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对父母要有恭敬心。除了对父母,还要对谁?对师长,也要「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心是根本,所有的行为都从你的心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
诸位朋友,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父母交代的事,他会怎么样?同样尽心尽力;当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会不会糟蹋?不会!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恭敬心太重要了。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这也是我们东坝私塾,现在的任何教育都从感恩做起的原因啦!
国学经典和佛学经典
儒、释、道三家各有独自的风格与特色 因而被称为三教 三教教化都是“天人合一”的“顺天呈象”之作为 道曰“得其一万事毕 ”佛曰“万法归一” 儒曰“吾道一以贯之” 只有“天人合一”的修为才有可能达到 “恒定不灭”之层次 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孟子、曾参、董仲舒、朱熹、程颢 道家: 老子、庄子、列子、王弼、郭象 佛家: 释迦牟尼、达摩、玄奘、禅宗六祖慧能 经典著作 儒家: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道家: 《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列子》等 佛家: 所有佛经、有名的如《金刚经》《六祖坛经》等 文化主旨 儒家:进取文化 道家:规律文化 佛家:奉献文化 做人标准 儒家: 仁、义、礼、智、信 道家: 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价值观 儒家: 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 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 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人生观 儒家: 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 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 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世界观 儒家: 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 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 地狱、极乐
浅谈国学经典对大学生的启示
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
意思: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
意思: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一树百获者,人也。选自《管子???权修》
意思: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
意思: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左传》
意思: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意思: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
意思: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老子》
意思: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处:《礼记》
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出处:桓宽《盐铁论》
意思: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意思: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出处:葛洪《抱朴子》
意思: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处:《旧唐书》
意思:(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处:《论语》
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处:《韩诗外传》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