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国学,于丹老师和蒙曼老师,都是宣传国学的,他们在一些文化类节目中出彩,让大家记住了她们,她们在一些场合中有不一样的见解,让大家觉得她们名不符实。她们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一、从红极一时到形象崩塌于丹,北师大的教授,她擅长的是主持,而不是文化解读。她却凭着解读《论语》火了,于丹用现代的思维方式解读了《论语》,让大家耳目一新。这个感觉就跟《明朝那些事》的作者一样,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古籍典章,让人感觉很有趣,也很愿意品读下去。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惊艳四座。大家对这个节目的关注度很高,让于丹老师感受到火。她不仅出书,还四处演讲,这些费用,远远超过她当老师。可能也是这种经历,让她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她不再是一位老师了,而是一位商人。作为商人,就要谋利,到北大演讲的时候,只是告诉学生们一些鸡汤,引发学生不满,这是于丹老师没有想到的。
在商业环境下,可以说鸡汤,虽然这些鸡汤,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有毒的。于丹老师觉得,这样的解读,没有问题。让她备受质疑的,是她的行为。在英国住酒店的时候,她对酒店不满意,就要求换一家,换了好几家以后,她生气了,骂了助理和翻译,这个事情,被曝光了。
很多人没有想到,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子,竟然会当众骂人,哪怕是助理做错了,也不能当面骂,因为这会让助理很丢脸。作为一个文人,素质应该很高,不应该有如此不雅的行为。看看郭德纲,他被传与王梦婷有关系,虽然这个事情被王梦婷辟谣了,但郭德纲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在社交网络上写了一幅字:大年初五,捏小人嘴。
面对别人的诽谤,他无意争辩,也不愿多说。只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他没有上过大学,但很有文化。于丹老师是一位文化人,但她的行为却没有文化。可能当时很生气,但这样做的结果却让自己的形象受损。于丹老师没有在公众场合解释这个事情,可能还会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但她的做法,与《论语》中的谨言慎行相违背。不仅是她,还有蒙曼老师。蒙曼老师的讲课风格与众不同,她在《百家讲坛》里讲课,是问题导入式的,再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答,引起共鸣。
二、从解读者到跌落神坛
蒙曼老师的父母是大学老师,她从小也颇有文化修为,每年都给自己开了个50本书的书单,对于经典的书籍,也不会放过。也是这些阅读,让她沉淀了文化素养,也是这些努力,成就了她。在《百家讲坛》里,她先讲的是武则天,抛出各种问题,再加以解读,很多人听了以后,觉得很有趣。因为《百家讲坛》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社会各界人士,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她用幽默的语言,将历史知识传播开来,让大家耳目一新。
当她讲课的时候,几乎是座无虚席。她成为《百家讲坛》的名讲师,也让她火出圈了。很多节目请她到现场点评,这其中就有《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文化类节目中,蒙曼老师也是点评得头头是道,让大家欣赏佳作的还欣赏了她的幽默。她在点评《悯农》时出现了问题。
她说《悯农》是在种庄稼,这个是不是错误呢?锄禾日当午,这个锄禾,应该是除杂草,跟种庄稼好像不搭边。要说种庄稼包括种植、除草等行为,也是可以的。《春夜喜雨》的感觉解读是四川人吃火锅,就有点牵强了。虽然四川人喜欢吃火锅,《春夜喜雨》的感觉是作者对天下的关怀之情,这种情怀,是比较大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乌衣巷》的解读,就有点过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燕子飞到的是变革之家。刘禹锡身处的环境,不是社会变革,而是时逢乱世。他主要表达的是旧时豪门随着人事的变迁而湮灭的过程,与变革有关,但不是变革之家。
大家对蒙曼老师的崇敬之情减少了,觉得她对诗词的解读,口水化了。文化解读,是不是可以口语化?可以的,但是过于口语化了,就有点烂俗了。蒙曼老师的人气,逐渐下降了,大家对文化人的认知,提升了。她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有一定贡献的,她们将文化知识的水准,拉低了,这是很多人不喜欢的。
文化解读,因人而异。不能为了满足一些人的审美趣味,就以为大众也是这样的审美。她们的行为,被人唾弃,是可以想见的。
三、对文化的理解,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于丹老师和蒙曼老师,对文化的解读,没有太大问题,可能是她们的名气太大了,大家对她们的期望太高了,不允许她们有一点瑕疵。当她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无法容忍,最终她们跌落神坛。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一视同仁的。可能是的,但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于丹和蒙曼的文化储备很好,也能解读很多文化知识,但与大众的认知有偏差,可能就不理解了。例如马未都曾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我们熟悉的床,而是马扎。这让很多人疑惑,难道当时的老师,是骗自己的吗?
不仅仅是这个,还有司马光砸缸,很多人认为,这个缸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马未都先生表示,按照出土文物,缸在南宋才出现,北宋出现的,应该是瓮。有一个成语叫请君入瓮!这些知识,需要相当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不等于我们不知道,就不能自主理解。虽说于丹和蒙曼等文化人对文化有自己的解读,但千人千面,自己也愿意解读文化知识。
有人会说,没有文化储备的解读,可能是望文生义。错了不害怕,更不丢人,大家指出来,自己改正,也是一个促进作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文化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要是于丹和蒙曼老师能够好好解读文化,让我们雅俗共赏,也是不错的。
她们选择了口语化的解读,还说了一些不大对的知识,这样就有点误导大家了。至于她们私下里会不会道歉,那就不知道了。很多人觉得,于丹和蒙曼的形象坍塌,实际上就是他们对知识的误读,要是普通人误读,是可以的。但她们不行,因为她们的形象是文化的传播者。
她们应该有虔诚之心学习文化知识,踏实的心进行宣讲,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名气,希望她们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会传播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写在最后:
文化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于丹老师的言行不一,导致她的形象受损;蒙曼老师对诗词的解读,出现了瑕疵,让她跌落神坛。这样出名的文化人,都能出错,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懂文化,学知识,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境界更高。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当文化小丑,大家觉得呢?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
1.国学精粹与当代社会 作文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漫长的岁月为她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字骨,画魂,音容,文气,诗节,镌刻下了五千年历史的兴颓变迁,凝炼成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五术六艺,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些用智慧凝成的思绪,用哲理汇成的情思,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国学的深刻与博大,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邃的美.它教会我们如何处事,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吾静而思之,有此心得:凡欲成大事,立伟业者,其身须自强,其德须淳厚,以此为本,蓄以时日,加以磨炼,方可达一代英杰之境界.在竟争日益激烈的要想谋求发展,在社会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吗?《史记》是国学经典中一块璀璨的奇葩.它记录的是历史,却又不单单是历史.它折射出的是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韧气节.司马迁,这个在风雨中茕茕子立的长者,正是因为他的忍辱负重,他的坚强执著,才有了这部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著.他用不屈的精神铸就的傲骨,使历史的长钟浑厚有音.岁月的梭子已在历史的诗篇中悄然划过,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诗人,智者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消逝的是他们的躯体,不灭的是他们的灵魂.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又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留下一部又一部震憾思想,冲击心灵的文学著作.时代的钟声已在21世纪的今天深沉敲响.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作为一名正中学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国学经典,应该如何利用前人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毫无疑问,应该学习,继承,发扬!清晨醒来,手捧《归去来兮辞》,站在校园的柳树下,让自己的精神伴随着清爽的晨风,放飞到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思想沉淀在熙熙攘攘的世俗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这豪迈,都是国学经典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与体验.这便是文学的魅力,这便是国学经典的魅力,洗涤人的心灵,充实人的思想!国学经典就是如此的具有张力.诗行意味着宽度,诗人意味着高度,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的读者构成了长度,不朽的国学灵魂让三维空间充满了文学的智慧与灵性.汗青似乎依旧淡淡渗出,优美的重章叠句,用思绪凝成的经典却跨越数十个世纪抵达心魂.日益发展的信息网络只不过缩短了物质的距离,而国学经典却打通了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时光隧道,使我们的心灵有一个端口,能与千年前的先哲和智者对话,与千年前的智慧和思想产生共鸣.请不要闲置这个宝贵的端口,拂去积满的灰尘,去细细品味这古老却不陈旧,遥远却依旧教育世人的国学经典吧!让我们从日常做起,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我们的言行守候国学这片泛土,用我们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使民族的精魂万古长青!2.《国学精读》是什么书 宜昌金东方学校语文组全体教师,在学校开展了“重拾国学精粹 弘扬民族文化”的大型语文综合活动,在继去年“吟诗作对”活动之后,今年开学初又由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国学精读》,学生免费人手一册,在语文课前大声诵读,一月完成一定量的古诗、词、曲、文的背诵,学期结束时,由家长随意抽取考查,作为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部分,此作法受到业内人士和家长的高度评价,被著名特级教师、全国语文教育改革专家余蕾先生称之为“把学生从视频阅读引返到文字阅读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语文教学中将功不可没”!在视频阅读快要成为信息接受的主要方式的眼下,宜昌金东方学校急切地呼吁:亲嗅油墨芳香,重返文字阅读!在“酷毙”“粉丝”“玉米”之类词语充斥的读物日渐挤满学生的课桌的当前,他们热心地倡导:传承民族文化,重拾国学精粹!于是,他们有了“重拾国学精粹之‘吟诗作对’专题讲座”,有了一时挂满教学楼、办公室、教室、餐厅、寝室大门,校园处处竞飞红的迎春对联,有了名师送联、朋友索联、师生征联、考试对联、寒假题联的欢乐联年(2006)。不尽是我们的孩子只爱时尚报杂,不尽是我们的学生光青睐时髦用语,而是我们提供的环境影响了孩子他们,是我们的教学忽略了经典的传承,是孩子们的那根古韵琴弦没被我们敲击、拨响!所幸,金东方的师生拥有了这相通的一脉、一瞬、一缘。愿我们的校园从此书声朗朗,翰墨飘香;愿金东方的学生从此文思泉涌,谈吐高雅。他们不想单以这一本《国学精读》管总,还想集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国学的经典、智慧于一体,开发出系列“国学读本”;也不想单让我们金东方的学生受益,还想将此活动推向社会,开办类似“‘吟诗作对’国学班”的活动,以让星星之火燎原,国学经典光大。他们的愿望是:重拾国学精粹品读诗词曲赋文再添时代新举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仁义礼智信力创华夏好世风3.国学精粹班会桌椅摆什么造型好 汇贤雅国学除了国学知识的传授和通过潜移默化对孩子进行教育外,还对学员们进行“童蒙养正”教育,濡养孩子的纯善之心,纯善之念。首先引导孩子们做到“四正”:正心、正徳、正见、正行,将孩子们塑造成未来正直的栋梁之才;对人要做到:明白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对事要做到:事虽小,勿擅为、事勿忙,忙多错、礼仪威仪、信用守信、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面对困难能够冷静处理,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对物要做到:节用爱物、恭敬爱惜大自然的赐予、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长养慈爱心、物有定位。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做到举止安详,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出言谦敬有礼,知晓口为祸福之门。等等。4.请问:中国的国学精髓是什么 中国国学的精髓包罗万象,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内涵、有外延,不能看外表,要通过表面看本质和本质以外的东西.国学的外延无所不包,凡是中国的学问都可叫“国学”。我们可将国学分一下类,最简单的分类就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把国学分为四个类:即经、史、子、集。经部———就是十三经,先有五经,后来是九经,最后发展到十三经。史部———就是历史库,所有历史类的书都在这里边,如二十四史。子部———就是诸子,如《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集部———就是文集,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文学家的文集。其中易经是最博大精深的.这样的分类是对的,但还不够。从内容上再进一步分类,基本上可分为五类或三类。这是古时候传统的分法,很有经典性。国学又包括三个方面:义理之学———讲道理的,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考据的,就是史学;辞章之学———写文章的,就是文学。这三个方面的排列顺序是哲、史、文,我们现在颠倒了,叫文、史、哲。其实哲学是老大,义理之学应该是第一位的。后来又有人认为分三类还不够,还可以再加两个:经世之学———就是政治、经济、法律,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治理世界的;科技之学———包括中国的科技,如四大发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中国国学包括内容很多,经、史、子、集的分类还不是太精确。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科技之学这样的分类就很精确,而其中打头的应该是哲学。义理之学来源于经典,所以经、史、子、集也把经放在首位。这就是国学的外延。5.国学精粹常学习哪些文章 首先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上的都是很不错的,背背都很值得小学开始就开始背古诗,(初中高中买点宋词唐诗看看,对股市鉴赏题很有作用)在看一本《增广贤文》,这一本书是最能够启蒙一个人的哲学理论的,最好背下来接着学习《弟子规》,边学边做,你的人格很改变很大接着看看《幼学琼林》里面都是古代的一线风俗,看看就明白了古代是咋么一个世界了!下一本是《了凡四训》,是一本劝人为善,立志,谦虚的一本好书接着是《论语》,论语看了十《大学中庸》,这线看懂了整个儒家思想的总纲领就学回了在自己去买本《孟子》,这就比如一本“儒家兵书"。在看看道家的书,首选就是《老子》(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人生真谛“)再是《庄子》以上述看完了,你古文就应该就看得懂了。接着开始看点《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六韬三略》里面都可以解决生活,商业,交往等的问题有了这么多基础,看看《红楼梦》,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鲁迅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但不可以没有红楼梦“再看看《易经》,只要《易经》能看懂,就大彻大悟了。6.高中作文800字重国学轻科学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彤彤!”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国学经典学习百句国学经典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2.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4.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5.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而来往(为了利益而奔波)。 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 译: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8.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译: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 译: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1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译: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而再笨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12.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后汉书》 译: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13.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14.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 译: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16.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17.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文帝纪》 译: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1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译: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19.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明史》 译: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0.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 译: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2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 译: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 译: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23.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南史》 译: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4.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南史》 译: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5.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增广贤文》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26.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27.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2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2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30、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醒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3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3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3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35.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3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38.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3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40.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4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4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4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4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45.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46.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47.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48.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4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50.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译:时局艰难的时候不屈的气节就表现出来,一一记在史册上,垂名后世。