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五经” 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礼》、《年数》五种儒家经典。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神通之书得以保留外,其余四种皆被焚毁。汉儒凭自己的记忆将其恢复,将其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断定下来。唐代开科取士,其中“明经”科测验内容变为“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南宋往后又慢慢拓展为十三部儒家经典,简称“十三经”。分辨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四库全书的“经部”共分十类,计695部,10214卷。包含宋嘉佑三年章友直篆书的《宋二体石经》,《宋高宗石经》,唐文宗二年郑覃的《十二经》(无《孟子》),明嘉靖年间至善堂《九经》,明崇祯年间金蟠、葛鼐合刊的《十三经古注》,清嘉庆年间计树园《十一经》(无《论语》、《孟子》)等。经部还包含历代学者为十三经所作的注疏本,如曹魏时代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的《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代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代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汉代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年数左传正义》,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年数公羊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年数谷梁传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等。经部还包含一些训诂、字书和韵书,如汉代扬雄《方言》,汉代刘熙《释名》,魏张揖《广雅》,清人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阮元《经书纂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梁顾野王《重建玉篇》,宋陈彭年《重建广韵》,宋丁度《集韵》,清毛奇龄《古今通韵》等。
100部国学经典
生平必读的100部国学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仪礼》、《年数公羊传》、《孟子》、《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魏书》、《北齐书》《南史》。经典造句如下: 1、他常爱看文生义地懂得经典文章。
2、泰山是五岳之首,良多文人骚人在这里留下了经典的诗篇。
3、这首经典音乐特有的韵味让人们深深陶醉了。
4、释教积厚流光,经典浩若渊海,这要看你若何往贯通。
5、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快乐喜爱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国学经典全套
爱国报国篇
1、《满江红·发上指冠》
发上指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看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岁首,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江山,朝天阙。
译文:倚在栏杆旁,我禁不住发上指冠, 一场潇潇秋雨刚刚停歇。 举目远看,仰天长啸,万千思绪,奔涌激烈。为祖国奋斗,三十年的功名,自当视若灰尘;与仇敌周旋,八千里的征程,何惧披星带月。万万不要随便虚掷了少年时刻,等到头发白了才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国耻啊,还没湔雪;臣子的复仇之恨啊,何时能灭? 驾起远征的战车吧,直把那贺兰山踏裂!壮志凌云,饿了就饱餐仇敌肉;说笑风声,渴了就畅饮仇敌血。等候着这一天吧,让我们从头收拾好旧日的江山,向祖国献捷!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看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斯者!
译文:查核他们的功烈和事迹,举荐贤才,使他们获得任用。儒者并不希看获得回报,只是为了合乎君主的意志。只要对国家有利,不求小我富贵。其举荐和汲引贤能之士就是这样的。
道德涵养篇
1、《荀子·不苟》
正人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捧场也;正义[1]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六合,非夸张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烈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是曲故也。《诗》曰:“左之左之,正人宜之;右之右之,正人有之。此言正人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译文:正人推重别人的德性,歌咏别人的利益,并不是出于捧场奉承;公允地群情、直接地指出别人的短处,并不是出于诋毁抉剔;说自己十分夸姣,可以和舜、禹相对比,和六合相并列,并不是出于夸张拐骗;跟着时局或退缩或进取,和婉得就像喷香蒲和芦苇一样,并不是出于亏弱虚弱胆寒;刚烈坚毅,没有什么处所不挺直,并不是出于自满凶残。这些都是按照道义来因地制宜、知道该愚昧就愚昧该伸直就伸直的缘故啊。《诗》云:“该在左就在左,正人在左无不成;该在右就在右,正人在右也常有。”这说的是正人能按照道义来屈伸进退因地制宜的事。
2、《心不在焉》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胆寒,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置若罔闻,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之所以说涵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礼貌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恼怒就不能够礼貌;心有胆寒就不能够礼貌;心有快乐喜爱就不能够礼貌;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礼貌。心思不礼貌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当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当然在听,但却像没有闻声一样;当然在吃工具,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涵养自身的品性必需要先礼貌自己的心思。
勤学励志篇
1、博学之,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译文:要宏壮空阔地进修,要具体地求教,要郑重地思虑,要明确地分辨,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灵通晓畅尽不能终止;不往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确尽不能终止;不往思虑则已,既然思虑了,不想出一番事理尽不能终止;不往分辨则已,既然分辨了,不到分辨明确尽不能终止;不往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完竣尽不能终止。
2、《任末勤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看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不雅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勤学,虽逝世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任末14岁,背着书籍仆从教员进修,不怕艰巨险阻。他常说:人假如不进修,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凭借在树木的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暗淡时就绑缚麻蒿点燃照明。常日里每当看书看到懂写意义的处所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服气他能吃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警告后人说:“一小我热爱进修,即使逝世了还像在世一样;(若是)不进修,即使在世也只能算行尸走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