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起名:敬恒(敬人者,人恒敬之)2、《左传》起名:修己(修已而不责人)3、《大学》起名:润身(富润屋,德润身)4、《中庸》起名:豫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5、《尚书》起名:允怀(以公灭私,民其允怀)6、《礼记》起名:大信(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7、《庄子》起名:闲闲(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8、《墨子》起名:心辩(慧者心辩而不繁说)9、《荀子》起名:玉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10、《列子》起名:鸿鹄(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11、《管子》起名:义立(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12、《素书》起名:至诚(神莫神于至诚)13、《梦溪笔谈》起名:度外(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天下)14、《战国策》起名:至德(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15、《公孙龙子》起名:正名(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16、《吕氏春秋》起名:察己(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17、《了凡四训》起名:谦光(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18、《徐霞客游记》起名:朝海(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19、《处世》起名:静安(“万事尽从忙里错,一心须向静中安。”)
国学经典起名字简单大方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文心雕龙》对孔子有“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极高评价,品读国学经典,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书中的知识,还有背后圣人的修养与品质。读《论语》,我们看到孔子的风采;读《孟子》,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思想;读《道德经》,我们领悟了老子的智慧......国学经典里藏着处事智慧和人生哲理,多读多思对我们大有助益。 家长朋友们如果想给宝宝取一个有寓意、有哲理的名字,不妨试着参考一些国学经典,为宝宝取一个文雅秀气、历久弥新的好名字。 哲明 出处: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说命上-尚书 “哲明”选自《尚书-商书》,这句话的意思是:通晓事理的叫做明哲,明哲的人是可制作法则。这句话是臣子劝谏君王之语,统治万邦的人应该做四方的表率,养成高尚的德行与修养。江南易林认为“哲明”是一个男孩名字,有明智通达的意思,寓意宝宝聪明睿智、才华横溢、前途光明。 静言 出处:静言庸违,像恭滔天-尧典-尚书 “静言”选自《尚书-尧典》,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似平静理性的话,却有着火焰一样的气势。江南易林认为“静言”作为女孩名字可以理解为一种沉稳大气的力量,文静的外表下有着坚强的内心,寓意宝宝温柔大方、恬静可爱、举止言谈皆气质不凡。 润羽 出处: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第14章 宪问-论语 “润羽”选自《论语-宪问》,这句话是孔子对子产外交能力的赞赏之词,一道外交文书需要经过四道手续,经过四位大夫之手,不仅谨慎慎重,而且能让大夫各展所长。“润羽”意为润色,引申为施展自己的长处,作为宝宝名字,男孩、女孩都适用,寓意宝宝冰清玉润,具有有领导才能。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言书 出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第07章 述而-论语 “言书”选自《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诵读《诗》《书》,赞礼的时候,都是用标准规范的语言。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问是非常重视的,倡导传统文化和道德。江南易林认为“言书”作为男孩、女孩名字都可以,寓意宝宝爱读书、爱思考,出言成章、知书识礼。 知新 出处: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第27章 明哲保身,进退自如-中庸 “知新”选自《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这句话既强调了一种对待学问要严谨认真的态度,又劝勉君子要做到忠厚而崇尚礼节。“知新”意为获得新的知识,引申出对未来的期待,作为宝宝名字,寓意宝宝才高知深、辉光日新。 子易 出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第05章 滕文公上-孟子 “子易”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天下让给别人是很容易的,为了这天下找个贤能的人是很困难的。“子易”可以理解为懂得取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江南易林认为“子易”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孩名字,寓意宝宝谦谦君子、处事周全。 言然 出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第七十三章-道德经 “言然”选自《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大道,是不与人相争反而容易获得胜利,不善于说话的人反而懂得应变,坦诚而自然反而会更加懂得谋略。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一种坦然真诚的态度去生活,这样才能收获满满。江南易林认为“言然”适合作为女孩名字,寓意宝宝品格高尚、言而有信,是一个积极向上、待人真诚的孩子。 一个好的名字对宝宝的成长有很好的助力,当然如果结合宝宝的八字和五行喜忌取名,效果会更好。 你对起名有什么看法或建议吗?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交流。
国学经典的经典名篇
国学经典书籍有经、史、子、集四大类,详细如下: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