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难觅——《高山流水》 【点睛之笔】 《高山流水》也是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到他描绘的是“志在乎高山”和“志在乎流水”。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身再没有操琴。后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经典解读】 “高山流水”始见于《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音。伯牙所念之意,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是这段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原因。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也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喟叹,这也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是作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是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心领神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伯牙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中精要,因此伯牙才会感到孤独,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国学经典和儒家经典
1、儒学是狭义的国学,广义的国学就是儒释道等百家学说。2、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传统经典和国学经典
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我们在谈学理问题的时候,不应把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混淆起来或者等同起来。近一个时期国学话题得到学术界乃至学术界以外人士的关注,似乎有一点“热”。有的大学正式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小学生有国学班,互联网上在辛苦地遴选“国学大师”,与国学有关的书籍销路也不错。这种情况实际上有一个背景,跟近20年来学人以及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弘扬有直接关系,人们对传统文化已经减少了陌生感,甚至有了一定的认同感。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现在国学成了一个时兴的话题。
但我个人并不赞成“国学”太热,在我看来,“国学”是一个领域的学问,它应该是学者长期致力培养研究的事情。人文领域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太热,对学问来讲都不是好现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有过一次关于“国学热”的讨论,当时大家在使用“国学”一词时,表现得比较审慎。现在讲国学讲得太泛,什么都成为国学了。我更倾向多使用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概念比“国学”更亲切普及,更容易被民众以及外国人所接受。因为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都有被传统所遮蔽的一面,都需要有对传统的反思能力,都有一个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应该是让传统成为现代化的必要资源,用现代性批评传统,也用传统批评现代性。在我们国家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它进行新的诠释,使传统成为现代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化的层面。那些历史文化的遗存,那些物化的文化典范,我们需要增加保护意识。此外还有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现在因为有联合国的倡导,各国都很重视,我们国家近年也给予极大的关注,获得良好的成效。
国学所包含的内涵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它的学术部分。当然就国人的教育而言,我认为国学应成为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内容之一,这个问题比较大,需要有心人细致探讨。即使是在教育领域,也不应用“国学”来代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