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国学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人们接受国学教育的共识进一步形成。高校在开展新时期国学教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成为社会国学普及的推动者。在此方面,近年来的成绩显著。其途径主要是通过高校创办国学院、开展国学教育与研究的率先垂范,推动社会大众投身于“国学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国学、学习国学。 第七,国学教育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开展,为中华文化在新时期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重要方面。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世界汉学大会的成功举办,孔子新汉学计划的即将实施,都与新时期国学教育和研究的盛举密切相关,并已形成相互呼应之势。 将新时期国学教育提升到新高度 开展新时期的国学教育与研究,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在充分总结和肯定已有成绩的必须对所面临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考察与分析新时期国学教育的问题,障碍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国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家教育制度的层面尚未取得应有的地位及“合法”的身份。国学尚未被正式列为一级学科,这使国学教育的发展遭遇制度性阻碍,也与全社会认同国学、弘扬国学的热忱形成反差。 二是国学教育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在实践中,要与文、史、哲学科形成普遍共识尚需时日。如国学学科特征的界定有待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国学教育的基本对象与内容、国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确立有待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国学学科与文、史、哲等学科的联系以及区别有待进一步明晰化。如果不能妥善、合理地回应人们在此方面存在的疑虑与困惑,推进新时期的国学教育很可能是事倍功半。 三是国学教育的观念与方法尚需改进与完善,如何科学、理性地传承和弘扬国学依然任重道远。“国学热”的主流无疑是正面的、积极的,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这可能导致国学“虚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庄重性。“国学”不是没有其污的纯粹事物,我们既不能因其存有糟粕而一概抹煞它,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在“国学热”蓬勃兴起的我们对“国学”多一份尊重、冷静和客观尤其重要。只有坚持这种科学理性的立场与态度,我们才能将新时期的国学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以上的种种认识可以说明,国学教育的发展是很有前途的,所以加强国学教育的培养是值得进行开展的。 国学教育到底是什么 马丽曾是位空姐,有了小孩之后,她便停薪留职在家,安心相夫教子。当妈妈之后,她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接受些国学教育,11月,她坐在海南大学的校园里,跟着中国古典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上“周易课”。课下,她向授课老师请教小孩应如何学习国学。 如同马丽一样,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学点“国学知识”,但又不知从何教起;也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国学教的是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禁锢孩子的思维;还有一些家长干脆把孩子送到“私塾”中学国学。 究竟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让孩子学国学,以及怎么学国学呢? 国学教育是什么 很多专家教授“闻国学色变”,他们表示,“国学”已被市场庸俗化了。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江南认为,“我不认可存在单独的什么国学教育,只存在人的教育”。他进一步解释道,提出国学教育,是因为当下的教育中从人的教育角度看存在巨大缺憾,特别是缺乏文脉传承和与人的价值观教育,即缺乏关于人的生命养成的教育,才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学教育。 “学术本无国界,之所以刻意强调“国学”二字,旨在与当前“西学遍及华夏”的处境相对应”,海南省国学教育协会副会长田野如是解答。田野认为,这就像朱熹在面对佛学的冲击时,确立《四书》以端正民族文化格局和架构一样,将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国学的标志,即是为了回应中国传统教育所受到西学的强烈挑战。 张江南也表示,“从这个角度看,国学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他特别强调的是,“读什么书是个大问题”。 学国学,从诗教开始“我个人比较认可从诗教开始,一是小孩子可以从音韵开始体会母语的美,培养良好的语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张江南说。他认为,这些东西没有实用价值,但这是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东西。 海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焦红伟也认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诗歌作为基础文本,是学习国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他解释道,“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诗书的教化,诗歌也更贴合生活,便于小孩理解。” 田野指出,今天的孩子是明天国家文明的栋梁和担纲者,对孩子的教育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命运。他认为,“让孩子学国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他们在面对中华文明的现代性处境时,能够重新认识自己,重塑文明自信。”随着中国的强大,社会上也开始出现了“国学热”,不仅出现各类“国学私塾”,还有“汉服秀”。 学国学,在于踏踏实实读经典“国学不应该与时代相背离,而是顺应时代,培蒙养正,培养活泼的生命,培养现代公民”,张江南特地指出这一点。他认为,而社会所办国学教育系统目前还不能真正与主流体制对接。张江南表示,对大多数人而言,脱离这个体系不现实,“只能在体制中尽可能让孩子接受国学教育”。 田野也指出, 国学的学习不在于礼仪的表面形式——不在于穿不穿汉服、拜不拜孔子,而是在于是否踏踏实实地读书,阅读中西方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他阐释道,“当孩子通过这些伟大的作品,阅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沿革,他们才能够更加透彻地认识这个世界,迎接他们自己的现代性生活”。 也许任何文明,不管西方还是东方,无论古希腊还是古巴比伦,最重要的都是做人,知性真诚,诚如孔子所言“行有余力,所以学文”。
国学经典名篇50篇
(1)、《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6)、男: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7)、我们的“国学文化”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提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我们如果将国学中的精华挖掘出来,在幼儿园里,从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熏陶、浸润,就能达到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8)、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和各种比赛,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比赛、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以此检验诵读活动的成效,激发幼儿更大的兴趣。(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10)、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国学经典书籍有哪些
经部十三经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其他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史部二十五史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其他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子部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其他兵书《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其他子部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集部楚辞楚辞 楚辞补注总集类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其它集类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其他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辑注类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专题类历史 军事 文化 图片古典小说类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历史工具类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民国地图 万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