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阅读国学经典的古文来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如下:
1 结合古文的时代背景阅读
任何的一部著作都有它的时代背景,我们需要了解到它的历史,政治,经济等等大的环境,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作品本身的深刻含义。2 结合自身的阅历,实践来阅读
古为今用,国学中很多的思想都是几千年来古人智慧的结晶。可以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3 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① 掌握古文中的常见词汇
一次多义,通假字,虚词等等。这些常用词平时可以整理记录下来,经常地翻阅查看,来加深理解。
② 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
搞清楚古文中的常见的句式,学会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它的意义。
这些都是阅读的基础,但不是要求你一下子就掌握所有的内容,才去阅读古文,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边学习边积累,今天看一遍,明天看一遍,看的多了,慢慢地也就容易理解了。4 由易到难,分级阅读
古文阅读讲究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先从比较容易阅读和理解的著作开始。
一般,水平差的朋友可以寻找一些古文的翻译批注版本,对照着自己阅读古文时候的理解,对比白话文的解释,来加深学习的效果,等到水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阅读更加深入的著作。
古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先从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故事性强的书籍开始,比如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后面就逐渐增加难度,比如资治通鉴,史记等等。5 多读多背, 培养语感
古人读书,学习的方法,跟我们现代人的古文学习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往往先背诵经典的著作,积累到自己的大脑里面,刚开始,不求甚解,而是等到自己的理解水平和阅历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追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的感觉。
古人从小就开始培养古文的语感,虽然不知道意思,但是学到一定的程度,就好像全部都通顺了,就好像本能一样,不用再去翻译成白话文再来进行理解。
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追求所谓的效率,学习方式是先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再来进行理解。很多东西你直接去看翻译的版本和阅读古文,进行感悟和体会,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就会失去很多国学经典著作中内在的东西。
不建议大家只是阅读翻译成白话文的著作。阅读古文前,最好是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词汇,然后再来进行古文的阅读和理解。6 做笔记,多整理,了解不同时代的背景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古代的常识。看某一类的古文,就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进行理解和思考。
古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常识,节日,风俗,典故,制度,主流的价值观等等。7 引申思考,挖掘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
古人在论述的时候,都比较喜欢举例子,讲故事,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要从阅读故事的本身去思考,还要学会挖掘古文背后引申出来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古文是活的,由于每个人智慧和阅历的不同,境界的不同,能够体会到的更深层次的涵义也会不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下能够读出的感悟,也可能是不同的。
阅读古文名作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多去思考,从中领悟出自己的东西,做到把书读厚。
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之正心
用儒家经典《大学》三纲八目来解释LZ的问题比较合适,
《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与生俱来的智慧,不需要学习,本来就有,人人都有。但因我们后天的心里存见,价值偏见,造成了思维洞穴和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局限,所以要"明",明“明德”(孟子把这过程叫“养浩然之气”),是一个人是否有大智慧的根本地基。明得越多,智慧越大。反之,并不是说没有智慧,而是智慧的范围很小,俗话说的玩小聪明,机心重,会盘算,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都是指智慧的范围很小。因为眼浅皮薄的人,所见的“本末终始”(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半径就小,就越是没法做成大事。所谓事后方知、一见便知、未来先知,这就是描述智慧大小的三个层面。
最大的智慧,当然是未来先知。这个智慧,是把胸怀放到天地宇宙那样大,所见的“本末终始”(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半径就有天地宇宙那么大,这就是“亲民”(并非政治术语),天地宇宙没有私心,对一切平等付出,无有高下贵贱之别,故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最大的亲民。
我们人类作为天地宇宙万物之灵,就要回归到天地的本来状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亲民,多站在别人的立场着想就叫亲民,少些自以为是就叫亲民,孝顺父母就叫亲民,奉献自己就叫亲民,舍己为人就叫亲民,吃得亏就叫亲民,为人仗义做事诚信就叫亲民。。。在亲民的实践中渐渐扩大胸怀,智慧的半径就随着胸怀的半径越来越大,从而认知范围以及认知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最后跳出思维洞穴(时间和空间)的陷阱,无碍穿梭于天地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这样就是“止于至善”了。国学的应用智慧,主要说的是“亲民”这个层面。《大学》三纲说的略笼统,八目说的详细些。
《大学》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国学的心法,即“明明德”。好比九阳神功,心法是最重要的,心法通了,全身几百个穴道就打通了,内功就练出来了,即使什么花拳绣腿也不学,行走险恶江湖也仍然是高手,有九阳神功护体,随便那些坏人怎么打都不会受伤。儒家把这个心法叫“内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学的应用智慧,即“亲民”。好比九阳神功,闭关是必要的,但不要关着门来练,要到江湖上去打磨才能成就真功夫。常常反省自己就是练功,如何把自己周边的人事关系处理得祥和就是练功,如何处理好家庭,如何处理好婚姻,如何处理好领导关系,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如何处理好与恶人横人的关系,如何面对顺境逆境,如何面对毁誉评说,等等,这都是在练功。每当处理好一件,穴道就被打通一个,最后胸怀越来越大,智慧越来越大,那么治国平天下,也不过如烹小鲜。儒家把这个智慧的外用叫“外王”。
郭继承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
这堂课是郭教授在北交大对老师做的一堂授课,共两个小时,课程文化底蕴很深,信息量巨大,需要好好消化,我听了两遍。 国学智慧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核心轴,永恒价值观。 有些智慧是对境智,特定时期产生的智慧,而国学的智慧历久弥新,永恒不衰。 论语属于大智慧,超越特定环境的,2300多年前的《论语》就是人生智慧的百科书。现在读是经典,再过两千年仍然是经典。论语是开人的智慧。 系统的学习国学大智慧,郭教授推荐四书五经还有道家的《道德经》,《了凡四训》,《六祖坛经》……这些建议都要读,反反复复的读,他结合自身体会,讲了这些元典经典对于个人智慧提升,改善修为的表现。 圣人之道就是一个民族的北斗星。孔子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北斗星。时时刻刻以圣人之道剖析和检视自己,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如果拒绝崇高,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了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