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注释株:树桩。走:跑。触:撞到。折:折断。因:于是,就。释:放,放下。耒(lěi):一种农具。冀:希望。复:又,再。得:得到。身:自己。为:被,表被动。
国学经典守护童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武汉市东西湖区教育局以教育开放促教育改革,以教育国际化促教育现代化,在全区开启中小学校外教进校园、对外友好学校合作与交流等教育国际化工作。2017年秋季新学期伊始,东西湖区实验小学与知音传媒集团旗下“知音教育”联手合作,引进外籍教师Oleg积极推动国际理解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 东西湖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典雅、优美的花园式学校。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已有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持续20年倡导“主体教育”研究,并以此为主线推进学校整体变革,形成了主体教育模式下的德育模式、教学模式、科研模式和管理模式等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始终坚持把“主体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渗透进学校各项工作,努力为每一名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 守护童年 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 东西湖区实验小学校长张小平时刻铭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在工作中,张校长默默牢记“三个不能忘”:一是不能忘了东西湖区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殷切期盼;二是不能忘记“守护童年,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三是不能忘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多机会、搭建更多平台。在“三个不能忘”的鼓舞下,张小平和学校管理团队坚持以课题为依托,在加强学校管理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使学校在教学、德育、科研各方面都具有品牌校的品质,成为省市区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学校。 本着这种教育情怀和理想,张校长坚定、踏实地将愿景逐渐变为现实,多次获得全国科研先进个人、武汉市名校长、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著有《小学主体教育探索——帮孩子培育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跨过合作学习这道“坎儿”》等教育专栏专著。 积极推进国际教育 拓展学生视野 东西湖区实验小学始终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积极推进,通过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力度、营造多元文化氛围等工作,去年9月新学期学校聘请外教Oleg,课堂上同学们和外教Oleg的互动热烈频繁,精彩的课程更是不时引燃课堂欢快气氛。这种渗透英语口语交际和“国际理解”教育,大大提升了学校现代办学品质。 学校每年举办外教冬夏令营各十天,孩子们对这种多样、开放、有趣的探索实践活动乐此不疲。学校还曾聘请外籍教师开展足球教学;校管乐团参加了香港国际青年步操乐队大赛。形式风格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文化碰撞,拓展了视野,教师教育理念也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 实验小学辅助外教Oleg开展教学工作的刘腾老师,曾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任教,她将中国的语言与传统文化传播海外,如今时光流转回到故土,刘腾老师将她在美国大学工作、生活的所闻所见所学,尽数传授给中国的孩子,被评为东西湖实验小学的首届课改先锋。 东西湖实验小学还坚持将国学经典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每天诵读经典,坚定民族自豪感;外教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世界不同文化的魅力,师生的诵经典读书讲坛与外国特殊节日的活动相得益彰。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东西湖实验小学在摸索中尝试,在实践中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一致支持! 东西湖实验小学校长张小平在学校作“以国际课本理解教育提升教育品质”报告。
坚守初心国学经典
曾经,还未从新一代国学浪潮之巅跌落,从国学大师到万人唾弃,遭北大学生轰下台的于丹,背后真相如何?
在各个领域,能够被称作“大师”的人一定有着卓尔不群的能力。于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本身就是国学界的大师,她从小就接触着国学经典,深受家庭的影响。她在《论语》对精辟解读获得了父亲的关注,于是重点培养起她在国学上的兴趣,于丹后来能够在国学上获得颇高的造诣与其父亲的悉心培育是息息相关的。顺理成章,拥有超越同龄人造诣的于丹成功入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式进入了国学的行列深入研究,知道她毕业之后也从未停止对于国学的追求。这样潜心国学使得她在国学界开始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年仅三十岁便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讲师。
就业后的于丹开始活跃在一线的影视传媒里,著名的国学经典讲解节目《百家讲坛》就曾邀请她作为嘉宾,为观众解读《论语》和《庄子》等经典学说。《百家讲坛》这档节目虽说是对经典学说进行解读,但是一点都不枯燥,观众数量还是十分可观的。参加这档节目的于丹也用这种方式获得了观众们的认可,一时之间,大家都知道了一个叫做于丹的国学讲师。趁热打铁,紧接着《百家讲坛》的热度,于丹又出现在了《文化访谈录》节目中。由于反响不错,于丹在2007年又来到《百家讲坛》中继续讲解《论语》。在一年的时间里,于丹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与努力经营,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国学大师。
除了一线媒体,于丹还会在许多公开交流的场合针对传统文化进行自己的思想解说,公益事业也不曾落下,甚至还凭借写作荣获“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第二名。这些事情普通人只做到其中一个就很不容易了,她却能够多者兼得,不难想象这其中肯定是放弃了一些东西的。
2012年,于丹的思想开始遭到学术界的质疑,甚至在同年11月18日那天,被北大的学子们轰下了讲台,一时之间名声扫地。她在国学上成就是凭借自己多年的刻苦钻研得来的,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之前的国学大师到遭人唾弃,其实跟她的一些作为有很大关系。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很少有人能够在获得名利之后还能坚守初心,这位年少成名的国学大师也不例外。原本于丹专注于学术研究,但是她名利双收后便更多地将心思花在了这些东西上,外界人士看出来之后发出评论说,“于丹将谋生放在了首位,她也成为了被市场经济所耽搁的知识分子”。初心已改,不得始终。
不再用心研读的于丹已经失去了国学解读的新意。因为之前写作的成功,于丹随后也出了几本书,粗略一看是有些道理,但是仔细推敲之后不难发现,这些书都有之前思想的影子,没有了初看时的惊艳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她之后推出书籍不过是想沽名钓誉罢了。还有一点就是,朴实无华的学者成为了虚荣心的傀儡。经常出现在镜头前的于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形象问题,原本朴实无华的她开始过分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当这一点凌驾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时,就有点不知轻重了。国学界对于这种表演一般的“大师”表现出了不屑,北大学子甚至直接将其轰下讲台,最终于丹苦心经营的大师形象轰然倒塌。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于丹没有经历住考验,我们普通人何尝不是如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到底,不忘初心得到始终的人才会成为永远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