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专项训练

国学 编辑:钟凌岚 浏览量:169

中国的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献和著作。以下是中国的国学经典选辑中的部分: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

中国的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献和著作。以下是中国的国学经典选辑中的部分:

国学经典专项训练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收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谋篇。

2.《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

3.《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讲述尽责和持恒不变的意义。

4.《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讲述自然之道。

5.《周易》:是易经之首,以八卦之名止,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6.《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涉及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7.《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所撰写的一部纲目体通史,被认为是中国史学的顶峰。

除以上这些外,还有《庄子》《老子》等道家经典,以及《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小说,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些著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学经典专项训练答案

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食〔 〕长〔 〕 然〔 〕 皆 〔 〕

故〔 〕遂〔 〕子〔 〕 走〔 〕

2。翻译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⑸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行 ( )

〈3〉兽见 之 皆走 ( ) 〈4〉辍耕之垄上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

〈二〉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①菱:即菱角。 ② 仕:做官。]

1。解释加点词语 啖〔 〕 并 〔 〕

或〔 〕 欲 〔 〕

2。翻译句子 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⑵其人自护其短

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

〈三〉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亡一羊( ) ②既反( ) ③奚亡之( )

2.解释下面的"之"字。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 ) 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

③何追者之众 ( ) ④亡之矣 ( )

⑤奚亡之 ( ) ⑥吾不知所之 ( )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正常语序应为 〔 〕

4.补出省略的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5。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 ————————————————————————。

〈四〉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誉之曰( ) ②以子之矛 ( ) ③或曰( )

④何如 ( ) ⑤夫不可……( ) ⑥同世而立( )

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

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

④"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

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五〉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学不可以已( )②取之于蓝 ( ) ③水为之( )

④虽有槁暴 ( )⑤輮使之然 ( ) ⑥故木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③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今共谈(一起谈论) 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

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

(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 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 ,后写 ,以 衬 ;从时间上看,既有 之景,又有 之景,层次极为分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 " 换为四字短语应是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相似,那就是

〈七〉 床头捉刀人

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魏武将见匈怒使 使崔季硅代

B. 既毕,令间谍问 群响毕绝

C. 魏武将见匈奴使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下面句子。

不足雄远国 翻译:

(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

(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

〈八〉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绮丽,以饰舆服( )

(2)尝以(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

(3)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 ②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义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十〉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孰与昧行乎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十一)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zhe: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ze: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 ) ②去之南都( )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

(十二)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于若孙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 。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唪。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挪而出③。

注: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以啖肉故(缘故) B.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借)

C.意为异物也(意思) D.鼠度其无他技(估计)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A.束氏日市肉啖之 B.咸无所好

C.乃钻火烛之 D.南郭有士病鼠

E 但饥辄唪 F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

(3)狸猫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十三)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 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十四)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①,军人有病疽②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③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注释①中山:国名。②疽:毒疮。③创:伤,伤口。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

②将军于若子如是

③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一句。

3."伤者之母"为什么要"泣"?

4.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

(十五)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i):践踏。②策;通"册"。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僧寺以居 以君之力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忘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无人耶? 使子为使

3.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冕)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人越城就养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服、帽子跟随在车子后面。

5.翻译句子。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十六)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②蒙袂辑履: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③贸贸然:眼不明亮的样子(陈浩:垂头丧气之貌)。④奉:捧。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黔敖为食于路 ⑵以待饿者而食之

⑶嗟,来食 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⑸以至于斯也 ⑹可去 ⑺其谢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嗟,来食

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

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十七) 取义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①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乡:通"向"。

(十八) 九方皋相马《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 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 子之年长矣。 子: 年:

B 伯乐对曰。 对:

C 三日而反。 反:

D 穆公不说。 说:

E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尚: 弗:

F 伯乐喟然太息。 喟然: 太息:

G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遗:

H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至: 果:

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

A 臣之子皆下才也 〔 〕

B 穆公见之 〔 〕

C 已得之矣 〔 〕

D 召伯乐而谓之曰 〔 〕

E 又何马之能知也 〔 〕

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A 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B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4.给本文分层并归纳层意。

5.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十九)《论语》二则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欲居九夷⑧。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②启:开其意;开通他的思想。③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④发:达其辞;使他表达出来。⑤隅:角。⑥反:还以相证的意思;反复类推。⑦复:再告。⑧九夷:东方少数民族。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以〔 〕B则 〔 〕C欲〔 〕 D或〔 〕

E之〔 〕〔 〕〔 〕

2.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不愤不启",一个是" "。

3. 第二则中哪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

4。 翻译下列句子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或曰:"陋,如之何?"

C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说说第一则的大意。

( 二十)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③,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②致远:高瞻远瞩。③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④险躁:邪恶暴躁。⑤治性:陶冶性情。⑥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⑦接世:与社会连接。⑧行:操行。 ⑨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无以明志 B年与时驰

C意与日去 D遂成枯落

2.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辍耕之垄上B、宋何罪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D、愿借子杀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B、卒中往往语

C、奉命于危难之间D、静以修身

4.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一个是" "。

5.翻译下列句子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参考答案见下面的链接:

http://zhwl.cnpkm.com/ArticleDetail.aspx?DetailID=397129

国学史学经典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国学经典分别为:《周易》、《老子》、《论语》和《孙子兵法》

1《周易》

作者是姬昌。三易之一。儒家尊为六经之首。玄学、道教奉为三玄之一对其性质,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1)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史书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2《老子》

《道德经》,又名《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能包括孙武后学弟子们写作的内容,也可能有很多篇已佚失),但司马迁《史记》亦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一般称《孙子兵法》都是说有十三篇。

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