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经典 一、国学的界定 “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个国家修身、齐家、治国的所有学术与文化的总和,涵盖了天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门类。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证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惟分,应分为先秦诸子或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惟史,其他列附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偏向于经部。狭义的国学,则重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惟文化,它是国学的焦点内在,是国学素质属性的集中浮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熟悉并抽象持续、积极弘扬的重点之地址。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就中国而言,国学思惟是中国人之所认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 二、国学的领域和研究对象 (一)国学的领域很难界定,今朝学术界尚无一致见解 起先,钱穆在其《国学概论》引言中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未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领域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本书特应黉舍教材课本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年夜意,分期论说。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惟重要潮水地址,略加分析。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惟界撒播变迁之年夜势,以造就其顺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陈述之例。”钱穆感应国学的界说很难下,为教学之利便,姑且用之。他在《国学概论》中章节的编排,就浮现了对国学领域和内容的熟悉,认为国学是“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惟界撒播变迁之年夜势”。 (二)国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传统古籍分类中的经、史、子、集四年夜类 《四库全书总目撮要》所列四部及其类别如下: 1.经部 经部门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年数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重若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子夏易传》、《周易集解》、《尚书正义》、《东坡书传》、《禹贡论》、《诗序》、《毛诗正义》、《诗集传》、《周礼注疏》、《仪礼注疏》、《年数左传正义》、《年数公羊传注疏》、《年数谷梁传注疏》、《年数释例》、《年数三传辨疑》、《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正义》、《孝经集传》、《经典释文》、《十三经解诂》、《十三经字辨》、《六经图》、《孟子正义》、《论语义疏》、《年夜学章句》、《孟子传》《四书人物考》、《四书年夜全纂要》、《乐书》、《乐律全书》、《乐原》、《尔雅注疏》、《方言》、《说文解字》、《周秦刻2石释音》、《广韵》、《集韵》。 2.史部 史部门为“正史类”、“纪年类”、“纪事本末类”、“外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列传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绎史》、《逸周书》、《贞不雅观政要》、《东不雅观奏记》、《两汉诏令》、《名臣经济录》、《晏子年数》、《杜工部年谱》、《高士传》、《两晋南北朝奇谈》、《蛮书》、《三辅黄图》、《元和郡县志》、《长安志图》、《华阳国志》、《水经注》、《唐六典》、《翰林志》、《通典》、《文献通考》、《西汉会要》、《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石经考》、《史通》、《历朝通略》,等等。 3.子部 子部门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神通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重要书目如:《孔子家语》、《盐铁论》、《朱子语类》、《六韬》、《孙子》、《司马法》、《管子》、《韩子》、《齐平易近要术》、《野菜谱》、《农书》、《黄帝素问》、《外科精义》、《妇人年夜全良方》、《星经》、《数学九章》、《天学会通》、《测量法义》、《宅经》、《唐开元占经》、《古画品录》、《宋朝名画评》、《书法正传》、《考古图》、《茶经》、《竹谱》、《白虎通义》、《困学纪闻》、《艺文类聚》、《事类赋》、《册府元龟》、《承平御览》、《帝王经世图谱》、《玉海》、《西京杂记》、《世说新语》、《年夜唐新语》、《教坊记》、《玉泉子》、《金华子》、《山海经》、《阴符经解》、《老子注》、《庄子注》、《列子》、《元真子》、《金刚经》、《佛祖统纪》,等等。 4.集部 集部门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类”。重要书目如:《楚辞章句》、《楚辞集注》、《扬子云集》、《陶渊明集》、《王子安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喷香山集》、《文选》、《古文苑》、《文苑精华》、《唐文粹》、《唐文鉴》、《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辑注》、《文章缘起》、《中山诗话》、《四六尺度》、《江南春词》、《文苑年数》、《乐府原》、《明文范》、《文章指南》、《陶渊明集》、《宋文钞》、《华夏文献》、《十种唐诗选》、《珠玉词》、《花间集》,等等。 三、经与经典 (一)何者为经 圣人之言曰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经,织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丝部》曰:“织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然后有纬。”经,就是织布机上的纵线,这是“经”字的本义。要织布先要固定经线,然后纬线才干往返穿梭。程发端说:“盖经丝在轴,纬线在梭。纬则一往一来,有穿梭不息之象;经则依轴排比,有静居长久之象。”(《国学概论》上册)由此,“经”训为“常”。《庄子·摄生主》“缘督认为经”,郭象注:“顺中认为常也。”成玄英疏:“经,常也。”《天道》篇“若日夜之有经”,成玄英疏:“经,常也。”《庚桑楚》“愿闻卫生之经”,成玄英疏:“经,常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礼,天之经也。”杜预注云:“经者,道之常。”前人由织布时之竖线引申认为,儒家宣传的封建思惟及其有关著作是封建秩序得以连结的根柢保证,是封建意识形态的焦点,起着极为重要的浸染,是以把它们称为经。后人以“经”为“常”、“常道”,也就是指永恒不变的事理。统治者希看经由过程永恒的“经”,达到封建社会永远存在的方针,这当然是做不到的。 “经”的内容开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到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东汉到宋,“经”的领域不竭扩年夜,甚至于“十三经”。 (二)何谓经典 经典是人们读了爱不释手、加以收躲的书;经典具有特异影响力,它们不成能从思维中拂拭,是潜躲在年夜脑的记忆中;经典是每一次就像初读一般,每一次都是缔造的航行。简言之,经典是具有典范楷模性、权势巨子性的作品或著作。台湾年夜学的黄俊杰认为:经典必需具有社会政治的内在,这种特质源于古代中国政教不分;经典必需有其形而上学的内在,以朱子为代表;经典必需有心性论的内在,以王阳明的谈吐为代表。在中国历史上,提到经典,一般指的是儒家的典籍,如《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年夜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於圣人,载于经典。”这几处所讲的经典指的就是儒家著作。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被奉为统治思惟。它们操作这个精力刀兵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长了封建文化,最后也用它来摧残新的平易近4主思惟的萌芽,禁止近代科学文化的成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曾经长时代地习惯于把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把它们称为“经”。 其实把典籍称之为经,最初并不始于儒家著作。我们从《庄子》、《国语》等书中看到,先秦时代的经书并非专指儒家著作,例如庄子就把墨子的著作称为《墨经》。往后跟着封建思惟文化的成长,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逐渐把经书限于儒家的重要典籍。出格是到了西汉武帝时,朝廷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而且设立了五经博士,从此儒家的思惟及其著作便升到唯我独尊的“经典”地位了。
国学经典中治国之道有哪些
国学经典有:
1、司马迁《史记》
《史记》是我国闻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实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初步一向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摆布的历史。
被誉为“史家之尽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2、《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初步,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年数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
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回响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见貌。3、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若何“得道”的年夜事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
《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凹凸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柢,道出了六合万物变换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天然的总纪律。
《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不雅观和道德不雅观。“道”是“德”的根柢,“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浮现。
《道德经》的聪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虑,内容涉及人道涵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惟根柢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4、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按照多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纪年体史籍,记实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书中刻画了计谋至五代时代的历史成长脉络,切磋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
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逝世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懂得和进修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5、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撒播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成长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撮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多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傍边最风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选诗领域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进门书籍。
6、孙武《孙子兵书》
《孙子兵书》又称《孙武兵书》、《吴孙子兵书》、《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孙子兵书》被奉为兵家经典。身世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平易近说“不雅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书是盘算,盘算不是小花招,而是年夜计谋、年夜聪慧。孙子兵书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说话,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国学经典中治国之道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四年夜国学经典分辨为:《周易》、《老子》、《论语》和《孙子兵书》
1《周易》
作者是姬昌。三易之一。儒家尊为六经之首。形而上学、道教奉为三玄之一对其性质,熟悉纷歧,重要有以下不雅概念,(1)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年夜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多量的吉凶占语,史籍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切的人生哲理,尤其经由《易传》诠释和施展,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年夜高深的哲学典籍。也恰是这个原因,《周易》获得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本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年夜道之源。2《老子》
《道德经》,别名《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势巨子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年夜高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切的影响,无论对中华平易近族性格的铸成,仍是对政治的统一与安靖。都起着不成估计的浸染。3《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实年数时思惟家兼教训家孔子和其学生及再传学生言步履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用儒家思惟,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语》是中国年数时代一部语录体散文集,重要记实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回响了孔子的思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开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进修的古代著作之一。 重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筹议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学生及再传学生完成,纪念教员,忧虑师道失踪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缔造始于子夏。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正人治全国之学也。4《孙子兵书》
《孙子兵书》又称《孙武兵书》、《吴孙子兵书》、《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作者为年数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其内容博年夜高深,思惟精邃富赡,逻辑周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残暴瑰宝,是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门,是世界上最为闻名的三年夜兵书之一,(此外两部是:《战斗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躲) )。《孙子兵书》是中国最古老、最精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重,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实“吴孙子兵书”八十二篇(可能包含孙武后学学生们写作的内容,也可能有良多篇已佚失踪),但司马迁《史记》亦有记实,(孙武)以兵书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不雅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一般称《孙子兵书》都是说有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