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高评语文若何读懂文言文ppt公开课 简略的,你要先先打好根本功(实虚词、通假字、出格句式、一词多义、偏义复词、文学常识、古代修辞),,这就是你语感和技巧的操作:技巧就是要学会按照语境剖断语意,联想类比断定词,会直译与意译相联合,寻求信、雅、达(即准确、通顺、流通).像《史记》、《二十四史》等多以介绍人物为主,像《古文不雅观止》等是以古文的散文情势为主,把握这样著书纪律,,我刚接触古文也是不知从何读起,但连结读就精晓了。 2. 课文幻灯片做一些什么内容 楼重要的是语文对吧…… 写景/物课文: 1、先找几句和课文有关的诗词,三句以内,考考年夜师知不知道是哪里。 2、接着是课文景物实景图片。 3、接着介绍景物,包含寄意、布景,景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 4、讲出自哪里,再转到作者,作者作品,朝代,什么家什么家都要写明确,作者身世、履历、磨折。 5、放录音,让年夜师标拼音。 6、领读/让年夜师自己读 7、假如是古文就要点人翻译,建议一人翻译一句。若是现代文就直接当做浏览找标题讲解。 8、拓展写人课文: 1、先找作者的名句、作者写的人的名言让年夜师懂得 2、介绍作者(名字,什么家,什么时代的,代表作品是必定要的) 3、分析写作布景 4、放录音,让年夜师标拼音。 5、领读/让年夜师自己读 6、赏析(人物的神志、外表等等) 7、拓展(作者的文章等等)写事课文: 1、先让年夜师预习 2、听录音,标拼音 3、找人答复文章的线索 4、理清事务的原由、经由、功效(记得在这个时辰拓展一些文学常识) 5、一路拟小标题(划分条理) 6、让年夜师赏析写得好的段落、句子 7、做课后习题假如离下课还有时刻可以放置其他事或者是一排一排的让人念书,一人一句,碰着标点符号就停,最好把课文充实一点。 这是按初中程度的课文内容年夜致写了课文PPT重要身分。假如不实用,请体谅。 请楼主不管适不实用都答复一下,告诉我一下下场。感谢。 3. 文言文毛遂自荐范文200字以上 小子不才,,字栅杉,生于丙子年,,操劳半世,身段健康,,,娴静少言,诚以待人,虽貌不及徐公,,,为人谨严,喜交全国才俊佳人也. 吾自幼擅长城市,六岁入书院(小学),敏而勤学,(初中),嗜文,常著文章以自娱,,挥笔泼墨,畅叙幽情,发自心声,投诸笔端,常常以世人围不雅观为喜. 后因散惰顽甚,未能熟读圣贤之书,以至学识肤浅,! “*******,一遇风云便化龙”,吾深知男儿立于六合间,需有番作为,遂好政事,务求会心,每至精彩之处,,无管仲伯夷之能,无王勃曹植之才,然吾有坚毅之心,鸿鹄之志,醇厚之情,亦有敢于立异之意识,然全国能人志士何其多矣!故而隐居于平易近间,伏案而修习先秦诸子、儒道释等百家学说,以中为体,西学为用,以待机会. 嗟乎!吾感六合之宽年夜,,而未尝往也,盖将自其变者而不雅观之,则六合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不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限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六合之间,物各有主,苟非物之所有,,,,,,如缥缈之烟波,时有时无,,得生命之纪律,万事皆顺天然之理,,顺之以理,乐福天命复奚疑? 4. 《论语》全数的PPT 编纂本段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体裁,记实了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集中回响了孔子的政治主意、伦理思惟、道德不雅观念及教训原则。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说话简洁精练,寄义深切,其中有良多谈吐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开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楷模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斗劲忠诚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也斗劲集中地回响了孔子的思惟。 儒家开创人孔子的政治思惟焦点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规语,“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说话。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学生,有孔子的再传学生,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学生为主. 作为一部优良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说话,记述了孔子的谈吐。《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训之言,或简略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换,娓娓感人。 《论语》又擅长经由过程神气语态的描写,揭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写的中心,“夫子风仪,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缭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学生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莽撞,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潇洒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光鲜,能给人留下深切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分歧的对象,考虑其分歧的素质、利益和短处、进德肄业的具体情况,给以分歧的教训。浮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力。 据《颜渊》载,同是学生问仁,孔子有分歧的答复,答颜渊“低廉甜头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怙恃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训方法的标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学生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年夜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惟家孔子的门人记实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代仅有口头教授及从孔子室第夹壁中所得的簿本,计有:鲁生齿头教授的《鲁论语》20篇,齐生齿头教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室第夹壁中缔造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按照《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按照,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实孔子与学生实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学生彼此谈论之语48章。 五四运动往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攻讦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平易近主革命的年夜布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情景形象。时代的成长,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从头选择新生的思惟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撒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身世与成长。 严重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社会,出格是当它步进正常成长轨道的时辰,不能不合错误自己的平易近族精力及传统文化进行从头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所不能疏忽的重要环节。出格是平易近族文化的精炼,更值得人们从头熟悉,从头试探。 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平易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赋性。也使我感应 *** “古为今用,洋为顶用”思惟的价值之地址。 当我们脱节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真准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辰,就会缔造其中的精髓,《论语》即是其中之一。不成否定,《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回响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规语,是中华平易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揭示。 即使今天处在更始开放、经济起飞、文化成长的时代年夜潮中,《论语》中的良多思惟仍具有必定的借鉴意义和时值格值。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年数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夏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地址地)。 编纂本段“论语”杂谈 (一)“论语”命名的意义和出处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实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实着孔子的闻名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学生,时人及学生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那时学生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 5. 急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局挞伐,受封为燕王,后策动靖难之变,起事攻打建文帝,夺位即位。逝世后原庙号为 “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代被称为“永乐盛世”。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平易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运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部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逝世往,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往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履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策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进南京,篡夺了皇位,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他统治时代社会安靖、国家富强,世称这一时代为“永乐盛世”。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要挟;疏浚年夜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建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基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永乐年夜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安为重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平易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烈累累的一代雄主。 6. 文言文两则作者简介布景 《学奕》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学生。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令郎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代巨年夜的思惟家、教训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踪道寡助》和《生于忧患,逝世于安泰》、《王顾摆布而言他》已编进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进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两小儿辩日》作者: 列子,汉族,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中国战国时代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的精彩代表人物, 闻名的思惟家、文学家。对儿女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著有《列子》。 《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震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国学名句500句
国学经典名句500句 此刻所谓国学,包含中国古代的'思惟、哲学、科学、技巧、历史、地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神通、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下面我为年夜师筹办了关于国学经典的名句,接待浏览。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正人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逝世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年夜序) 12、高山仰止,景行去向。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幽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叫)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年夜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年夜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成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年夜禹谟) 20、防平易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冷。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往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踪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年夜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平易近不畏逝世,何如故逝世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年夜直若屈,年夜巧若拙,年夜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逝世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成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勤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成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正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冷,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年夜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年夜道之行,全国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孑立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响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凹凸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慨气以掩涕兮,哀平易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逝世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毕生。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逝世于安泰。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踪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平易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尔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全国。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全国。 (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摄生主) 99、正人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00、良知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书•谋攻) ;
100句不可不知的国学经典名句
国学经典名句100条
正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进修而且不竭复习与实习,不也很欢快吗?有伴侣从远方来,不也很快活吗?人家不懂得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正人吗?”
2、子曰:“正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勤学也已。”《论语》
【译文】孔子说:“正人饮食不求知足,居处不求舒适,勤恳干事而措辞谨严,到有贤德的人那儿那里往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勤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操作,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懂得我,就怕自己不懂得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进修,三十岁安身于社会,四十把握了常识而不致思疑,五十岁懂得并顺应了天然纪律,六十岁听到别人措辞就能长短分明真假,七十岁可认随心所欲,又不超出端方”
6、子曰:“正人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文】孔子说:“正人广泛地团结人而不彼此勾通;小人彼此勾通而不能广泛地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念书而不深进思虑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理想而不念书就会产生思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搜检自己。”
9、子贡曰:“正人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正人的短处,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短处,人人都看见了;纠正的时辰,人人都仰看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孑立,必定会有志同志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仕进有了余力就可以进修了,进修有了余力就可以仕进了。”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正人。”
《论语》
【译文】孔子说:“朴素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朴素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朴素搭配适中,才干成为正人。”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工作懂得它的人不如快乐喜爱它的人,快乐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工具默默地记下来,不竭进修而不厌烦,教训别人而不感应倦怠,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15、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子夏说:“普全国的人都应是兄弟。”
16、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获得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小我一路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为师进修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而且向他进修,看到其中欠好的就纠正过来。”
18、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仁德莫非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19、子曰:“正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孔子说:“正人襟怀胸襟宽广坦荡,小人永远狭隘忧闷。”
20、曾子曰:“士不成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认为己任,不亦重乎?逝世尔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译文】曾子说:“常识分子不能没有宽广的襟怀胸襟和刚烈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年夜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远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年夜吗?对这一理想的寻求到逝世才可以竣事,不是道路远远吗?”
21、子曰:“巧语令色,鲜矣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甜言甘言,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刻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竭地流淌。”
2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呼吁不才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当然发号出令,不才者也不会屈就。”
24、子曰:“正人和而分歧,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译文】孔子说:“正人器重和谐而不强求完整类似,小人强求完整类似而不器重和谐。”
25、子曰:“正人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译文】孔子说:“正人温顺激动慷慨年夜方而不娇纵,小人娇纵而不温顺激动慷慨年夜方。”
26、子曰:“正人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正人以此为耻辱。”
27、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牢骚很难做到,富有而不自满等闲做到。”
2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懂得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29、子曰:“正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正人肃静严肃而不争执,会群而不拉帮结伙。”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侵害仁德,只能殉国自己来成全仁德。”
3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小我假如没有久远筹算,必定会有面前的忧患。”
32、子曰:“正人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孔子说:“正人事事严酷请求自己,小人事事严酷请求别人。”
33、子曰:“正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译文】孔子说:“正人不单凭说话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破除他的谈吐。”
3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毕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毕生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甘愿宁可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35、子曰:“巧语乱德。小不忍则乱年夜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甜言甘言能废弛德性。小事不能忍耐就会废弛年夜工作。”
36、子曰:“道分歧,不相为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主意分歧,不能在一路彼此谋事。”
37、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伴侣有三种,有害的伴侣有三种。结交朴重的伴侣,诚信的伴侣,常识宏壮空阔的伴侣,是有益的。结交捧场凑趣的人,结交概况奉承而背后离间人的人,结交擅长甜言甘言的人,是有害的。”
38、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活有三种,有害的快活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活,以宣传别人的利益为快活,以广交贤良的伴侣为快活,是有益的。以娇纵淫乐为快活,以豪恣放任无度为快活,以宴玩荒淫为快活,都是有害的。”
39、孔子曰:“正人有三戒;少之时,血气不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
【译文】孔子说:“正人有三戒:年青时,血气不决,要戒女色;到了丁壮,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
40、孔子曰:“正人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译文】孔子说:“正人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确,听的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柔,立场要考虑是否谦恭,说话要考虑是否虔敬,干事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要考虑若何向人就教,心里不服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获得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
41、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学生规》
【译文】和公共相处时要齐截泛爱,而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进修,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成的事,假如做了之后,还有过剩的时刻和精力,就理当好好的进修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42、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学生规》
【译文】与人相处不琐细较劲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需要的冲突、怨恨的工作天然消散不生。
43、怙恃教须敬听怙恃责须顺承《学生规》
【译文】怙恃教训我们做人处事的事理,是为了我们好,理当恭顺的凝听。做错了事,怙恃呵教诫时,理当虚心吸收。
44、称长辈勿呼名对长辈勿现能《学生规》
【译文】称号长辈,不成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成以夸耀自己的才干。
45、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学生规》
【译文】早上要尽量夙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时刻等闲消失踪,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爱护此刻可贵的时刻。
46、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学生规》
【译文】穿衣服需正视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态,才是持家之道。
47、年方少勿喝酒喝酒醉最为丑《学生规》
【译文】青少年未成年不成以喝酒。成年人喝酒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若干好多长短?
48、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学生规》
【译文】干事不要急仓猝忙快快当当,因为忙中等闲犯错,不要畏苦怕难而游移退缩,也不成以草率,随便搪塞了事。
49、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学生规》
【译文】借用别人的物品,必定要事先批注,哀告承诺。假如没有事先搜聚核准,私行取用就是偷盗的步履。
50、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学生规》
【译文】启齿措辞,诚信为先,承诺他人的工作,必定要遵守承诺,至于拐骗或甜言甘言,更不能应用。
51、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学生规》
【译文】任何工作在没有看到秘闻之前,不要等闲揭晓定见,对工作懂得得不够明确明确时,不成以肆意撒播,以免造成不良功效。
52、见人善即思齐纵往远以渐跻《学生规》
【译文】看见他人的利益或善行义举,要当即想到进修看齐,即使今朝能力相差良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53、己有能勿自私家所能勿轻眦《学生规》
【译文】当你有能力可以处事世人的时辰,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支出。假如别人有能力,不能厌弃,更不能吃醋。
54、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学生规》
【译文】只若是人,不分族群、人种、宗教崇奉,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六合所生万物滋生的,理当不分你我,合作合作,才干连结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配合体。
55、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学生规》
【译文】假如一小我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踪就赌气,听到别人嘉奖自己就欢欣,那么坏伴侣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撤退了。
5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译文】进言的人没有罪恶,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惕。
5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措辞没有文采,就撒播不远。
5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译文】常用来浮现记着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5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译文】走失踪了羊,赶紧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踪误要后实时解救。
6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译文】指在一个陷阱的情况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年夜的、配合的仇敌。
6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译文】仁慈的人视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聪慧的人视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
62、天行健,正人以蹈厉高昂。《周易》
【译文】天体运行,刚健有力,正人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争提高,永不竭息。
6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文】自满自满会招来丧失踪,谦虚虚心会获得利益。
6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译文】非论做什么事,事先有筹办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踪败。
6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译文】玉石若不经由砥砺,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进修,就不会懂得事理。
6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译文】进修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思疑的处所。
67、年夜道之行也,全国为公。《礼记》
【译文】只要做人正大光明,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允。
68、博学之,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译文】宏壮空阔的进修常识,仔细地询问常识,谨严的思虑常识,明确地分辨常识,诚心诚意地用常识。
6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译文】吸收了别人的礼物而不思回报,是失踪礼的步履。礼,原是礼仪礼貌。此刻人们凡是指礼物。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年夜戴礼记》
【译文】这句话警告人们求全不要太苛刻,看标题不要过于严酷,否则就等闲使年夜师因怕惧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亮养不住鱼儿一样。
71、天将降年夜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译文】上天将要下达重年夜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心坎苦楚,筋骨劳顿,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各种行为往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人要留存,要有作为,要有前程,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患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力的人生锤炼。
72、生于忧患,逝世于安泰。《孟子》
【译文】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留存,而安泰必将导致衰亡。
7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文】尊重自己的怙恃和白叟,同时也尊重别人的怙恃和白叟;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74、不以端方,不能成方圆。《孟子》
【译文】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外形来。比喻干事要遵守必定的法例。
75、得道多助,失踪道寡助。《孟子》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赞助支撑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撑赞助他的人就少。
7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年夜丈夫。
《孟子》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惟,贫贱不能转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胜过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年夜丈夫。
7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译文】不竭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镂。比喻干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艰辛也能克服。
7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译文】青,从蓝草中取得,色彩却比蓝更深,比喻后生晚辈经由过程进修和堆集,进修跨越先进。
79、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译文】马不竭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他的成功在于不竭行走。比喻先天前提差的,只要通
shihd155011
79、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译文】马不竭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他的成功在于不竭行走。比喻先天前提差的,只要经由过程不懈的勉力,也能取得很年夜的成绩。
80、水则载船,水则覆船。《荀子》
【译文】水既能托载着船前进,也能使船倾覆。这句话深切地指出,凡事都具有两重性,好的工作如不加以适当带领就会造成坏的功效,坏的工作如经公允劝导则可以引出好的功效。
8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译文】天道公允,作恶就要受处分,它看起来似乎很不殷勤,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走不了功令国法公法的惩处。
8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译文】真实可托的言词不俏丽,俏丽的言词是不真实可托的。
8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常识是无限的。
84、正人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文】正人结交讲究志同志合,不求私利,他们的友谊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以利为先,他们结交往往慎密亲密狎昵,他们的友谊就象醇酒一样甘甜,却不讲道义。
85、知彼良知,百战不殆。《孙子兵书》
【译文】懂得自己,懂得仇敌,百战都不会失踪败。即假如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懂得,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8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年数》
【译文】勉力往做的人经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经常可以达到方针。
87、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
【译文】行为游移不决办不成事,干事游移不能成功。
8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译文】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利益,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8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踪;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译文】不管多聪慧的人,在良多次的考虑中,也必定会涌现个体短处。泛泛的人在良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准确的。
90、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译文】初步时当然相差很细微,功效会造成很年夜的短处。比喻干事须谨严,不能出一点点短处。
91、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译文】处境越穷困,意志理当越判断。老年人越是年长,精力理当越壮豪。
9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译文】真诚之心所到的处所,就算是坚如金石的工具,也要被打开。
93、少壮不勉力,老迈徒伤悲。《汉乐府》
【译文】少丁壮华时不勉力进修,待到年迈时就只能哀痛了。劝勉世人要爱护时刻,有所作为。
94、功不成以虚成,名不成以伪立《答宾戏》
【译文】不成以骗取功名,不理当虚伪名声。
9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文】即使是很小的坏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96、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译文】指别人已有提高,不能再用老视力眼光往看他。
97、鞠躬尽瘁,逝世尔后已。《三国志》
【译文】指不辞辛苦,勤勤恳恳,警惕谨严,竭尽全力,进献出全数精力亲善力,一向到逝世为止。
9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晚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译文】有志向的人当然年迈,仍有弘愿壮志。铁汉到了晚年,壮志弘愿并不衰减。
9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译文】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大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不雅观情况对人有很年夜影响。
100、井蛙之见,时见一斑。《晋书》
【译文】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花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门,指所见不周全或略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