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饮食天下

国学 编辑:白碧妮 浏览量:75

1.形容美食的诗句及成语或者词语,越多越好^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

1.形容美食的诗句及成语或者词语,越多越好^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三牲五鼎 词义: 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词音: sān shēng wǔ dǐng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成语典故: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成语出处: 《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例句: “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 哀梨蒸食 āi lí zhēng shí 成语典故: 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八珍玉食 bā zhēn yù shí 成语典故: 泛指精美的肴馔。 伴食宰相 bàn shí zǎi xiàng 成语典故: 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成语出处: 《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饱食暖衣 bǎo shí nuǎn yī 成语典故: 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成语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酒足饭饱 jiǔ zú fàn bǎo 成语典故: 酒已尽量,饭也吃饱。形容吃饱喝足。 成语出处: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抉饭饱,走不动。” 饱食终日 bǎo shí zhōng rì 成语典故: 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成语出处: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例句: 人如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是最没有出息的。 津津有味 朝齑暮盐 囫囵吞枣 大快朵颐 香飘四溢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侈衣美食 2.关于美味的诗词 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春日春盘细生菜""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惟有莼鲈堪漫吃,。 3.关于美味的诗词 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春日春盘细生菜""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 4.关于饮食方面的国学句子 食色,性也! 饕餮大餐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君子远庖厨 一部《论语》出现“食”与“吃”字就有71次之多,孔子不厌其详地讲授饮食之道,其频率仅次于“礼”。《周礼》、《礼记》、《仪礼》、《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淮南子》、《黄帝内经》等最具盛名的经典都有关于烹调的精辟论述。有关专著层出不穷,从西晋的《安平公食学》、南齐的《食珍录》、北齐的《食经》,一直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朱彝尊的《食宪神秘》,佳作迭出。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烹调专著,琳琅满目的食谱。有关烹饪的技法如烧、烤、煎、炙、爆、焙、炒、熏、烙、烹、煮、涮、脍、蒸、煨、熬达数十种之多,可谓世界之最。 5.关于美食的好词佳句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好词 1、美味 可口 好吃 香甜 2、爽口 八珍玉食 其味无穷 3、芳香四溢 香飘十里 油而不腻 4、香脆可口 咸甜适中 甘脆爽口 5、五味俱全 酸甜可口 鲜美多汁 6、清爽可口 质嫩爽口 麻辣鲜香 7、香甜软糯 珍馐美味 饕餮大餐 8、口齿留香 回味无穷 玉盘珍馐 9、秀色可餐 色味俱佳 垂涎欲滴 好句好段 1、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2、我拿来水瓶,朝茶杯里倒上开水,顿时,水中的龙井茶如同千万条小鱼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3、品位美食,而不是品位菜单,烧一锅好菜,也绝不是烧钱。 4、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5、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6、那些冰糖葫芦红彤彤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不知引来多少小孩儿渴求的目光。 7、吃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 8、从进入厨房的瞬间开始,你们就肩负着烹饪美食的责任。这无关经验和立场。 9、只要吃到软软的奶酪蛋糕,就什么郁闷都没有了,软软香香的,是最好的安慰自己或犒劳自己的小礼物! 10、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11、我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12、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13、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14、老阚厨房之山东扒鸡、梁记烧腊店之烧鹅。 15、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16、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17、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18、潮汕牛肉店之牛肉火锅、上海极品轩之霸王别姬。 19、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不知道能帮助到你吗?如果能! 6.关于美食的词语要20个 关于美食的词语: 酥脆爽口、狼吞虎咽、香飘万里、爽滑酥嫩、用料考究、各式各样、酸酸甜甜、香飘十里鲜美多汁、凤髓龙肝、口感饱满、软嫩滑爽酸甜可口、芳香四溢、饕餮盛宴、清爽可口、制作精细、五颜六色、香脆可口、质嫩爽口、香甜软糯、玉盘珍馐 八珍玉食、晶莹透亮、食不厌精、大快朵颐、朝齑暮盐、三牲五鼎、齿颊留香、肥而不腻、玉盘珍馐、秀色可餐、回味无穷、唇齿留香、色味俱佳、垂涎欲滴、八珍玉食、满口生香、香鲜至极、香嫩爽滑、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浓香、香味四溢。 1、酥脆爽口 释义:【食物】酥脆爽口。如:饼干脆爽可口。 2、狼吞虎咽 释义: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3、饕餮盛宴 释义:众多的美食汇集,也可以泛指呈现各种精彩的内容,如节目、活动等。出自《左传·文公十八年》。 4、凤髓龙肝, 释义:比喻珍奇美味。出自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

国学经典饮食天下

天机国学经典

《易经》是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部分,如今传下来的只有《周易》,它是群经之首,影响了无数先哲和伟人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今天的我们是也一笔巨大的思想财富,它的八大天机是指:大欲易失命、大思易失爱、大喜易失言、大惧易失节、大醉易失德、大哀易失颜、大惊易失态、大怒易失礼。一、大欲易失命。我们要学会控制、收敛自己的欲望,人有欲望是好事,欲望可以促使自己奋斗和进步。但是欲望不能过大,太大的欲望会给自己招来灾祸,会让自己的心灵产生迷失,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很容易葬送掉自己的性命。二、大思易失爱。思考的太多容易失去自己的爱情,当恋爱之中,有人想得太多的话,就会变得过于敏感、多疑、焦虑,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太多的猜忌破坏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特别是有些女生在恋爱之中太敏感,无中生有,最终让双方分道扬镳。

三、大喜易失言。人们在太高兴的时候,容易说出来一些不恰当的话,所以在高兴的时候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嘴巴,祸从口出,要小心说话。四、大惧易失节。人们在过于恐惧的时候会丧失自己的原则,恐惧会让人们做出很多不恰当的行为,所以要保持情绪的镇定,不要恐惧。

五、大醉易失德。酒虽然是个好东西,但是醉酒之后,就丧失了理智,很容易做出失德的事情,自己事后还记不起来,重要的时候喝酒还会误事。

六、大哀易失颜。整天都沉浸在哀伤之中,很容易让自己的容貌变老,让自己变得不好看,所以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笑口常开。

七、大惊易失态。人们在受到大的惊吓时会失去平日的姿态,很重要在外人面前出丑,所以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八、大怒易失礼。发怒的时候会容易冲动,做出很多不合礼仪的粗鲁行为,所以要克制自己的脾气,不要轻易的让怒气冲昏头脑。

这就是八大天机,如果我们在生活之中做到,也是非常好的,必然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成功,更受别人的敬佩。

国学经典天道

【经文】夫人才能参差,大小不同,犹升不可以盛斛,满则弃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乎?[傅子曰:“凡品才有九:一曰德行,以立道本;二日理才,以研事机;三日政才,以经制体;四曰学才,以综典文;五曰武才,以御军旅;六曰农才,以教耕稼;七曰工才,以作器用;八曰商才,以兴国利;九曰辩才,以长讽议。”此量才者也。]故伊尹曰:“智通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于万物之情,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于道。[汉文帝问陈平曰:“君所主何事?”对曰:“陛下不知臣驽下,使臣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燮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年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行其职。”上曰:“善!”汉魏相书曰:“臣闻《易》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人服。’天地变化,必由阴阳。阴阳之分,日月为纪。各有常职,不得相于。明主谨于尊天,慎于养人。故立羲和之官,以乘四时,敬授人事。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三者得叙,则灾害不生,人不夭疾,衣食有余矣。此燮理阴阳之大体也。”事具《洪范》篇。]不失四时,通于地利,能通不通,能利不利,如是者举以为九卿。故丸卿之事常在于德。通于人事,行犹举绳,通于关梁,实于府库,如是者,举以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于仁。[蜀丞相诸葛亮主薄杨颙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卿大夫。”]忠正强谏而无有*诈,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举以为列士。故列士之事常在于义也。故道德仁义定而天下正。”[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法家之才,司冠之任也。术家之才,三孤之任也。臧否之才,师氏之任也。伎俩之才,司空之任也。儒学之才,保氏之任也。文章之才,国史之任也。骁雄之才,将帅之任也。]【译文】人的才能大小是不同的,就象用升无法盛下斗中的东西一样,盛不下就会溢出来,溢出来就全浪费了。用了不该用的人,怎么能没有危险呢?[傅玄说:“品评人才可分九类:一是有德行的,这类人可用来作为政权的根基;二是治理之才,可以让他们来推究事物变化的规律;三是政务之才,可以让他们从事政治体制的运作;四是学问之才,可以让他们搞学术研究;五是用兵之才,可以用以统帅军队;六是理农之才,可以让他们指导农民耕作;七是工匠之才,用以制作器具;八是经商之才,可以用他们来振兴国家经济;九是辩才,可以发挥他们讽谏和议政的长处。”这样做就叫量才使用。]成汤的辅相伊尹说:“如果心智能与天道相通,能不断地顺应事物的变化,了解万物发展的情况,言论足以用来调合阴阳,正确地核准四时,掌握风调雨顺的规律。这样的人,要推举他作三公。三公的职责是不懈地研究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对于相当于三公的宰相的职责,西汉时的陈平说得更明白。当年汉文帝问陈平:“你所负责的都是些什么事情?”陈平说:“陛下不嫌我愚钝,让我当宰相。当宰相的任务就是,对上辅佐皇上,调理阴阳;对下要使万物各得其便;对外镇抚四方,对内团结民众。要让各级官吏各尽其职。”汉文帝说:“讲得好!”汉代魏相(宣帝时为御史大夫)上书说:“我知道《周易》中讲过:‘天地协调,所以日月运行正常,四时相宜;圣明的君臣统治天下配合协调,少有严刑峻法但百姓悦服。’大地运行,生于阴阳消长。阴阳的规定由日月限定,各有各的责任,不能互相冲犯。贤明的君王谨慎地遵守自然的法则并尊养人才,所以设立柔顺如月的宰相,以顺应四时,掌管政务。君主言行合乎自然法则,遵顺阴阳的变化规律,就使日月光明,风调雨顺,寒暑适宜。这三者秩序相得,就会使天灾不作,百姓康乐富足。这就是为什么要曼理阴阳的主要原因。”以上道理在《洪范》中讲得很明白。]不违背一年四季的农作节令,懂得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能把堵塞不通的环节疏通,能把废弃不用的东西变成财富。这样的人要推举他作九卿(相当于各部委的部长)。九卿的职责在于全国文明道德的建设。通达人情事故,作风正派,了解税收的关卡,充实国家的府库,这样的人要推举他作大夫。大夫的职责是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诸葛亮的主薄杨颙说:“坐而论道的是三公,去具体贯彻执行的是卿大夫。”]忠心正直,犯颜直谏,没有*诈之心,大公无私,讲话符合国家法规,这样的人要推举他作列士。列士的职责是常行仁义。道、德、仁、义确立之后,天下就得到治理了。”[有“清节”之风的,可以担任君王的老师,有“法家”之才的可以负责司法工作,“术家”可以作为智囊团,善于评论和研究儒学的也可作太子的老师,会写文章的可以让他去研究历史,“骁雄”之才可以去让他带兵打仗。]【经文】太公曰:“多言多语,恶口恶舌,终日言恶,寝卧不绝,为众所憎,为人所疾。此可使要遮闾巷,察*伺祸。权数好事,夜卧早起,虽剧不悔,此妻子之将也;先语察事,劝而与食,实长希言,财物平均,此十人之将也;忉忉截截,垂意肃肃,不用谏言,数行刑戮,刑必见血,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讼辨好胜,嫉贼侵凌,斤人以刑,欲整一众,此千人之将也;外貌怍怍,言语时出,知人饥饱,习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也;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近贤进谋,使人知节,言语不慢,忠心诚毕,此十万人之将也[《经》曰:“夫将虽以详重为贵,而不可有不决之疑;虽以博访为能,而不欲有多端之惑。”此论将之妙也];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在,此百万人之将也;勋勋纷纷,邻国皆闻,出入豪居,百姓所亲,诚信缓大,明于领世,能效成事,又能救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修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料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行能决之,然后乃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料事,然后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译文】姜太公说:“嘴里唠唠叨叨,不干不净,整天如此,躺下都不停,让众人讨厌。这种人可以让他管理街区,盘察坏人,发现灾祸。爱管杂事,晚睡早起,任劳任怨,这种人只能当妻子儿女的头儿;见面就问长问短,什么事都要指指划划,平时实际上言语很少,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花,这种人只能做十个人的小头目;整天忧心忡忡的,一付严肃认真的样子,不听劝说,好用刑罚和杀戮,刑必见血,六亲不认,这种人可以统率一百人;争辩起来总想压倒别人,遇到坏人坏事就用刑罚来惩治,总想使一群人统一起来,这种人可以统率一千人;外表很谦卑,话偶尔说一句,知道人的饥饱、劳累还是轻松,这种人可以统率一万人;谨小慎微,日胜一日,亲近贤能的人,又能献计献策,能让人懂得何为气节,说话不傲慢,忠心耿耿,这种人是十万人的将领[《玉钤经》说:“大将虽以周详稳重为贵,但是不可以犹豫不决;虽以多方了解情况为能,但不能顾忌太多,患得患失。”这可说是评论将领之最精妙的言论];温柔敦厚有长者之风,用心专一,遇到贤能的人就举荐,依法办事,这种人是百万人的将领;功勋卓著,威名远扬,出入豪门大户,但百姓也愿亲近他,诚信宽怀,对治理天下很有见识,能效法前人的伟大事业,也能补救败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普天下的老百姓,都好象他的妻子儿女一般,这种人是英雄的首领,天下的主人。”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的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呢?[聪明出众,叫做“英”;胆力过人,叫做“雄”。这是对“英雄”所作的大体上的区分。聪明,是英才本来就应有的,但是英才没有雄才的胆力,其主张就不能推行;胆力,是雄才本来就应有的,但是没有英才的智慧,事情也办不成。假如其睿智足以在事前就有所谋划,但洞察力却看不出行动的契机,这样的人只能坐而论道,不可以让他们去具体施行;假如能谋划在先,洞察力也能跟上去,但没有勇气实行,这就只能处理日常工作,却不能应付突然变故;如果是力气过人,但没有勇气实行,这只可以作为出力的人,不能作为开路的先锋;力气过人,也有勇气实行,但智慧不能预谋事变,这只可以作为先锋,不能作统帅。一定要能谋划在先,明察在后,行动果断,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英才。张良就是这样。气力过人,又有勇气去做,智慧足以料事在前,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雄才。韩信就是这样。如果能一人身兼英、雄两种素质,那就能够掌管天下。汉高祖刘邦、楚霸玉项羽就是这样的人。]【经文】《经》曰:“智如源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警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欲观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佐左右所欲任使者,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译文】《玉钤经》说:“智慧有如泉涌,行为堪为表率,这样的人可做导师;智慧可以磨砺他人,行为可以辅助和警策他人,这样的人可为良友;安分守已,奉公守法,不敢做一点出格的事,这样的人可为官吏;还有一种人,你要是只图眼前的方便快意,只要你叫他一声,他就会连连答应,这种人只能做奴隶。所以的君主要用堪为导师的来辅佐自己,中等的君主要让良友来辅佐自己,下等的君主要用官吏来辅佐自己,亡国的君主却仔用奴隶来辅佐自己。”要想知道一个国王是否会亡国,只要看他的手下是些什么人就够了。本来,有同样见识和同样追求的人才会相互亲近,不是贤德的人,就不会任用贤能。任用什么样的人来辅佐自己,实在是存亡的关键,得失的根本啊!【经文】孙武曰:“主孰有道?[昔汉王见围荥阳,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赏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人少礼,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宜各去两短,集其两长,天下指麾即定矣。”魏太祖谓郭嘉曰:“袁本初地广兵强,吾欲讨之,力不能敌,何如?”嘉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虽兵强,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未政失于宽,绍以宽济,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旋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耳;公外简易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能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计少决,失在事后;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之,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情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相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而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曹公曰:“吾知之,绍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刻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所以为吾奉也。”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为所擒。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兵精,必能济大事也。”]将孰有能?[袁绍率大众攻许都,孔融谓荀或曰:“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计谋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或曰:“绍兵虽多,而法令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许攸贪而犯法必不能纵,不纵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后许攸贪不奉法,审配收其妻子,攸怒,奔曹公。又颜良临阵授首,用丰以谏死。皆如或所料也。吾以此知胜之谓矣。”【译文】孙武说:“那一方的君主有道义?那一方的主将有才能?我凭这一点就知道胜利属于谁了。”楚汉相争,曹袁之战,可为孙子这句话作一的注脚。[从前汉王刘邦被围困在荥阳,对陈平说:“天下纷纷扰扰,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啊?”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仁爱,廉节好礼的能人有很多都投奔了他。等到论功行赏、分封爵邑时,项王却很看重这些爵位和土地,这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与他离心离德。现在大王你对人傲慢不讲礼数,能人中那些顽劣愚钝和贪图小利的也大多投奔了汉军。真应该各自去掉对方的短处,吸收对方的长处,那么天下很快就会安定了。”魏太祖曹操对郭嘉说:“袁绍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但力量不足,怎么办?”郭嘉回答说:“刘邦打不过项羽,你是知道的,汉祖刘邦只能用智谋战胜项羽。虽然项羽强大,最终还是被刘邦打败了。我私下想,袁绍有十败,你有十胜。其一,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此人没能耐。袁绍礼仪繁琐;你不讲礼节,体任自然。这在管理方法上就胜了。其二,袁绍虽然强大,但是逆潮流而动;你是顺应历史潮流来率领天下百姓打仗。这在道义上就胜了。其三,汉末的统治失败在宽松和缓上,袁绍是用宽缓来拯救宽缓,所以没有威慑力;你用刚猛来纠正汉末的宽缓,从而使上下都懂得规矩。这在法治上就胜了。其四,袁绍表面宽缓内怀猜忌,任用了某人马上又怀疑他,重用的只是亲戚子弟;你外表简易内心明智,用人不疑,任人唯才是用,不管远近亲疏。这在度量上就胜了。其五,袁绍计谋有余而决断不足,失败在谋于事后;你有了好计策就实行,不断地顺应各种变化。这在谋略上就胜了。第六,袁绍因出身名门,有几代积累下来的政治资本,故意拿出架式,以获取好名声,能人中那些好说漂亮话的阿谀奉承之徒都投奔了他;你诚心待人,实实在在做事,不喜奉承,以朴素的作风带领下属,赏赐有功的人也一点都不吝啬,能人中那些忠厚正直有远见而又有实际才能的人都愿意为你效劳。这在品德上就胜了。其七,袁绍看见别人挨饿受冻,怜悯之情马上就表现出来,看不见的时候,想也不去想,这只不过是人们常说的‘妇人之仁’;你对眼前的小事,常常忽视,至于说那些大事,却能想到很远,给别人的恩惠,都超过了他们自己的期望。即使看不见,都考虑到了,没有不接济扶助的。这在仁爱上就胜了。其八,袁绍因大臣争夺权力,被谗言搞昏了头;你用自然之道去领导部下,让他们慢慢地去熟悉自己的职责,这在明智上就胜了。其九,袁绍不能明辨是非;你认为是对的就以礼相待,认为不对的就依法查处,这在策略上就胜了。其十,袁绍好搞花架子,不懂得兵法的要旨;你以少胜多,用兵如神,你的军队仰仗你,敌人害怕你,这在军事上就胜了。”曹操说:“我知道了,袁绍为人,志大才疏,表面严厉,胆子却很小,猜忌苛刻却又没有威严,兵力虽强但布署混乱,将帅骄横,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然丰富,但那都是给我准备的。”魏明帝的少府杨阜在谈到曹操时说:“袁绍宽缓而不果断,好谋划而少决断。不果断就没有威望;少决断就会谋在事后。现在虽然强大,最终还是要被打败的。曹操有雄才大略,决断的时候毫不犹豫,法令一致,军队精干。一定能成就大事。”][袁绍率领大军攻打许都,孔融对曹操的谋士荀或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这样的谋士为他出谋画策;有审配、逢纪这样的忠臣辅佐他;有颜良、文丑这样勇冠三军的人给他带兵。恐怕很难战胜他吧?”荀或说:“袁绍兵力虽然强大,但法令不严;田丰刚愎犯上;许攸贪图小利不律已;审配专横而没有谋略;逢纪果敢但自以为是。有这几个人在他身边,其后果就不难知道了。许攸贪图小利就会犯法,袁绍一定不会放过他,不放过他就一定会生变。颜良、文丑是一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后来,许攸贪图小利而违法,审配收监了他的家小,许攸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颜良在战场上被斩首,田丰因劝谏袁绍而死于非命。一切都没有逃出荀或的预料。]【按语】量才用人也存在着辩证法,一方面,用什么人关系着事业的成败,正如赵蕤在本文中所讲的“欲观其亡,必由其下。”纸上谈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都是这方面有名的历史故事。赵王用了不该用的书呆子赵括,结果被秦将白起坑卒四十万。诸葛亮用了不该用的马谡而失了街亭,逼得自己不得不唱空城计。反过来从另一方面讲,君主、主将或主管者是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他会用什么人,于是,也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失败。这正如孙武所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吾以此知胜之谓也。”项羽、袁绍之所以失败,刘邦、曹操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此。从以上四人的成功与失败中我们还可以悟出这样两个道理:第一,“妇人之仁”不可成大事。郭嘉论曹操对袁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其中之一便是在“仁”上的胜败。郭嘉说袁绍“见人饥寒,恤念之情形子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所谓妇人之仁耳。”这种仁爱是短浅的,没有胸怀的,因为他爱的范围只是眼睛看到的,太有局限性。他的仁爱并不是从普天下的所有人出发,他没有博爱天下的气魄和勇气。所以是成不了事的。类似的话,韩信在评论项羽时也说起过:“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玩赏,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意思是,项羽对人很有礼貌,很慈善,总是好言好语,遇到有人病了,还要哭哭啼啼,把自己吃喝的东西分给他。可是,当遇到该封赏那些有功者以爵位时,他却把爵印抓在手中,都玩出了缺口,也不舍得交出去。看他“恭敬慈爱”、“泣涕分食饮”这点上,的确有仁爱之心。可看他“玩印不予”这点上,却是小家子气。他和袁绍是同样的毛病——“妇人之仁”,结果都得失败。有道是“大仁不仁”,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就应当有博爱天下的胸怀,而且也应该有容纳天下苦困的气魄。目光总盯在一时、一地、一二人身上,是成不了气候的。第二、传统包袱太重,对事业的成功是有害的。郭嘉论袁绍之所以失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包袱太重了。袁绍有“累世之资”,出身名门望族,这样的世家子弟办起事来,因门第的传统而处处讲规矩,繁文缛节很多,什么事都要先拿出个架子。结果是,既违背了人性,不能使上下亲和,又影响了办事效率。不如曹操“体任自然”来得好,这种直截了当的作风既顺应人性的要求,使上下同心,又提高了办事效率,所以曹操胜利了,袁绍失败了。传统是一种财富,它给后人提供了办事的丰富经验和教训。这个包袱过重就束缚了人的手脚,限制了人的创造和发展,于是,好东西就会变成坏东西。比如宋与金的对抗中,宋人由于有前人的传统,而十分讲规矩,可也正是这规矩害了宋人。宋廷闻报金兵已南下,就马上商议对策,没等对策商议出个结果来,全兵已投鞭渡河了。传统真是害人不浅啊!

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