选拔这类人才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掌握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贵族文化并将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 接受这些文化知识的正规教育,本来是当时贵族子弟的特权。但到春秋后期,平民出身的人士多有通过自学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孔子便是最杰出的代表。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做一种模仿大人摆设礼器的游戏,后来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人物,以致身为鲁国三家大贵族之一的孟僖子都认为他将会显达,在临死前遗嘱两个儿子向他学礼,以便维护他们的地位。这表明,因为孔子对礼的讲求,上层贵族开始接纳他为自己的同类。 从此以后,孔子的一生便与春秋时代的上层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位出身于平民阶层而又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士,孔子并不以得到显赫的官职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他对当时贵族集团的昏庸腐朽和社会政治的黑暗混乱强烈不满。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政治的思考,孔子形成了自己改良社会的思路。 孔子认为,要解决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恢复西周鼎盛时期的有序状态,即实施和完善礼治。对礼治的关注是春秋时代进步贵族思想家的一大特点。他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孔子继承了他们的思想成果,并将其发展到新的时代高度。 他明确指出,礼必须以仁为根本。他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作为礼乐根本的仁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仁的地方很多。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仁即是爱人。所谓爱人,就是要求统治者把老百姓当做与自己相同的人看待。他与子贡的一次对话对此有具体的表述。《论语雍也》载:子贡日: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向孔子请教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否算得上仁,孔子认为这已远远超出仁而达到圣的境界了,即使尧舜也不易做到。而仁,则不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让别人获得与自己同样的取得政治地位的权力罢了。 它并不要求损己利人,也不允许损人利己。在仁介入之后,礼原先那种为周代贵族集团服务的本质可以说基本被剥除。 礼完全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与血缘出身无关的等级结构形式。在以仁为核心的礼治之中,虽然仍存在着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别,但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在原则上应当由一个人凭才能所取得的职位来决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政治思想无疑是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平民阶层的利益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由于贵族集团仍然是当时社会的统治势力,孔子的这种政治理想注定在现实社会中无法顺利实现。他在鲁国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失败之后,便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有一个能实行他的主张,但终其一生,他的这一愿望都没有实现。 于是,为了让自己的主张能行之后世,他在晚年将主要精力投注于培养人才和创造性地整理古代典籍。他培养的学生之多,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之说。 从今天来看,比孔子的政治学说更为具有借鉴意义的是他的人生哲学。在他一生的奋斗过程中,孔子遇到很多的挫折和烦恼。 在应对这些烦恼和挫折的时候,孔子形成了他坚实的人生哲学。他曾对自己一生的精神历程作过一次回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岁时决心从事学问,30岁时已能自立于社会,40岁时确立人生的原则,50岁时懂得天命,60岁时开始理解一切,70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各种规矩。在这一精神历程中, 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是最为耐人寻味的。 所谓不惑,就是确立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这一态度最为明显地体现于孔子对志向与利益的关系的认识上。 志向与利益是每一个人心中必须面对的一组矛盾关系。中国自古就有志于道的传统,孔子对此也十分重视。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后世的假道学、伪君子们由此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观点,以致满口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现象比比皆是。 孔子的看法却并非如此。他充分肯定人的正当欲望的合理性,并不反对追求财富和地位。他认为,追求财富和地位,必须不违背道义原则。他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黼述而》) 如果违背道义,与其富贵,不如贫贱。但这并不等于说义与利是对立的。相反,孔子认为,在真正健全的社会中,义与利是统一的。他明确指出: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国家政治黑暗,你取得富贵,说明你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所以是一种耻辱;国家政治清明,你却陷于贫贱,说明你无德无能,所以也是一种耻辱。由此可见,孔子的价值原则是十分理性而辩证的,因而也是十分坚定而自信的。正如他所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所谓知天命,在孔子那里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天、命是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一对信仰范畴。 孔子对之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他把天看作人的精神力量的外化形式。他认为天是他唯一的理解者,但他并不指望天给自己带来什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当他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从天那里寻找信念的力量。 他周游列国时,曾在一个名叫匡的地方被围困,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还有一次,他路过宋国,宋国司马桓魑想杀死他,他说: 天生德于予,桓魃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神圣的天使他镇定自己、蔑视敌人。 命在他看来比天更为重要。他说: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命究竟是什么呢?与当时一般人所理解的土天降命不同,孔子认为,一个有德的人不见得有好的命运,而一个命运好的人也不见得有德。也即是说,天不会依据人的德行来安排或改变人的命运。 他的学生伯牛德行很高,却得了恶疾。孔子握着他的手说: 亡之,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鲁国贵族公伯寮干扰孔子学生子路在鲁国推行改革,孔子说: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由此可见,在命的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无法对命作出预测或影响。一个人要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只有到他行为的最终时刻才能清楚。这样一来,命实际上成为人在既定目标无法实现或遇到不幸情况时所作的一种自我宽慰和自我解嘲。 孔子终生都为行道而奋斗,被人戏称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他坚信自己的奋斗是符合天意的,而事业的不能成功则是由于命运的限制,他永远怀着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从没有意气消沉的时候。 这就是他天命观的真谛吧!孔子人生哲学的深广意义,从上述两个方面即可见一斑。作为一位被视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有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论述,到现在已成为格言警句。如温故知新、 举一反三、 见贤思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对所有志学者都有着永久的指导意义。但比这些更为值得我们重视的,则是他的人格教育思想。 孔门弟子追随孔子的最初动机是学习和掌握步人仕途所需要的礼乐文化,寻找人仕的机会。孔子对他们的这一动机并不持否定态度,但他更看重的是让学生们形成他称之为君子的一种道德人格。他认为养成健全的人格比掌握广博的学识更有意义。他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教育学生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德行排在第一位。他认为只有在德行上努力加强自己修养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好学。他的学生很多,他认为只有颜回算得上好学,因为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从《论语》一书来看,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乐天安命,不忧不惧;(2)杀身成仁,义以为上;(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能够在这些方面树立坚定信念并付诸人生实践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人。这种教育思想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曾动情地谈到他对孔子的感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就是这样:越仰望他,就越觉得高;越钻研他,就越觉得深。你不能简单而固定地掌握他,但他又总是或前或后地在你身边。只要你尽心去体会他,他就永远能给你启发。随着你人生阅历和人生体悟的增加,他给你的启发也就越大。 正如日本作家井上靖在为他的小说《孔子》中译本所作的《致中国读者》一文中所说:六七十岁的人读《论语》,大抵和我一样,都成为《论语》的俘虏。
知己常一的回复
《论语》中孔子语录众多,以下列举五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并且经常去复习它,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因此而烦恼怨恨,这不正是一种君子的胸襟吗?”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译文: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Anmol?的回复
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In teaching there should be no distinctionofclasses。当仁,不让于师。When it comes to benevolence, one need notgiveprecedence even to his teacher。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constant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 soas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 new, he may be a teacherofothers。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 lost;thought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敏而好学,不耻下问。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oflearning, and he was not a shamed to ask and learn ofhisinferiors。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In a hamlet of ten families, there may befoundone honourable and sincere as I am, but not so fondoflearning。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who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delightinit。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The silent treasuring up of knowledge;learningwithout satiety; and instructing others without beingwearied --which one of these things belongs to me?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I am not one who was born in the possessionofknowledge; I am one who is fond of antiquity, and earnestinseeking it there。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 mayserveme as my teachers. I will select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followthem, their bad qualities and avoid them。学如不及,犹恐失之。Learn as if you could not reach your t, andwerealways fearing also lest you should lose it。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