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原著(选)导读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河内凶[4],则移其民于河东[5],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6]。察[7]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8]。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9],何也?”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惠”是谥号。 [2]寡人:古时王侯自我的谦称,即寡德之人。 [3]尽心焉耳矣:(总算)尽了心啦;耳矣,等于说“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说“啦”。 [4]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凶,荒年。 [5]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6]亦然:也是这样。 [7]察:观察。政,指忧民的政策。 [8]用心:即尽心。 [9]加:更。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评析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的核心是爱人亲民。这里体现了梁惠王对老百姓的体恤,即使如此,自己的国家何以不够比邻国富强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1]以战喻。填然鼓之[2],兵刃既接,弃甲曳[3]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4]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曰:“不可,直不[6]百步耳,是亦走也。” 注释 [1]请:请允许我。喻,比喻。 [2]填:象声词,形容鼓声。然,词尾。之,句末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3]曳(yè):拖着。 [4]以:拿。 [5]何如:怎么样,有“是否可以”的意思。 [5]直不百步耳:不过不到百步罢了;直,仅,不过。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评析 孟子说,你的国家没有富强起来,原因在你和邻国差不多,都好战。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曰:“王如知此,则无[1]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2],谷不可胜[3]食也。数罟不入洿池[4],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5],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7]之始也。” 注释 [1]无:通“勿”,不要。 [2]不违农时: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意思是说春夏秋不让人民服役;违,妨碍。农时,指耕耘收割的季节。 [3]胜:尽。 [4]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池,即池塘;洿,浊水不流。据说上古不许用密网捕鱼,不满一尺的鱼不得食用,这是古人维持生态平衡的高明之举。 [5]斤:砍树的斧子。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指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的季节已过。 [6]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sāng)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 [7]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即以所谓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孟子认为“养生丧死”只是王道的开端。 译文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评析 孟子认为王道政治就是使民以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无限地向大自然索取物质财富。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鸡豚狗彘之畜[2],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3],申之以孝悌之义[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9],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0]。” 注释 [1]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宅:宅院,人们居住的房舍。一夫一妇受宅五亩、田百亩,这是当时儒家的理想。衣(yì)、用作动词。帛、丝织品。据说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岁,如果养蚕,就可以衣帛,否则只能衣麻。 [2]豚(tún):小猪。彘(zhì),猪。畜(xù),养,指养育。 [3]谨:谨慎,这里指谨慎从事。庠(xiáng)序:都是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4]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申:重复,指反复进行。孝,顺从并奉养父母。悌(tì),敬爱兄长。义,道理。 [5]颁白:头发半白;颁,通“斑”。负:背东西。戴:指把东西顶在头上。 [6]黎民:古代对老百姓的通称;黎,众。 [7]食人食:吃人所吃的东西。检:通“敛”,收积、储藏。涂:通“途”。发:指开仓济民。饿莩(piǎo):饿死的人。 [8]岁:年成。 [9]是:代词,指上述情况。何:疑问副词,等于说“有什么”。异:不同。杀,指置人于死地。 [10]罪岁:归罪于岁。斯:则。 译文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常常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评析 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政治,统治者有爱民的思想,要切实地体恤他们的实际情况,不要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还要用孝悌观念教育他们,这样才能长幼有序,社会财富充足,老年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梁国统治者却是只顾自己过着奢华的生活,不管百姓的死活。这样人心是不会归于梁国的。
经典国学易经
当然有讲究了,顺序不对,效果减倍,明伦网育心经典教材配套的累积式教育法中的读经顺序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供你参考,如下第一个线程就是学这些“经”,《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这是经类的。
第二个线程是学“典”的,《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这一类,难度也是介于中间。
第三个线程是学《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成语接龙》 《诗词启蒙》 《文学启蒙》这一类的,装修类的,比较基础的。
三线程,用经典来说:就是经 典 其他,
用难易程度来说,就是难 中 易
用建筑来说:就是钢筋 水泥 其他,
用吃饭来说:就是菜 饭 汤;
用吃饭工具来说:就是碗 筷 勺,
我们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从生活中寻找智慧,道在生活,生活永远充满智慧,我们许多人却舍近求远,从许多大师那来找到,永远实行不了的教育方法。
国学经典典型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