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雨不知春光去,一晴方觉夏已临”在这暖意融融、播种希望的季节,为了濡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代新人,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构建儒雅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使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增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更好地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5月22日上午,我校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 与经典同行”家长学校成果汇报会。
本次家长会受到教育局关工委、小四平镇关工委的高度重视,教育关工委贾主任和小四平镇关工委薛主任莅临本次会议。在我校迟宝忠校长指导下,大队辅导员赵大光及音乐教师白婷婷、体育教师蔡金龙、孙喜桐等各位老师经过精心筹备、周密安排,家长学校成果汇报会活动正式召开,包括三项议程:
进行的是“国学经典诵读 与经典同行”汇报展示。
学生们围绕“国学经典诵读 与经典同行”为中心主题为全体师生和家长们表演了八个节目,节目形式有小型的舞蹈、三句半,也有大型的经典诵读、武术操等,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小演员有一到六年级学生,也有幼儿班的小朋友,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通过展示活动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使学生素质得到了提升,学而修德,思而知耻,行而取慎,成而戒骄。
教育专家贾主任针对“家校携手共同教育方面”做了报告。
教育局关工委主任贾泰生为全体参会的家长、教师及学生作了一个精彩的报告。向家长们提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议和方法,可谓情真意切,发人深思,耐人寻味,除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鞭策之外,在座的各位家长也豁然开朗,国学经典不读,岂不遗憾一生?我们真诚的希望各位家长能够高度重视,关注孩子,读经典诵美文,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师生与家长在班级互动。
互动中各位老师与家长之间进行了互动交流,及时向家长就半学期以来本班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习状况,也让家长们针对于自己孩子的个性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学校发展建言献策。这种交流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进步和成长,还有助于学校发展。
家长学校活动是学校和家长们交流的平台,是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情况的最佳契机,也是教师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良好机会。相信通过这次家长会,不仅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更使家长们在学校管理、家庭教育、家校联系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相互补台,方能好戏连台,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做到家校携手,共育祖国之花,使之健康地成长,成龙、成凤。
懂国学
徐老师,我们现代人去学国学,会遇到哪些坑?
文字就是个最大的坑。因为文明就在靠文字记载和传递,而汉字,我告诉你们,普通人已经很难弄明白。
一个是繁体字变成简化字,我们一简化,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我们现在爬泰山参观,什么古庙,一看对联,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然后什么什么什么。大部分字不认识,少数认得几个字又不懂啥意思。完了,你祖宗的东西你不懂了,对不对?断代了,简化字,断代了。
再一个坑,就是白话文,白话文给我们带来最大一个痛苦是什么呀?是把一个言简意赅的字,变成了什么?变成罗里吧嗦的是吧?罗里吧嗦还不算,他给你偷换概念,他把近义词老混用,用到最后变成同义词了,甚至好多反义词老一块用,把反义词给闹成是一个意思了,你比如说舍得,我们现在说你舍得不舍得,到底舍还是得,我们都知道,我们说的是舍的意思,但是你为什么加个得?你干嘛那么啰嗦?所以你可以去读《字里藏医》,要读出我背后的苦心。
那么我们碰到任何一个字,你别想当然的去理解啊,好比世代,什么叫世?你说世就是代啊,好比健康,什么叫健?你说健就是康是吧。都胡扯。
我们现在说世界,世、界是两个意思啊!他讲是时空啊,世是时,界是什么呀?空对吧,世界一个词两个字,本来是两个意思,我们翻译成world,那不扯吗。宇宙时空啊,对不对?宇是讲空间,宙是讲来往、时间,这都我们一读这个字就知道,原来我们祖先这么高级,是吧?这些词都有它特定的含义,我们现在都搞模糊,模糊以后就不知道我们现在活的粗鄙浅薄糙是吧,都这样是吧。
学国学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意义:
一、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健全人格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三、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四、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等等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孩子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1905-1906年,国学保存会印行了刘师培编著的中国第一套也是至今唯一明确标注的中小学“国学教科书”。这套国学教科书分编有《伦理教科书》2册、《经学教科书》2册、《中国文学教科书》10册、《中国地理教科书》2册、《中国历史教科书》2册。2013年,《刘师培国学讲论丛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刊。
国学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一直到晚清,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传统文化里有“道”、“器”、“艺”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